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曾堪比金银珠宝,这件“奢侈品”你家厨房就有......

我在南欧旅行的时候,常吃用胡椒调味的菜,在那里胡椒几乎是和盐一样常备的调料。

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发生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与开拓胡椒、丁香这类香料的贸易新路线有极大关系,在博物馆流连时,我常能看到有趣的历史遗迹。

后来我去印度时,特别去参观过喀拉拉邦的胡椒种植园,两三千年前这里出产的胡椒就随着商船传播到西亚,之后又传播到地中海沿海,让希腊、罗马人为之着迷。

2 世纪的泰米尔诗人描述说,当罗马商船抵达这附近的港口,当地人就家家户户带着大包胡椒到市场上与罗马人交换黄金。至今当地人还喜欢在庭院中种一两棵胡椒树,它能顺着椰子树或棕榈树向上蔓延,一棵树上面采收的胡椒就足够家庭一年的使用。

红果山胡椒 图源:见水印

尽管古印度人、古埃及人、古罗马人、汉代中国人都吃过胡椒,但是这几种人群的餐饮口味今天看来有巨大的差异,其原因不仅仅和环境、地理等客观因素有关,更与不同社群之间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互动及变化有关。

胡椒(Piper nigrum)是胡椒科蔓藤类植物,原产于印度西南海岸,至少公元前 4 世纪已有人工栽培,6 世纪的时候由南印度引入爪哇与苏门答腊,在东南亚有比较广泛的分布。

胡椒 手绘图谱 兰登·戈尔丁(LansdownGuilding) 1832 年

胡椒的果实因为采制方法不同,有黑胡椒、白胡椒、绿胡椒和红胡椒之分:将胡椒藤上未成熟的浆果摘下来,整料晒干就成了黑胡椒;若其果实完全成熟、果肉软化后再采收,然后将果皮去除,种子晒干就得到白胡椒;绿胡椒同黑胡椒一样,是由未成熟的绿色浆果晒干制成的;在食盐水和醋中腌制成熟的红胡椒浆果可以制成罕见的红胡椒。

印度人早在 4000 多年前就拿胡椒调味,中国人对此早有耳闻和品尝。司马迁写的《史记》记载,汉武帝时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时,南越王赵佗请唐蒙吃了一种夜郎(今天云贵一带)传入的叫“枸酱”的食物,唐蒙回到长安后,从商人那里打听到四川也有这种珍奇的东西,后人考证这可能是用荜拨或胡椒调味的肉酱。

西晋司马彪所著《续汉书》提到,东汉时人们已知道天竺国(印度)出产石蜜(蔗糖)、胡椒、黑盐等,估计胡椒那时已通过商人、使节传入洛阳等地,因其辛辣似花椒,又是西边的胡人传来,故得名“胡椒”。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爱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大概他也吃过胡椒、石蜜(蔗糖)调味的烤肉和烤饼吧!

胡椒 图源:百度百科

汉唐时代,古印度的宗教、医药、熏香等发明对中土影响甚大,印度的多种香药大量输入中原,被当作珍贵的药物使用。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了胡椒酒,东晋的道士葛洪因为到过华南,也比较早知道胡椒的存在,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把胡椒当作治疗霍乱的药物。

南北朝时中原地区有人用胡椒和荜拨两种香料炮制特殊风味的肉类,其中一种“胡炮肉法”是把出生一年的肥羊羔肉切成细叶大小,用胡椒、盐等香料搅拌腌制后放入洗净的羊肚中缝合,然后放入一个土坑中,上面以烧过的灰烬覆盖,在上面点燃柴火,煮一锅米的时间后,扒开灰烬就可以吃到“香美异常”的“肚包肉”。

唐代流行胡风餐饮,富足之人常吃以胡椒调味的“胡盘肉食”,还用胡椒末调制猪心羹,当作药粥。当时人们觉得用胡椒调味比较辛辣,没有花椒那样芳香。由于当时胡椒价格高昂,所以是馈赠送礼的奢侈品。

唐代宗时长期担任宰相的元载以聚敛贪污为能事,曾从他家查抄出 800 石胡椒(40 多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贪腐犯典型。而且,唐代人已经知道了胡椒的可能产地,根据佛教著作《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等记载,南印度的阿吒厘国出产胡椒。

