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久治不愈,苦不堪言,怎样辨证,怎么应对?


【症状和原因】

1、90%以上的年轻女性倍受痛经折磨,严重时会痛到直打滚,脸色苍白、全身无力,甚至引起昏厥,苦不堪言。

2、究其原因,还是“不通则痛”或是虚证的“不荣则痛”,也就是:

一是因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引起,则为实证痛经。

二是因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精亏血少引起的虚证痛经。

【按时间分以下三种类型】

1、经前和经期小腹胀痛,症状是经量少,色紫暗有块,伴有胸胁、乳房作胀,这是气滞血凝所致;

2、行经时小腹冷痛,症状是月经色黑,有血块,畏寒,得温后缓解,这是胞宫虚寒、寒凝血瘀所致;

3、经后腹痛,症状是月经色淡,神疲乏力,腹中空痛,多因经血过多,这是血虚所致。

【五大辩证分型与方药】

1. 气滞血瘀型

此类型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血色紫黑有淤块,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等症状。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 药: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元胡,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甘草

2. 寒湿凝滞型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呈持续性,畏寒怯冷,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血色淡,面色青白等症状。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 药:温经汤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3. 湿热瘀阻型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血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等症状。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 药:清热调血汤

丹皮,黄连,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元胡,莪术,香附,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4. 气血虚弱型

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休,揉按则会减轻,经血量少,血色淡,质地稀薄,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 药:圣愈汤

人参,黄芪,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

5. 肝肾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1 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血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等症状。

治疗法则: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 药:益肾调经汤

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

【预防】

1、防寒保暖

一是防寒保暖是关键,尤其在经期前后和行经期间,可以用热水袋或是暖宫贴热敷下腹,以此有效减缓痛楚。二是还要注意手、腿、足等部位的保暖,经期内不要进行冒雨涉水,洗冷水澡、游泳等活动,空调房内要注意适当添加衣物。

2、忌生冷饮食

一是最忌讳的便是寒凉生冷的食物,日常应多吃温补、易消化的食物。

二是药食同疗,用活血化瘀的药材添加至膳食中,如田七煲鸡、益母草煮鸡蛋、艾叶煲汤、当归红枣煲鸡汤等。

3、规律作息

一是过度劳累、频繁熬夜及精神紧张,诱发或加重痛经,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

二是避免做过重的体力劳动。

4、经期卫生,注意外阴的清洁,防止阴部感染炎症,诱发痛经。

【中西医结合调理】

1、选择针灸艾灸治疗,针灸治疗痛经常用的穴位有:关元、中极、子宫、归来、地机、三阴交、肾俞、次髎等。

关元: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子宫:经外奇穴名。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归来: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地机: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肾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次髎: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2、微创松解治疗

在肌骨超声引导下,对骶部神经进行精准的松解调理,缓解神经卡压,恢复骶部神经功能,改善底部器官特别是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医生哥小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任脉   白芍   川芎   经血   久治不愈   太阴   当归   苦不堪言   小腹   血色   法则   经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