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都变成了以前自己讨厌的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自己讨厌的人,讨厌的有些的行为。但当你变成大人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当初自己所讨厌的那类人。

这个现象尤其在孩子和父母身上出现的比较多,小时候的你可能看不惯自己的父母或身边的人的行为,发誓自己长大以后绝对不会变成那样的人,但当你不知不觉长大的时候,早已经成为了你父母的翻版。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生活中、职场上也是这样,你所讨厌的人可能得到的比你更多,而你想得到,最终也变成了他。

不论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我们最终都变成了那个当初自己讨厌的人,而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你听说过"鸟笼逻辑”吗? 张三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李四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才不会去做这种傻事。"于是,张三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李四的家中。没想到的是,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李四:“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李四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人们开始怀疑李四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李四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在人际关系中,“思维定势”是一种很强大又很顽固的影响力,故事中的乙就是无法忍受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也影响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何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经常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的问题,时间长了往往会形成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人们的一般思维。

其实,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或者说,你之所以成为你,除了内在特质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来自家人、朋友、同事、老师的,也有整个社会环境的。下面,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1.父母对自我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有关人格与自我问题的研究学者都认为,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而最能影响孩子个性和行为的就是父母。比如, 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在对父母的模仿中学会了区分自我与他人,并从而学会了对自我的定义和评价。其中最关键的是,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反映的是父母对儿童的看法。

一些心理学家曾对一些儿童的自尊水平进行计研究,他们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接受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孩子被鼓励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同时有权参与家庭重要事情的计划与决策,那么这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往往是非常高的。不仅如此,高自尊水平儿童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发展自己的行为准则,而避免让孩子们依赖他人的判断来评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会人云亦云。

更重要的是,当父母自身也有较高的自尊水平,绝不会动不动就责骂、喝斥,或惩罚孩子,那么就会使孩子对什么是合格的、真正的人有感性认识,对他们的人格塑造产生深远乃至永久性的影响。而那些通过溺爱或训斥来表达对孩子关怀的父母, 就很难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温暖、亲密、平等和友爱的人际关系,对他们今后衡量自己各种行为的标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也就是你为什么很难摆脱父母对你的不良影响,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比如小时候经常受到家暴的孩子,尽管他发誓绝对不会对自己的孩子那样,但不可避免的,他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父母也没什么不同。除非他对自己严格的教育和约束才能改变。

2.他人对自我的影响

我们已经知道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观念是通过我们与他人交往得来的,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自我是受他人影响的,是由社会决定的。这种观点最早是由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是对他人反应和评价的反映。所谓"镜像我”的概念,是对他的看法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生活中,我们所处的情境往往并非我们自愿进入的。比如,有时我们立志做一名学者,却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从政的道路。这时,在这种不自愿的情境中他人会对我们提出很多要求,在这些要求之下,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行为往往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情况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强迫情境"。

心理强迫情境对自我发生影响表现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人被当作犯人抓起来以后,他的自我所发生的变化。一些西方心理学家曾对他们国家的一些犯人进行过调查,其中有一名犯人曾对自己的心理经历作了这样的描述:我最近才被从监狱中释放出来,我被关押了37个月。在那里,强加给我们的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环境……他们用化学武器喷我们,用铅棍打我们,用脚踢我们,还把我们扔进“空牢房”,让我们直接睡在水泥地上,既无床,也无铺盖,甚至没有洗脸盆和便池,地面就是便池和床。在那里还被迫绝对保持安静。如果你因为不堪忍受痛苦和折磨而呻吟一声,那么就会招来另一顿毒打……现在当我被释放的时侯,我想我再也不会去当小偷了……我只想到“杀人”!杀死那些曾经打过我,把我像狗一样对待的人!为了我的心灵和我未来的自由生活,我希望和祈祷,但愿我能够克服每日咬啮着我心灵的仇恨和痛苦,但是我知道要克服它并非易事……

当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还是承认,这种监狱生活会使一个犯人更加堕落。监狱中的看守、监狱制度以及犯人角色,无时无刻不向犯人强调着他们自己的不良身份,这是一种消极的强化,对犯人的自我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摧毁性的影响。

总之,“鸟笼效应”是人际关系中外在影响与经验的缩影,它有其积极的一面,毕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先人的经验。同时,对于它的消极面我们也要提高警惕,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往往会不加分析地依赖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外界的影响就成了我们发展自身的枷锁,甚至成了被有心人操纵、利用的工具。

如果不想成为那个你当初讨厌的人,就要时刻警惕鸟笼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分析,并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轻易的被别人所影响和左右!

祝您心想事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讨厌   定势   鸟笼   犯人   心理学家   情境   思维   父母   自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