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之旅》序言:何以照行旅 游女兴亦深(文 / 陆卓宁)

书名:奇遇之旅
著者:子 初
出版发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策划:青年作家网
书号:ISBN 978-7-5139-3979-9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奇遇之旅》序言

何以照行旅 游女兴亦深
文 / 陆卓宁

子初将其始于二十世纪末以来游历世界数十个国家所写下的文字汇编成书,名之《奇遇之旅》。世俗意义上的理解,“奇遇”者,出乎意料的、不同寻常的相逢或遇合,甚或还颇有几分惊险和莫测。作者也表明,该书是她“二十年来在世界各地游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离奇故事、奇人异事和有趣经历”。但是,她还这样说了:“生活好似一扇紧闭的大门,只有奋力打开它,才可能窥见那些灵魂的密室和那些丰饶的景象。人在旅途,不仅是看到了哪些风景,更重要的是遇到了哪些人,听到了哪些故事,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 如此看来,在子初的“奇遇之旅”里,奇遇是实实在在的;只是,这些“奇遇经验”如何能够渗入自我的人生中,从而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才更是作者所属意的。

当然,很大意义上,这也都是行旅者及其行旅文字大抵一致的诉求。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已经高度发展的当下,不管人们旅行的初衷是什么——满足“到此一游”的欲望?寻求高压生活下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放松?无疑,只有那些最终能够返归自我本身并诉诸文字,以体现自我认同与主体的再建构,才能在高度发达的资讯社会,包括“旅游小作文”已然成为民间热流,甚至成为市场行为的当下获得独特的价值。

换言之,与其说《奇遇之旅》呈现了作者行旅中的“奇遇”,莫如说,这一个极具个人经验的“奇遇之旅”,如同一个“他者”,作者希冀在与其“相遇”的过程中得以探索自我、形塑自我。或许也包括我们。

首先令人称“奇”的是,在那个通信不如今天发达、交流不如今天便捷、网络不如今天普及,甚至签证难办、人们囊中羞涩的年代,小女子子初就已经独自一人出门远行,恣意洒脱地游历世界的东西南北中。她当然也在精心盘算身上的盘缠,也在警惕遇人不淑,也在防备不可预测的危险,当然也会产生孤独感,但这一切最终还是被她因对这个纷繁而又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求真的渴望而弃之不顾。

于是,她竟可以为着省下一点出租车费用,在危机四伏的夜间独自一人从郊外的观光点步行回到城里的饭店,一路上“我浑身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汗毛竖立,仿佛脑袋后面也生出眼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原野里的野兔一样警觉,稍有动静就会拔腿开跑……”。

她的行程也可以常常节外生枝。譬如只因在埃及时读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提到卢克索和阿斯旺这两个小城分布着埃及最大最重要的神庙,便冒着赶不上飞机、找不着夜宿饭店的风险,要去赴一场突发奇想的诱人的神庙之约。她说:“此时我的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燃烧,说干什么就得马上行动,不容拖泥带水、瞻前顾后……”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美丽与热情共生,胆识与智慧同在。正是这样,当她独自一人在一个个神秘而又深邃的历史文化遗址里徜徉、放飞,或与陌生却热情的异国好客人家结伴同行,交谈一席又一席之于世界文化瑰宝的心得与见识,生发出的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折服与敬畏便是从未有过的强烈,生命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丰盈。她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微不足道得如一粒尘埃”。她说,“别人或许觉得这样是吃苦受累,可我自己却浑然不觉,乐在其中,每日心情无比舒畅和愉快”。

世界之大,何处情有独钟?或许是很可以显出一个人的品性和情怀的。子初“奇遇之旅”的游踪,极少是缤纷繁华的现代都市,更鲜见五光十色的人造胜景。固然,埃及金字塔、意大利古罗马、印度泰姬陵、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蓝色多瑙河”、今昔葡萄牙……因它们深不可言地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灿烂与智慧,也辽远厚重地映照着世界历史的兴衰与更替,已然成为了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趋之若鹜的人们,忘我朝圣、虔诚洗礼者有之;然而,不讳言,或许更多的是从众从俗、满足“我去过”心理的真实的人们,而如果一定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初也未能免“俗”的话,其间却也显示出她的“奇”来。