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广州成为进口胡椒的中转地,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国在南宋初年曾一次带来 10750 斤胡椒,名为“朝贡”,实际是开展贸易活动,可见当时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之间贸易规模之大。也许是因为中国早就有了花椒调味,加上海外进口的胡椒价格也较高,所以虽然魏晋以后胡椒断断续续进入中国,但是宋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流行起来。

元代蒙古贵族似乎受阿拉伯饮食影响很深,大量使用胡椒调味,因此福建、浙江等地的港口继续大量进口胡椒。元代官员宋本曾在送别另一位奉命前往闽浙处理“番货”有关事宜的官员的诗中说:

薰陆胡椒腽肭脐,明珠象齿骇鸡犀。

世间莫作珍奇看,解使英雄价尽低。

薰陆指乳香,“腽肭脐”指海狗肾,“骇鸡犀”指一种海中动物的角,这都是当时海外贸易的高价物品,诗人感叹世人珍视海外奇珍异宝而轻视杰出人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胡椒被视为奢侈品。

明初朝贡贸易一度相当频繁,洪武七年(1374 年),朝廷已经储存了三佛奇胡椒 40 余万斤,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暹罗(今泰国)一次就带来苏木、胡椒等香料 17 万多斤进行贸易,想必都换成了明朝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

永乐年间,因为郑和下西洋(泛指南洋、印度洋地区),朝贡贸易更是达到高峰,每年从东南亚输入中国的胡椒高达 250 万斤。朝廷不许私人从国外进口胡椒、苏木等,命令官府买下这些外商运来的胡椒后运送到南京的户部仓库、内府广积库,用于皇帝赏赐藩王、士兵,或者折算成俸禄发放给文武官员,有些也会在市场上出售。

当时皇帝和朝廷垄断了胡椒朝贡贸易,并从中获得了巨额收入,比如官府收购柯枝国胡椒的价格是 5 两银子 400 斤胡椒,但是官府卖出的价格是每斤胡椒 10 20 两银子,售价至少是进价的 800 倍。

《东西洋考》记载,三佛齐胡椒每斤卖 0.01 两银子,郑和运到国内后以每斤 10 20 两银子的价格卖出,价格相差 1000 2000 倍。当然,外商也不吃亏。皇帝奉行“薄来厚往”的对外政策,一般也会“赏赐”比朝贡货物价值更好的东西给外商。

南京的官府仓库中保存了大量胡椒,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元年(1436 年)曾下令从南京向北京运送 300 万斤胡椒,这些大都用来折算成俸禄发给官员,这促成了胡椒的流行。

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崖胜览》(1416 年成书)中记载,自己在苏门答剌(苏门答腊)看到了依山分布的胡椒园,胡椒树花黄子白,开始是青色,成熟时变成红色。这时候似乎已经有人栽种胡椒树。永乐年间,福建长乐文人王恭写的《咏胡椒》一诗似乎就是描述他见到的胡椒树的:

结实重番小更繁,中原无地可移根。

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

此后,云南、海南等地也有人种植胡椒,不过规模并不大。晚明隆庆年间放宽了海禁,官府不再垄断胡椒贸易,允许民间大量从海外进口胡椒等商品。据荷兰史料记载,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万丹的香料市场上,每年集中交易的 30 000 袋胡椒,荷兰商人买下了其中 9000 袋,印度商人买下 3000 袋,其余 18 000 袋胡椒都被中国商人抢购并运回了明朝,可见明朝当时的进口量之大。

后来葡萄牙商人也到马六甲、万丹采购胡椒,然后运到日本、闽浙沿海的月港等地销售。葡萄牙人拥有南美洲的大量银矿,喜欢用银币购买丝绸、瓷器等各种商品,而华商则把贸易所得的大量银币运回国内。当时占全世界产量 1/3 的白银因此流入明朝,于是晚明时的闽浙地区出现了显著的经济繁荣和奢侈消费。

大规模的进口导致胡椒的价格降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接受,到李时珍时代,胡椒已经成为南北大中城市民众都吃的“日用之物”,明人写的饮食著作《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易牙遗意》等都记载了用胡椒调味的菜品,如“辣炒鸡”“蟹生方”等。


·

文源:《中国味道:香料与调料的博物学》

作者:周文翰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苏门答腊   苏木   南越   明朝   印度   官府   胡椒   香料   奢侈品   金银   珠宝   厨房   价值   价格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