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音箱的听感痛点

我大半生都在研究音箱和音乐,因此非常关注音箱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浏览相关中外文献、新闻、媒体宣传,一方面浏览试听凡能在国内听到的高价音箱。每年我都要去广州海珠音响城花上一天的时间逛一逛,浏览一下如Burmester、Wilson、Kharma、TIDAL、Dynaudio等多款欧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箱。

本着学习的态度,多年浏览几乎成了我的研究工作制度在坚持。但近年来越来越少去了,因为所浏览的音箱没有什么进步,老样式老声音。听来听去也就那个老样子,还有什么听头呢。

在浏览过程听感中,我一直觉得Hi-Fi行业的音箱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缺陷。这些缺陷也可看成是Hi-Fi音箱当前存在的听觉痛点。

1、低频松散

低频不聚焦、又松又散,无形、没有清晰的轮廓或线条,而且发闷。哪怕是参数标称20Hz的音箱听感也不够厚实。

这种听感离真实乐相差距离相当大。无论标价多高的音箱,低频都是松散的。比如交响乐大鼓,听起来像“吅吅”(音“悚”)的声音,不像真大鼓“嗵嗵”的声音;倍大低频区拉弦“嗡嗡”的声音,而不像真实倍大“哄哄”的声音。

从技术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是木质材料箱体造成的。因为木质材料密度太低,不能有效隔绝较低频的声相消;还有就是木质箱体刚性太差,Hold不住低频扰动的空气而变形,造成低频响应的浑浊和延时。

2、中频稀疏

中频表现也是很不如人意。其中频听感总是音质密度不够。无论是弦乐还是木、铜管,听不到真实乐器那种一股一股的肌肉感。尤其是管弦乐。要么就是脂肪太多,要么就是瘦骨嶙峋,总是没有真实乐队那种凝结紧实的穿透力。

同时,中频的通透度也还欠缺。

3、高频尖锐

我特别注意Kharma、TIDAL、B&W的钻石高音和focal的铍高音。但听感尤其尖锐,有些刺耳,不是很耐听。真实乐队的高频尖而不锐,毫无刺耳的冲击。至于Dynaudio,高频却“尖”不起来,毫无“雄性”精神头。

4、整体松垮

也许是上述原因叠加,管弦乐的表现在具有代表性的所谓Hi-Fi音箱里,整体上表现大多松松垮垮,缺乏结像力,既好像一盘散沙,又好像压缩成一堆的棉花,找不到一套令人既有穿透力又有稳实劲儿听感的音箱。

5、细节粗放

细节粗放是我浏览所有号称Hi-Fi(甚至Hi-End)最有感触的现象。

好多音箱表现小提琴听感特差,拉小提琴像拉钢丝或板胡(我不知用户怎么忍受得了)。更具体点儿,我拿着希拉里-哈恩演奏的巴赫这张唱片到处试听,没有一套音箱能表现出其应该有的小提琴音色。

希拉里-哈恩这张唱片演奏小提琴是用的“瓜氏琴”(Joseph Guarneri del Gesu),它与斯氏(Antonio Strapari)小提琴音色差别很大:斯琴要比瓜琴嗲,音色更柔细。瓜琴比斯琴更豪放,音色更雄性。但它又不失小提琴音色的妖娆。我很喜欢这种小提琴音色。有人把斯琴比喻成少女,把瓜琴比喻成少妇。

希拉里-哈恩演奏巴赫作品唱片

而我所浏览的那些所谓Hi-Fi或Hi-End音箱,瓜琴斯琴真分不清楚,就像画一张人脸,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其细节都是囫囵个儿的。

我十年前用于研究做的音箱也不至于表现那么粗糙,至少还能把瓜琴斯琴的音色分得清清楚楚。

也因此,我知道高级音箱研究多么重要,而且高级音箱制造的发展空间好大。百来年了,迄今,高级音箱产品几乎=0,尚未起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巴赫   音箱   大鼓   中频   管弦乐   低频   音色   小提琴   声音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