关于育娃|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我家宝宝19个月,发现养娃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养娃的过程有预期,我们都希望宝宝好,这个好是全方面的,包括了身体的健康、物质的丰足、精神的愉悦等等,是综合的好。

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怎么都会达预期,总会有偏离预期的时候,偏离也就意味着鸡飞狗跳的开始。

一个小宝宝,他并不懂什么是非善恶。成人与宝宝的分歧就在这里。

我们教育孩子,总会有主观意见,什么应该、什么不许,即我们认定的是、非

养育男孩

宝宝睡前,我们对宝宝说“你要刷牙(你应该刷牙)。”宝宝最初会接受,觉得很好玩,后来刷牙次数多,就慢慢不再配合,一到刷牙的时候就摇头、逃跑,抱过来也不张嘴配合,只会发出朦胧的“不要/不要”。他不懂刷牙是为了保护牙齿,他只会因为牙刷磨擦牙床,视其为一件讨厌的事。所以每次刷牙都是比较头疼的事情,一般会在他心情好的时候,反复说:“好好刷牙,刷完牙,爸爸妈妈再陪你玩”;或者通过表演、给他玩具等其他形式转移注意力,半强迫刷完牙。

宝宝出门,需要戴口罩,这是疫情环境下,健康安全的必备出门方式,但小宝宝并不配合。他不懂戴口罩的意义。反复阐述也十分排斥拒绝。多次强硬按住他的双手,强行佩戴,他总是摇头、瞬间大哭,手放开后就自己强行拽掉。出门后,他还会专指给你没戴口罩的大人或孩子,意思是:“你看他们也没戴吧?!”很聪明又很无奈。为此,我还想出口罩君的故事,试图用绘本的形式,告诉他戴口罩的益处(病从口入,生病就会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等,但是戴口罩就能防御病毒、百毒不侵、身体健康…………)。但最后也收效甚微,只能通过减少出行或遛娃时去人少的地方。


口罩君的故事

宝宝有时会误把训斥当作是与他的互动。

每天的亲子游戏中,都有一两项是“看人脸色的”互动游戏。

家里客厅的立式空调,他通过沙发爬上去,站立着拨动导风条,你跟他说“不许触碰!”他就会越加触碰,还观察你的脸色,你越生气,他越开心。我会反复跟他指空调上的说明文字:“请勿用手拨动导风条。”他每次都会指着那文字说明“咿咿呀呀”,这时我就要重复那上面的话。他会趁你不备突然拨动导风条,看着你严肃的面孔,呲牙咧嘴的笑。你的不许,是他前进的动力。

他会将手伸进门缝,你说不能这样,这样会把手指夹痛(夹断),他不听你的道理。你板起面孔,他反复试探;你大声呵斥,他冲你微笑。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游戏,对,他把这视作游戏。作为家长,会担心安全隐患。但呵斥、打骂,似乎也不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当他当着你的面再试探伸手指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注意,我们也要视而不见,假装看不见,多次之后,他这样的行为渐少,原因在于互动没有对他起到愉悦的效果,没人跟他互动,这个游戏变得不好玩了。

自从发现水笔,宝宝每天必有一项活动是与他有关的。似乎是小孩子天性,喜欢涂抹、乱画,在沙发上、墙上、桌子上等等。作为家长,是有担忧的,因为笔头是尖锐的,有安全隐患,比较危险,小宝宝容易开心激动、忘乎所以,奔跑过程中笔头误伤就很不好。而强硬的不允许,又怕打击天性。后来,买了绘画板,放在小桌上,满足涂画的乐趣。而水笔并没有完全替代,他仍时不时拿出来用。所以就和他有了谈判,跟他一起定了个规矩,水笔的活动范围必须在小书桌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陪他玩,每次写完,笔也放在桌子上,我们都不会把它藏起来。他不能把水笔带离小书桌。他对沟通谈判,其实都有反馈,你陈述完规则之后,他会用手指指书桌,似乎发出的是“这儿”的声音,也在和你确认刚才说的话。你再把事情重复一遍,他基本能记住。下次再用水笔的时候,都很自觉地玩完就放小桌上再去玩其他。也会有几次不听话的时候,这时跟他强调“爸爸之前是不是说过,要把笔放在小书桌,不许拿走。”一般情况会配合,自觉放回。很少不放回的时候,如不放回,就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有些行为,虽然是不许孩子怎样怎样,但更多是作用在家长

比如,不许宝宝看手机、玩手机。这个不许就是主要作用在家长。家里大人都在捧着手机,宝宝很少不玩手机的。亲子陪伴想省事,把手机拿过去给他,让他自己玩,大人躲在一边了,小宝宝怎能不看手机。我们看娃,定立规矩不许看手机,专心陪娃做游戏就好。基本上都能保持,爷爷奶奶最用心,陪娃就是陪娃,非常专心;我们这种新晋父母,有时会应和着,然后偷偷玩手机,或躲起来玩手机,做的不甚完美,但也算尽心陪娃。

还有,就是饮食方面,是否在好好吃饭。好好吃在于好好做,平时的辅食、每日的正餐、高级一点的松饼、蛋糕等等,都是变着花样自己做,正餐之外穿插着水果、自己做的小糕点,自给自足。零食方面从不在外面买宝宝零食,这一点全家保持高度一致,从根源上杜绝。宝宝也很自觉,平时遛娃,有的爷爷奶奶带娃,会随身带着宝宝零食,乐于分享给周围小朋友,宝宝自动摇头拒绝,免去爷爷奶奶的尴尬。这一点并未教育,只是对自己没吃过的、不熟悉的不感兴趣。


干饭男孩

我上面说,小宝宝没有是非观念,不懂是非。

但成人呢,就懂是非吗?

你的是非观,是普遍公认的是非观吗?是正确的是非观吗?

(会不会变成算法决定的是非观。算法推荐让你看到的是你觉得对的都对,你认为错的都错。就像俄乌战争,支持乌的以为都在支持乌,支持俄的以为都在支持俄,可能这个数据五五开。算法推荐给你观点一致的。)

所以有时我们会误以为自己是大多数。其实,这样挺好。

再举一例,奶奶妈妈一起带娃,在游乐场玩。宝宝想去玩一个球,但那个球在一个略大的小姐姐手里,奶奶就跟那个小朋友说:“姐姐给我们玩一下,让一下弟弟。”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就在旁边看娃,嘀咕道:“凭什么要我们让?”

奶奶回来跟我们说起,颇有点人心不古的意思(感叹现在的家长,不谦让不礼貌)。

我只能对老太太说,“凭什么你要让人家让咱家娃一下。”

这完全是两种是非观的碰撞。

我们的上一辈,都是多子女家庭,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必须要让一让,大的让小的,老的让少的,一起挺一挺、让一让,坚持过来。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两孩家庭都较为普遍,但多子女家庭少,他们不接受让一让的教育(独生子女就自己嘛,谁让谁,或者我需要让谁?),或者在新时代接受了新教育,觉得儿时的让一让,使自己受到了伤害,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就不再鼓励“让”。

往深层次说,这里有文化属性的差异。你看这让一让,是不是很像传统文化“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公序良俗”,内核是儒家文化。那现在我们会掺杂了一些精英主义、利己、自由(个性化),使让一让就变成了没必要让,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在外不能受委屈、要say no、为自己而活)。

孰是孰非,孰优孰劣?

怎么评价,兼容并包。能“让",当然好;不”让“,也理解。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孩子   都会   水笔   选择权   小宝宝   书桌   是非   家长   妈妈   宝宝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