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大马峪

西董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约9公里处,有个四面环山、藏在幽深谷底的小小村落——大马峪。这里属鹤伴山西麓,植被丰茂,清幽秀美。三三两两的房屋依山而建,一条小溪自南面的山间蜿蜒而下,绕村北去。溯溪而上,流水潺潺,葱茏草木间鸟鸣婉转,顿有几分入桃源之感。

眼前百余人的小村,掩映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海里。除见三两老人稚子门口纳凉,只有时断时续的蝉鸣呼应着热辣的夏风。此时群山环抱的大马峪安宁祥和,如酣睡在摇篮中的婴儿,看上去和别的山村并无两样。

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有着很多不寻常的故事。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里,她成为长白山抗日根据地的摇篮。在血雨腥风中,她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这方浸染了烈士鲜血的梁邹热土,被途经这里的许世友将军誉为“红色小延安。”

大马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利于隐蔽。因此抗战期间,长山县委办事处、县公安局、随军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和抗日小学都驻扎在这里,成为长白山抗日军民的坚强后方。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当年全村50多户,几乎每家都有人参军,先后培养出13位县团级以上干部,12名烈士以身殉国,拥军模范更是比比皆是。

马营之,在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枪林弹雨中多次负伤。1947年7月,又一次重伤的他,被敌人团团包围,可他宁死不屈,和国民党军展开肉搏,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徐开安,一个朴实的庄稼汉,不但让出自己的家做随军医院,他本人也因为掩护伤员转移而被捕。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毒打和凶恶狼狗的扑咬,他对伤病员藏身地点始终守口如瓶,直至被日寇乱刀刺死;以拥军五姐妹为代表的妇女们,颠着小脚,夜以继日地缝制被服、做军鞋、摊煎饼,并送到几十里外的前线,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挑起了革命重担。信步随军医院旧址,伫立在五姐妹主题园,熏风拂脸,遥想这悲壮而感人的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远眺,白云悠悠,青山不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一年后的2020年10月4日,我有幸跟随市作协的同仁们又一次来到这里,参加大马峪——滨州市作家创作基地的揭牌仪式。在抗日小学,我和文朋诗友们一起朗诵抗日小学旧址墙上的诗句—— “我不愿失去每一寸泥土,哪怕是泥土之上的每一粒灰尘……我不愿失去任何,因为她属于我的祖国。”这是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长篇小说《惊蛰》里面的一首小诗,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真挚的爱国深情。我们用深沉的语调,感悟追寻当年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和不懈追求。

一群身着八路军装、英姿飒爽的孩子和我们擦身而过,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抓拍这些前来体验生活、接受红色教育的“小八路。”有个调皮的儿童还对着我们羞赧一笑,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我们品尝着工作人员现场自制的煎饼,再喝一口热气腾腾的纯手工豆花,浓浓的乡土气息便溢满心田——这正是纯正的家乡味道。将军岭上,一枚枚红彤彤的柿子缀满枝头,随手摘下一个,轻轻一咬,甘软如蜜,正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鲜亮中透着香醇。

今年2月25日一早,一场小雪悄然而降。大马峪景区负责人张山峰老师发了个朋友圈——将军岭上的梅花已傲雪绽放。按捺不住的我不顾寒风凛冽,决定踏雪寻梅,三赴大马峪。

梅园大门一侧的串串红灯笼头罩皑皑白雪,随风轻荡,更加妖娆妩媚。斜枝疏疏,一朵朵红梅,迎着细碎的雪花,昂然打开了自己瑰丽的红裙,纵然冰冷的白雪淹没了她的花蕊,也毫无惧色,反倒愈发俏丽动人。粉梅半覆着点点晶亮的冰花,更显玲珑剔透,惹人爱怜。两棵高大的梅树抖动着数不清的花苞,在飘雪的北风里高傲地笑着,她知道,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

忽然想起了这块土地上那些铁骨铮铮的革命先辈们,他们的凛然风骨和这些梅花何其相似!我站在高高的将军岭上,俯瞰写有“红色小延安”字样的大马峪入口,默默怀想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坚信,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作者:赵淑珍 邹平市明集镇初级中学(社会组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滨州市   长白山   延安   先辈   旧址   煎饼   将军   红色   小学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