身临那一处处、一座座鬼斧神工、也让现代人不可思议的世界文化历史遗址和古城,子初也激动,也陶醉,当然也没忘了立此存照,情不自禁地发一番思古之幽情。然而,这并不是她来到这里的全部。她是怀揣着成长岁月的时光梦想,怀揣着对希冀的热切而来的。在《埃及奇遇》篇,她说,“我一直感到,仿佛有一条神秘的纽带将我和埃及连在一起。我始终都知道,终有一天,我会踏上埃及的土地……”;在《俄罗斯——美丽的国度》篇,她说,“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对我的青春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诞生了这些文学艺术巨匠的俄罗斯,自然地就令我产生了一种向往,随着岁月和时间的推演,这种向往也慢慢在心中发酵,变成一种情结。”……

于是,像我们熟悉的那类旅游盛况,人们欢呼雀跃地在美景胜地前叹为观止、闪光灯忙乱地闪烁一番,便又心满意足地奔向下一个观光处,如此一再地循环往复,子初则不然。她“每天就以双脚丈量每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者“常常会倚在栏杆上,痴痴地看着两岸的古城风貌,流连忘返,有时候我会坐在围墙上远眺,任由自己浮想联翩……”甚至,“我常常会从市中心一直向外走,越走人越少,越走越偏僻……我常常喜欢独自去这种偏远地带探古寻幽”。于是,她还好奇心极重地踏进异国民居探访,不畏怯萍水相逢者之邀入住古城堡,走进当地集市体验别样的烟火气……

正是这样,子初走进了它们的前世今生,也走进了自我生命的内心深处,她全身心地体验着感悟着所经历的一切,并带着女性特有的精细,在不经意间表露辅洒出这些深邃的文化历史所给予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造作的渲染。譬如,她感慨历经沧桑而后定的罗马:“而今,这里的人们在为过往感到骄傲的同时,仿佛已经看穿了这一切红尘,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气质。”穿越了同为东方古国的印度的今昔,她喟然而叹,“如今我仿佛看到这个东方巨人正在步履蹒跚地前行,她前方的道路还很长很长”。平白如话却余味无穷,由此及彼,令人感同身受。

别有意味的是,走着走着,子初的身份便也多重起来:北京人——中国人——海外华人,进而还嫁作了“洋人”妇,这完全属于作者个人经验的“奇遇”,随之也带来了《奇遇之旅》的多重视域。作者在穿行于不同地理、历史、文明、宗教、种族、政治空间的同时,在互为他者的身份转换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试图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理解、阐释和批判,它内在于作者主体重构的过程,并作用于作者对文化身份的再确认。其间,有对世界发展中的不同民族国家差异性实存的体验与价值取向,有对文明和与之对立的蒙昧、野蛮的观察与思考,有之于不同文化传统与现代发展中女性性别与位置、角色与属性关系的考察与辨析……。这些散落在不同篇什中的字里行间的思绪与判断,或者说这些文化与理念信息的多重性,不论是寻根究底,还是浅尝辄止,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跨种族、跨语言、跨地域的文化多样性样本;也因着都无不渗入了作者强烈的代入感,因而,来得那么具体、生动,或也引人共鸣。譬如,每到一处,因自己亚洲人的面孔,往往都被误判为亚洲其他发达国家的来者,作者下意识地“又来了”,一丝看似无奈的心理活动之后,便毫无犹豫地回应一句短语:“我是中国人。”——明彻通透而又意味深长。

如果说,《奇遇之旅》是子初凿凿实实地游历在地球经纬线上的一场“奇遇之旅”,它又未尝不是子初的一场精神飞跃之旅,一场生命绽放之旅!

是为序。

陆卓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行旅   奇遇   埃及   今昔   俄罗斯   序言   自我   作者   文化   历史   世界   卓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