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蒙古大兴安岭考察印象(九)

文:兰云峰 编辑:司徒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人(上)


(一)玛利亚·索

大兴安岭的冬天来临了,整个山岭、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峡谷,都被冰雪覆盖,白色统治了世界。 气温降到零下40多度,仿佛连空气也已经冻结成了冰,森林变得更加沉默寂静。

在大兴安岭森林深处,内蒙古根河市西部的满归林区,秋天才能吃上的美味蘑菇也不见了, 驯鹿早已换上了一身过冬的厚厚的绒毛。

玛利亚·索,这位年过90岁的老人,站在她的撮罗子(简易木屋)旁,又回想起了她的猎枪,还有她的驯鹿。


玛利亚 索

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游猎、定居、发展的鄂温克族百年变迁史。

她是最后的鄂温克族部落女酋长(头人),也是中国最后的一位部落酋长。

以森林为家,住撮罗子,穿兽皮,喝鹿奶煮制的奶茶,吃罕达犴(驼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肉,烤俄式“大列巴(烤面包)”,以鹿代步,这样的生活,她已经足足过了近一个世纪。

她所在的地方,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乡鄂温克使鹿部落。一个只有200多户村民的小型族群。

敖鲁古雅,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位于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为蒙古语“葛根高勒”的音译,意为“清澈透明的河”。

根河市是以森林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气候寒冷湿润,年均气温为-5.3 ,俗称为中国冷极。

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不堪忍受俄罗斯人的欺凌,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个鄂温克族部落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淳朴的民俗民风。

1920年,玛利亚·索,出生于鄂温克部落的一个猎户家庭。从小,便跟着父母外出打猎,练就了一身打猎的好本领,许多男人都不是她的对手;在家里,帮着大人喂鹿,烧火,熬茶,煮肉。很快,也熟练地掌握了饲养驯鹿的本领。

年轻时的玛丽亚·索,有着酷似俄罗斯人的面孔,高大,漂亮,聪明。她 是个既能上山打猎,又能操持家务、能歌善舞的姑娘。

玛丽亚·索,不仅勤劳能干,还多才多艺。兽皮在她的手中,经过缝制会变成手套、帽子、衣服;桦树皮经她编制后,成为筐和篓、盒子、水杯。

她的脑海里,总有许多的民间故事,讲给晚辈们听;她那美妙的歌声,常常在林间回荡;口弦琴,在她的唇间,会吹奏出悠长、激愤的节奏,或许,那些音符承载了鄂温克民族苦难、悲悯的漫长历史。

可以说,她这一辈子,和森林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辽阔的大兴安岭,无边的森林,严酷的生存环境,坚苦的生活,锤炼了她坚忍的性格和宽厚无私的胸怀。

在丈夫去世后,她不仅承担了家族的重担,也把原来丈夫在族里的责任和威望承担了起来。

玛丽亚·索是部落里的头人,大家都非常尊重她

猎民点的所有人都愿意听她的,她擅于寻找外出觅食走失的驯鹿;对于猎民点的事务,也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几十年来,猎民都靠她来看天象。她能知道鹿群要行走的方向,包括他们迁徙、换营地,去哪里找路,往哪里搬家,哪里有驯鹿喜欢的最新鲜的苔藓;哪里有水源,哪里是比较安全的地方,都靠她指认。

她在森林里生活多年,太了解森林了。慢慢地,她成为了部族的核心人物,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后来,在男性为中心的鄂温克部落中,玛丽亚·索,竟然能够打破传统习惯,脱颖而出,成为了部落的酋长。

平时,她习惯沉默寡言,脸上没有人们印象中"酋长"的威严,更多的是长者的慈祥和岁月的沧桑。

她是一个精明强干又很睿智的女人,有一种领袖的风范,在族群里有极高的威信。

作为最后一个酋长,玛丽亚·索,就是鄂温克驯鹿人的精神支柱,也是狩猎文化的象征。

她也不会说汉语,与部落之外的人沟通需要有人翻译。但这并不影响她是部落的核心和最受尊敬的人。

她很关心族人,如果谁家有了困难,她都会想办法帮助。有时,还把自己的驯鹿无偿资助给他们。有人算过,几十年来,玛丽亚·索送给困难猎民的驯鹿累计有120多头。

回想起昔日的老林子、心爱的猎枪,过去古老传统的山林生活,种种的部落往事,老人哽咽起来。。。

“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

“驯鹿不是普通的家畜,是鄂温克部落的朋友和家人,我只想回到驯鹿身边。”

"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了猎枪,不再放牧驯鹿,不再打猎,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和森林,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

她说,鄂温克人的魂,在山林里,离开了山林,就远离了自己的民族。。。

(二)原始森林、驯鹿和猎枪

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或索伦),主要居住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国的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

“鄂温克”,是其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历史上,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乃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概括地域的大山林,统称“额格都乌日”,意为“大山”。上述地方,都是千百年来鄂温克人生活和辗转迁徙的故土。

