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 - 从皇家牧场到塞北绿洲

彰武县地处内蒙古南行的要冲、东北入关的咽喉,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有“全辽管钥”之称。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连沈阳市康平、法库两县,西隔绕阳河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南与新民市接壤,北界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全境呈枫叶形,东西长87.5公里,南北宽79公里,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


昔年皇家牧场

清朝初期,清廷为了保护“龙兴重地”,在今辽宁和吉林西南修筑了柳条边墙。今县境属于边外的“龙兴重地”。

崇德二年(163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杜尔笔山下(今高山台山)王家后身修建都尔鼻城,并视此为南征大明、北征蒙古的“全辽管钥”。

顺治二年(1645年),将彰武地域设为官营的养息牧场。

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清柳条边设立彰武台边门,为旗官驻防之地。彰武柳条边位于县境东南边界线上,西南—东北走向,计九十一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王朝在此设养息牧场(满语称“苏鲁克”,是放牧牛羊的草场),专门用以祭祀永陵、福陵、昭陵。同年,清廷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翼旗东部土地划归养息牧场。

养息牧场东西75公里、南北130公里。东至科尔沁左翼前旗界(今康平县境)45公里,西至土默特左翼旗界(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30公里,南至彰武台边门(今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与新民市于家乡彰武台门村交界)30公里,北至科尔沁左翼前旗界(今科左后旗及康平县界)100公里。

养息牧场蓬勃发展,林茂草丰。据《阜新文史资料》记载:康熙37年、乾隆19年、乾隆34年、嘉庆10年、道光9年四位皇帝曾多次到彰武的柳条边、彰武台边门、养息牧场东巡或狩猎并留下了触景生情的诗词。祖(康熙)孙(乾隆)两人同为一地题诗,颇为少见。

《柳条边望月》爱新觉罗·玄烨,康熙37年(1697年)雨过高天霁晚虹, 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扬柳, 摇拽寒光度过空。

《养息牧阅马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19年(1755年)坰场亘沈野,刍牧接辽濆。养息良驹盛,调闲从圉分。三千突騋牝,五色耀卿云。骤如波铺地,看似锦叠文。无邪思古训,斯作喜今群。敢忘驱驰际,用兹佐六军。

清入关初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而处于柳条边外的养息牧场更是禁中之禁,偶有偷垦被视为偷禁,雍正时期曾对牧场微量垦殖的耕地进行丈量并编入红册。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牧场稳定了近百年,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清政府对东北时禁时弛政策的变化,汉族人开始出关垦荒。乾隆时期,因山东、河北等地区发生灾荒,为防止民变,允许流民出关谋生,养息牧场开垦渐多。清政府对此采取默认态度,允其设立疆界,避免牧农之争。

嘉庆对东北实行弛禁政策后,牧场开垦的耕地日渐增多。

从清初到嘉庆朝的150多年间,养息牧场较为兴盛。

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在这里进行试垦,遂使养息牧场渐趋衰落。

皇家牧场解体

嘉庆和道光时期,为解决锦州、广宁、义州等八旗兵丁的生计,决定将其迁至养息牧场进行试垦。

经过4年垦种,在养息牧场原领荒地80.4万亩中,开垦成熟地仅有30万亩,其余均为不堪开垦的山岗、沙石及封禁的风沙压盖地。

由于清政府对东北长期实行封禁,造成东北地旷人稀,边备空虚,东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解除封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尤其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需付巨额赔款,对内需求大量饷银,不得不对东北实行放垦,以解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养息牧场进行续垦和正式招垦。

嘉庆二十年(1815年),对开垦的养息牧闲荒地实行续垦。

由于养息牧场的牧丁人口不断增多,其为了维持生计,逐渐扩大开荒。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选择不能耕种的土地及牧段,招募汉族人开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盛京兵部侍郎溥顾下发出荒招民文告。从此,养息牧场正式招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十一月,由于牧丁向清廷上告反对招垦,一些大臣也提出质疑,招垦暂停下来。第二年,经过一系列工作,牧丁呈控案得到解决,又复行招垦。至当年年底,放出荒地58万余亩。

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牧场已垦荒92.7万亩。至此,长达250余年的牧场终于解体。

设县始末

嘉庆年间,养息牧场的牧民经过百余年繁衍生息,加之试垦土地又从锦州、义县等地拨来之旗丁,人口增到近万。尤其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招垦以后,大批垦民涌入,使养息牧场地方村屯、人口骤增,势必设置行政治所。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1902年7月19日)吏部议复,在养息牧场地区设县,隶属新民府。县名因柳条边彰武台边门而得名为“彰武县”并沿用至今。

设县时全县划为四区,中部县城一带为第一区,正东赏屯一带为第二区,正北大庙一带为第三区,西北哈尔套街一带为第四区。

彰武建县时,拟在大庙(今大冷镇大庙村)建立县城。当时的大庙已经是一比较繁华的小镇,但因当时境内秩序未稳,大庙又地处彰武西北,遂选择横道子村北闲荒修葺房舍,暂做县衙。

在哈尔套通往新民府的官道上,有“东西大道,车辆往东省载运粮货,由此经过,故名横道子”。横道子仅几户人家居住,其中的施家店,应该是一个驿站(据施家店后人介绍,他们是旗人,往来客商住店打尖很多都是免费的,应该是由朝廷拨发经费的)。彰武县第一任知县周士藻(字寿臣)向施家店租赁了十几间房子,衙门正式开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彰武县县城和县衙门在横道子开工建设。县城围墙是用墙板夯成的土墙,南北宽400米,东西长800米。辟正门四,城中留十字大街,道宽12米。县衙门座北朝南,5层院落48间房舍。县衙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另设监狱、儒学。主要官员设知县、巡检及训导。在哈尔套街建立分县衙门,设县丞1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清丈局、警务局、劝学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划奉天省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统计处。

