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做事的人,从来不会到处说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人,许久不联系,再次联系已经有了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比如换了份好工作、考证成功了、自己创业当小老板了、买了新房换了车……似乎消无声息的,日子就变好了。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听他们提起过。

没错,就是在这段不为人知的日子里,他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因为真正想做事的人,从来不会到处去说。反观那些什么还没做,就到处嚷嚷的,一天一个flag,朋友圈里打鸡血,却从未见他们成功过。

浅水总是喧哗的,深水选择沉默。不说,才能更好的去做。为什么?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外界的声音影响自己决策

你可以回想一下,每当自己想做一件事情,并且将它公之于众,得到的多是怎样的回应?恐怕总是反对的多,更别提冷嘲热讽者。就算诚心征询他人意见,听到的也是负面的、风险性居多。本来已经计划个差不多的事,这下子一盆冷水全浇灭。做还是不做?于是乎又陷入纠结,直到最后终于决定做,才发现时机已过。

当然过来人的意见是可以听听的,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最怕的就是遇到一知半解的,自己还没有搞明白,只凭主观臆想就对他人指手画脚。更别说还有一些人是不希望你成功的,他们自己不去做,也不想让别人做,不要低估这种人,我们身边很多很多。

然而,世间本就没有万全之策,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特别是对于失败的心理准备,最坏的结果自己也可以承受,那么,就大胆去做吧。

二、他人的关注让自己压力倍增

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这样一幕:正在专心进行一项工作,突然有个人站在你面前盯着,或者不断催问,此时心情立马不爽了,焦虑、紧张、烦躁,只希望那人快点闪开,让自己安安静静的。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焦点效应”,简单说就是人们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潜意识里把自己看作是一切的中心。由此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监视。但实际上,别人可能并无此意。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也难免收到他人的关心和询问。除了少数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就大部分人而言,他人的过多关注,或多或少会扰乱心绪,甚至有人因太在意他人看法而乱了阵脚,在事情进展不顺时也更容易自我怀疑,从而破坏对所做事情的专注力。当然如果你身边人都是鼓励派,那另当别论,但事实往往是,劝你放弃的要比鼓励你坚持的多得多。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让太多人知道,以减少这种关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说太多造成一种“已经在做”的错觉

一位同事,一直琢磨着自己干点事,苦于没有思路,每每在办公室提及,并时不时提点一众同事,大概意思是“你们要有危机感”,可却总给大家这样一种潜台词:你们太不思进取,看我多么地远见卓识。然而平日里,这位同事水平欠缺,工作也让领导多有不满。直到有一天,一位大哥忍不住开口:“你呀,要么不说,要么就去干,你天天在这说又什么都没干,有什么意义?你要是做了些准备也好,捋出点思路也好,你什么都没有。”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善于描绘宏伟蓝图,似乎描绘多了,这情景就在眼前了;每日挂在嘴边,就好像真的在付诸行动、为之努力了。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做,只是在制造自我满足的错觉:你看,我想了,所以某种意义上我已经行动了(如果空想也算是一种行动的话,那它确实成立)。就好比我们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心里面会很有满足感,即便这个计划,并没有真正开始。

所以,不要让说代替做,要么别说,要么去做。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而且,祸从口出,放在这个议题上也是成立的。拿历史上血雨腥风的权位之争来说,多少人是在苦苦隐忍中暗自修炼,终得正果。试想但凡过早暴露野心,可能性命都难保,更何谈成就大业?不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谋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司马迁十三载著书立说。看看我们身边厉害的人,几乎无一不是意志坚定、心思专注之人。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记得一定不要到处去说。你只需要默默积蓄力量,全力以赴,专心去做,等到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你就会懂得:他人关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终有所得。


#人生感悟#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勾践   万全之策   宏伟   错觉   焦虑   专心   专注   同事   身边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