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他们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鄂温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原始森林、驯鹿和猎枪,这三元素早已融入了他们血液之中。

在森林中,鄂温克人没有固定的住所,简陋的“撮罗子”是他们可以随时拆迁移动的传统民居。


驯鹿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奥伦”,也叫“角鹿”。

因为它的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身似驴非驴、蹄子似牛又非牛,也叫做“四不像”。

驯鹿,是使鹿部落的宝贝。鄂温克人狩猎时,需要使用驯鹿来驮运猎物;秋季,使用驯鹿将打好的新柴驮运回营地;冬天雪深的时候,猎人们骑着驯鹿去打灰鼠。所以,被称为“使鹿部落”。并且,驯鹿作为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也被誉为“森林之舟”。

驯鹿,作为使鹿文化的载体和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的象征,不仅可供骑乘、驮运物品;而且,浑身是宝,皮毛可以制作衣服鞋帽;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都是名贵药材,可以用来换取生活用品。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在中国,它们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驯鹿饮清泉,食苔藓,在鄂温克人眼中,它们是最洁净的生灵。

在森林中,为了给驯鹿找到充足的食物来源地,他们一年之中需要多次迁徙。常以驯鹿食用的苔藓丰富、群山环抱、河流分布的地区为选择条件。

在每年冬季、春季和春秋交替的季节,鄂温克人都会沿着一条固定的线路进行迁徙。这条线路上分布着七、八个“猎民点”,都是鄂温克人迁徙时的季节性营地。

森林里的驯鹿自由自在,了无拘束,有时会跑到很远的地方觅食,几天后才会回家。也有迷路的、甚至被猎套困住的,鄂温克人需要跋山涉水把它们找回来。在冬天,找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主人也会去寻找。

对于驯鹿这种耐寒怕热,只适宜在有苔藓、蘑菇的地方生息的动物,是不能像牛羊和马一样,进行人工饲养的,也不适合在南部温暖的森林地区生长。

鄂温克人对待驯鹿就如同家人一般。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驯鹿,则更是人与神灵之间交流的媒介。

鄂温克人有两大命根,驯鹿和猎枪。

对于居住在山林中,吃兽肉、穿兽皮,以狩猎为生的部落来说,猎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冬季,坐上雪橇,穿行于林海雪原中,飞奔着追逐猎物,“砰”,枪声响起,猎物应声倒地,这是鄂温克人狩猎的典型情景。。。

禁猎之前,密林深处的他们鲜少与外界联系,生活用品取之自然。他们以兽皮制作鞋帽、衣物与被褥,以猎物的皮张、蘑菇等山货与外界换取食盐、米面、猎枪子弹等必需品。

清晨,当清脆的鹿铃声陆续响起的时候,整夜外出觅食的驯鹿群回到了营地,鄂温克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简陋的木屋“撮罗子”内,女主人在忙碌着,炊烟冉冉升起,列巴和茶的清香,弥漫开来。

(三)撮罗子

在森林中,那些若隐若现的撮罗子,就是鄂温克人的传统居住场所。

其实,就是一种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简易房屋,或者特殊“窝棚”。

撮罗子,也叫“撮落昂库”,“撮罗”表示尖的意思,“昂库”是“窝棚”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尖顶的房子。

撮罗子

鄂温克人喜欢住撮罗子,习惯了每当夜晚,躺在撮罗子里,能够透过顶部的空隙,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如水的月光。

或许,千百年来,只有开放式的与自然同栖共眠,接天地之灵气,他们才能安心入睡吧。

在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人中,撮罗子也叫做“斜仁柱”,或者“仙人柱”。意思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所在。

其实,搭建撮罗子并不复杂。砍上25-30根落叶松杆,锯成5-6米,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上,汇集在一起;木杆的另一端则扎着地,均匀地散布开来,形成一个大圆圈,直径大约有4-6米,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撮罗子就建成了,外观,就像一粒大大的跳棋。

最简单的“撮罗子”,可以由三五根松木杆搭建,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尖顶帐篷,冬被兽皮,夏被桦皮,就地取材便于拆搭,粗糙豪放,却能够保证冬暖夏凉。

历史上,鄂温克族人用桦皮和兽皮制作撮罗子的围子;近现代以来,很多人已经喜欢使用帆布和毛毡来做了。

季节不同,撮罗子外面围子的材料也不同。夏季,用桦树皮就可以了;到了冬天,就需要用野兽的皮毛做围子,才能抵挡得住严寒呢。

鄂温克人十分耐寒,冬季的撮罗子内,除了用皮围子御寒之外,还需要烧一堆火取暖。睡觉时,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皮褥子或鹿皮、犴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也仅仅是铺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作者在撮罗子内与猎民交流

敖鲁古雅猎民点

敖鲁古雅猎民点的撮罗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大兴安岭   鄂温克族   玛丽亚   围子   鄂温克   驯鹿   古雅   猎枪   内蒙古   印象   森林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