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设巡警教练所、捐物处、戒烟所。

宣统二年(1910年)又设邮务局。

彰武县城在横道子上面诞生了,1935年称彰武街(gāi),1946年改称彰武镇,1947年叫城关区,1955年拆除城墙,1956年恢复为彰武镇。

民国初,彰武县隶属于奉天省辽沈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划归奉天省洮昌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辽宁省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北沦陷后,初期隶属伪奉天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康德元年)12月改隶于伪锦州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辽西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辽宁省辽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市、县并入辽北省,彰武县隶属于辽北省五专区。同年6月,辽北省设辽吉区行政公署,彰武县划归辽吉区行政公署一专区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31日,辽吉区行政公署撤销,彰武县仍划归辽北省五专区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辽北省建制撤销,彰武县划归辽西省辖。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撤销,将该旗章古台、后新秋两区共42个行政村划入彰武县。

1949年8月属辽西省,将彰武县西北地区三家子、白庙子、扣河子等13个行政村划给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

1954年7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彰武县为辽宁省辖。

1956年2月,辽宁省设立锦州专区,彰武县归锦州专区辖。

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销,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彰武县始归阜新市领导。

今日塞北绿洲

彰武县最北部的章古台镇地处辽蒙交界、“八百里旱海”的科尔沁沙漠南缘,正处风带交错带、气候交错带和农牧交错带上,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一年365天,有240天刮风,漫天风沙只需2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横扫沈阳、鞍山等辽宁中部城市群。

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于人们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这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大面积沙质荒漠化土地。

每到风季,肆虐的狂沙伴着大风如暴怒的“黄龙”呼啸而来,遮天蔽日,流沙随风滚动,埋没村庄和农田,阻塞交通。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年年种一坡,只能收一车,打完一簸箕,凑合熬一锅”。可见过去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

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有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森林覆被率仅为2.9%。缺少了植被保护,科尔沁沙地更是肆无忌惮地南移,在彰武县北部形成了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沙荒带,面积达130万亩。

新中国成立之初,彰武县总土地面积546.2万亩,24个乡镇中,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区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总量的四分之一,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峻的沙漠化程度使彰武县成为辽宁省土地荒漠化、生态最脆弱的区域,是我国一级生态脆弱带,引起了世界、国家和省市的极大关注。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制定了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建设计划,成立了沙荒造林局,在章古台镇设立了苗圃。

1952年4月,全国首个固沙造林研究所—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原固沙所前身,现在的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章古台镇挂牌成立,担负起科学治沙的历史重任。

创业之初异常艰苦,既无经验可借鉴,又无中外资料可参考,探索是唯一出路。为了掌握流沙活动规律,科技人员守在沙丘上昼夜观测,盛夏正午沙面达到56 ,夜里温度有骤降到0 ;为了筛选固沙灌木,揣着窝头咸菜,踏遍了方圆几十里大大小小的沙丘。

试验、失败、总结经验、再试验。在只有六个人、三间土房的试验站上,辽宁防沙治沙科研事业就此开启。

1955年8月,固沙所科研人员韩树堂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并引来5000棵樟子松树苗,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

1957年,固沙所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黄柳、胡枝子、锦鸡儿等固沙灌木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治沙人在沙坨子上栽植了数万公顷的樟子松,打造出中国第一片樟子松人工林,将茫茫沙海变成苍翠林海,为我国三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防沙治沙、固沙造林的成功经验。

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批准列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县”,彰武人民在荒漠上栽植百万亩林木,编织了密如蛛网的“三北”防护林网。

2001年,彰武县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跨区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彰武县确定“生态立县、林业强县”战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上下大力推进三北工程治沙造林绿化工作,沿内蒙古边界营造了宽3—5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沿柳河两岸营造了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了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

2008年—2015年,彰武县实施了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并推广到全省10县2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

2015年—2018年,彰武县实施了以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千万亩经济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为重点的多项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8年,彰武县以打造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定位,启动实施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工程,范围涉及彰武县北部7个土地沙化严重的乡镇,通过“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等方式,计划建设150万亩生态屏障。目前,工程已初步打造54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区内已治理风蚀点79处、补播牧草8.16万亩,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植被草层高度已由治理前的5—7厘米提高到30—40厘米。

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漠上草原”文旅格局已基本形成,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巨龙湖风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示范区已累计吸引省内外游客6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在景区就业。

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林海。70年接力治沙,彰武县累计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56.5万亩,封山育林23.8万亩,飞播造林17.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由1949年前的18万亩增长至现在的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31.5%。土地沙化面积由524万亩降至199.66万亩,6座万亩流动沙丘全部被固定下来。如今,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庇护着全县176万亩的基本农田,基本消除了风剥沙压对农作物的危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一条绿色长城横亘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边界,让科尔沁沙地停下了南侵的脚步。

随着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全县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4米/秒降到1.9米/秒,扬沙天气由过去的40天减少到18天,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历经70年奋战,一代代治沙人初心铸恒心,把大漠变成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从“沙窝子”到“鱼米乡”的嬗变。

彰武县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也是辽宁省防风治沙最前沿。70年来,面对内蒙古高原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42万彰武人寸步不退、誓守家乡,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在荒漠上辟出了一片新绿洲,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奇迹,不仅保护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生态安全和守住了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底线,同时也为全国防沙治沙摸索出了经验。

今天,彰武已是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一道道绿色屏障横贯在辽蒙边界,绵亘在柳河岸边,蜿蜒于养息牧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彰武   牧场   科尔沁   嘉庆   光绪   彰武县   锦州   辽宁省   辽西   塞北   柳条   绿洲   皇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