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滴灌通创新彻底颠覆华尔街金融模式

这两年我认为最值得推荐关注的一家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是创始人人为港交所主席李小加的滴灌通,它专注小微零售门店投资,最近两年非常耀眼!

第一点:滴灌通的金融本质

第一,零售商们是把自己的收入拿出来找滴灌通融资。

第二,滴灌通的投资,是在当期就能够产生复利的。

滴灌通把有能力开连锁店的品牌比喻成“藤”,而品牌之下的所有门店就称之为“瓜”。滴灌通做的事情是,把钱给品牌拿去开更多的新店,也就是帮着藤结更多的瓜。

但它并不仅仅是跟新店们做收入分成,它同时也可以跟已经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老店分。这也就等于说,对于连锁品牌来讲,既可以拿新店的收入去融资,也可以把旗下已经上了轨道的老店拿出来,把老店未来几年的收入当作资产,来向滴灌通融资。拿到的钱去开新店。

这个逻辑跟我们讲过的REITs基金有点相似。而小店们把未来收入拿出来融资,出资人还不是滴灌通自身,滴灌通自己是一个平台,真正出资的是滴灌通背后的投资人们。

这种投资模式里还有一个细节:滴灌通不是每天都跟小店们做自动收入分成吗,它迄今已经投了1400多家小店了,也就是说每天能收到1400多笔微小的现金流,这些现金流汇集起来,又能够马上再拿去做新的投资。

这就相当于在投资人的一个投资周期里,他的每1块钱,收回来再投出去,滚动着,就能够实现1.1、1.2、1.3元,甚至更高的投资乘数。这1块钱能够覆盖的投资标的变多了,也就帮着投资人分摊了风险,增加了收益。

我们在第一季曾经开玩笑说滴灌通没准是一个微型的交易所,从如今这两个逻辑来看,把很多小店的未来收入放在滴灌通这个平台上融资,而它们获得的资金又是靠很多笔大大小小的现金流汇成的。这个运转方式,还真的有点像交易所。

第二点:滴灌通愿意帮着开店的藤,又分成两种藤。

一种叫“线藤”,比如某个奶茶品牌、某个足疗品牌,帮它扩充连锁门店的规模,增加藤上瓜的数量;另一种叫“面藤”,也就是把城镇里的某一个商业地产商当作藤,来帮他在自己的商圈里做规划布局,开各种各样差异化的小门店。

那问题就来了:滴灌通既然是用投资来鼓励品牌商们开新店,那为什么它不直接去投资单体小店呢?中国现在小微门店就有7000万家,其中非连锁化的占到80%,单体小店才是市场上的绝大多数。

李小加给出了两个原因:没有加入某一条“藤”的单个小店,往往数字化程度很低,比如银账系统可能就各家有各家的,千奇百怪,滴灌通也就没法用标准化模式来对接它们的现金流;另一个呢,小微企业群体的整体商业生命力虽然惊人,但单个小店的生存风险很高,不具有投资属性。

所以,滴灌通想要对零售行业做的一个重要改造,恰恰就是提高连锁化率。滴灌通更愿意去跟藤合作,就是因为藤能够从现有门店里面发现有潜力当新店长的人,去把这些人变成新的直营或加盟店长。从概率上说,这些新店长的能力和经验就比普通人选要有优势。

这样一个能干的新店长,不管是去开康复中心、麻辣烫店、齿科诊所还是儿童游乐场,他们因为是从品牌商里面出去的,又能够获得总部的品牌、供应链、ERP系统和选址的支持,这就又比那些单打独斗的小店主们要多一份生存优势。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反过来,线藤和面藤们为什么不找传统VC融资,而愿意去找滴灌通呢?很大原因是,VC们更愿意让零售品牌们把钱拿去做市场、供应链、建数字化系统。但前端开店所需要的店租、装修成本,是没法折成具体资产或者成长故事的,而且通常三五年就折旧光了,VC们不愿意为此买单。

所以,滴灌通相当于跟VC们打了个分工,它来负责给品牌商们提供开新店成本,和做店长的激励。

第三点:滴灌通的金融探索的是颠覆了华尔街的投融资方式

李小加说:滴灌通在这种“约定期限收入分成”里,赚的既不是股息,也不是息差,而是股权和债权之间的属性差异。

这句话,他拿了三个参照系来分头解释。

先参照银行。商业银行对千万量级的小微企业其实也有巨大的兴趣,但是它们承受不了小微信贷的坏账风险;

再参照互联网金融巨头。互联网金融巨头们把中国零售业的毛细血管给打通了,这是了不起的贡献。但是巨头们给小微企业提供的商业贷款,赚的是国家基准利率和自定义利率之间的息差。而这个息差之所以能够维持,靠的是国家信用。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巨头们赚的不是过路费,而是国家信用担保的高收益,这个操作不合理;

接着参照华尔街。华尔街本质是为股权融资模式服务的。股份公司这种模式当初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因为早期的社会资本不足,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海外贸易、殖民地扩张或者工业革命等等。

但今天的世界变了,全球流动性是过剩的。过剩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拿资本市场举例子,全世界上市公司15000多家,而头部的几千家吸引了最多的资金,市值加起来几百万亿美元,资本们来来回回围着头部公司来炒作股价,互相把对方当作对手盘来收割。

这就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企业的股价高低并不真正反映它的经营基本面。第二,大资本只在参天大树级别的公司里反复流动,而资金不会流向经济底层的小花小草。请看看港股阿里巴巴,腾讯跌成什么样子了?是他们真实价值吗?

这就是服务股权的华尔街模式在当下展露的缺陷。

而今天的实体经济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不再是把所有资本集中起来干大事,而是把它们拆解成无数细流,下探到底层去滴灌小花小草,让小花小草有能力活到自己最好的季节,也在最好的季节里给资本创造回报。

这是不是区别于华尔街的模式创新?这等于是投融资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去反哺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实体,也从小微实体里受益,并且把中国的小微企业群体推成全球最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一种资产类别。

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能尝试这个创新呢?因为中国有一个华尔街没有的优势:发达的数字基建。中国的数字基建已经把商业底层生态给模块化、透明化了。

#11月财经新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华尔街   新店   息差   模式   现金流   店长   中国   融资   收入   金融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