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达峰”?先来认识一下碳

于我而言,原子的概念从大学化学之后就再没有接触过,它的理论距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太过遥远了,已经超过了日常实用的界限,成为潜伏在记忆深处的储备知识。但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化学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碳元素。

且不说“碳中和”,“碳达峰”这些时下热门的节能减排话题,头一个字就是“碳”,从表及里都是围绕碳来讨论的;就说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而在有机物的定义中,它必须含有碳元素。也就是说,称碳元素为生命之源——之源——之源,一点也不算过分。



正是这样的认知基础,让我对《一个原子的旅行》的简介感兴趣,进而阅读它。收到实体书之前我曾以为它会是严肃的科普书,也许会内容繁复高深,弥漫着浓郁的学究气息,实际拿到手才发现,这是本轻松且时尚的科学题材绘本,黑白画面雅致清爽,不到一小时就可以翻阅完毕,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如同做一次彻底的视觉SPA。

这本书的创作跨越了半个世纪有余。文字部分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化学家普里莫·莱维所著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碳”的部分,平面设计师(兼牧羊人和科学爱好者,也是一个酷家伙)约翰·巴尼特儿时因为读过《元素周期表》而爱上化学,因此根据文字内容创作了这本绘本。

在《元素周期表》里,元素本身就是故事的重要角色,有时是人类社会的隐喻,有时候以侧面反映世界。在文学家兼化学家的眼中,以元素呈现的原子是生动而鲜活的,它们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历史。



从遥远的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开始,历经约5亿年,第一批元素氢和氦出现,三个氦原子核聚变形成一个碳原子,宣告了碳的正式诞生。在星云制造行星的过程中,碳通过一次次的碰撞被嵌入一颗名为地球的行星的地幔中。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在海洋的巨大培养皿中,又形成类细胞结构。——这是碳的前世。

人们从地球中找到石灰石,利用工具和火使它再次移动和循环;动物呼吸二氧化碳;海洋和风运输着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和氧气,而凝聚在果实中的葡萄糖再由人们采摘利用,进入内脏;葡萄糖作为人体中的能量物质通过运动消耗用于维持体力,再度成为二氧化碳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是碳的今生。



在碳的故事里,生灵万物得以繁衍生息,自由地生产和消耗。跟随碳的循迹,犹如一场探寻生命的旅程,一花一世界。

书中的图画铺满整个平展的篇幅,全部由约翰·巴尼特用自动铅笔手绘而成,朴素但并不简陋,相反,这种黑白灰的强烈对比,展现出细密的线条和真实的痕迹;加上绘者有意识地将局部放大,超出了画幅和眼眶,更能体现出细节的张力和节奏感。用经典的形式来绘制经典,如同在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原子的形态,满章满纸的生命气息,就如碳原子本身。

致礼可爱的书和可爱的碳。

(2022.10.1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巴尼   约翰   周期表   化学家   有机物   葡萄糖   行星   原子   元素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