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对消费和经济的拉动作用到底怎么样?

双11,这个电商平台自创的购物狂欢节,可以说是电商最重要的模式创新之一。从一开始,双11的销售数据就很惊人,而且此后每年都在增长。

双11的玩法一直在变。最开始是11月11日巅峰零点开抢,现在则从10月底就开始,分割为多个活动日期,开抢时间也改为晚上8点。这种变化其实就说明了,消费者的地位越来越高。

平台在想方设法拉动消费。

原来双11更像是一种召集商家统一促销的行为,虽然让利,却要消费者熬到0点抢货。现在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有时间有精力,下班吃完饭舒舒服服躺在沙发上就把东西给买了。

先不说双1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个更意思的问题。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双11到底有没有省钱?

恐怕得分情况看。一是理性刚需的消费,这种显然是省钱的,正好需要,而此时最便宜,属于是赶上了。二是提前囤货型,把未来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提前一次性囤满。这种情况,如果提前的预估是合理的,那么也能省钱。如果预估不到位,恐怕会造成浪费,因为商品是有保质期的。囤得多了也有可能刺激消费者超量使用。三是冲动消费型,即超量或者购买了原本压根不会买的东西,反而是多花钱了。四是后悔型,在过量之后,恢复理智,开始节约,或者企图物尽其用来弥补冲动造成的损失,俗称开始吃土。这种弥补能有多大的效果,就不好说了。

商家对双11,也是五味杂陈。

那些参与双11活动的线上商家,有的借助这个大型消费活动,提高了销量和曝光度,虽然利润单价下降,但是架不住买的人太多,总利润依然很可观。还顺便清理了库存,回流了资金。

有的商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为了争取曝光度,大幅让利,再投点广告,销量虽然不错,但是忙活半天一计算,压根没赚几个钱,竹篮打水一场空,属于帮平台打工了。更有甚者,双十一反而亏损,只能用清理了库存、打了广告来安慰安慰自己。

还有很多不参加双十一的商家,比如实体店,因为压根不参加,看起来双十一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该怎么卖怎么卖,该进货正常进货。实际上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消费总量是有限度的,双11商家那里卖得多,甚者超量了,别的地方必然卖得少。

回到我们的主题,双11拉动消费的作用到底怎么样?

其实也就那样。刚开始双11给线上商家带来的改变确实很大,有些商家双11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一年。当然,也损害了很多实体店的利益,那些年很多实体店被线上分了一大杯羹后,赚不到钱,纷纷倒闭了。但是放到今天,在网上购物、直播购物常态化的背景下,促销活动越来越多,618、双12、818,很多节日都有促销。甚至于你打开天猫、京东、唯品会,每个平台,每天,都有各种品牌日、周年庆,大家对双11自然而然没那么感冒了。

更何况当前疫情此起彼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世界动荡局势不明。不少人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年轻人中开始出现消费降级的说法。所以说,双11固然给人们带来一个消费的理由,能够拉动一些原本不会有的消费,也为一些商家缓解了库存压力,促进了现金回流。但是,总的消费购买力毕竟有限,双11的拉动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

过去20年,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模式的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模式创新就能聚拢很多财富。但是,要想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创新远远不够。

我们真正能够依靠的驱动力只有两个:一是科技创新,对应的就是研发投入。二是人才。

这一波信息技术的红利越用越少,全世界都在找下一个风口。比如新能源,算是大家比较认可的风口之一。日本超前布局,已经重仓了氢能发电,导致中美不得不改道锂电池。现在新能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慢慢显现,特斯拉一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明星企业。拿深圳来说,深圳前三季度GDP增速能够跑赢全国,新能源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深圳企业比亚迪的多个车型,销量呈200%-300%夸张式地增长。这个增长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造富,而是创造就业。比亚迪为了保证产能,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建厂,给地方、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带来大量的就业,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这才是拉动消费更好的内驱力。

最近,比亚迪频繁在海外宣布上市,还有消息曝出比亚迪斥资50亿下单造船,有种要卖遍全世界的势头。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海外拓展得好,比亚迪的增长空间还有很大。这种才是模式创新之外,更良性的增长。

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比亚迪”诞生,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更需要良性的市场回馈,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不是简简单单集中力量就能办好的。纵观华为、大疆、阿里巴巴等一众技术创新优势企业,都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走出来的民企。

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这些年不断在营商环境上下大功夫,努力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当好企业的娘家人。虽然我们可以在大棚里栽培出各种小树苗。但倘若想种出“参天大树”,就必须放它出去吸收阳光、面对外面的风吹雨打,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为其培土。

前面我们说了,科技创新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人才。人才现在面临一个大问题:供大于求。

中国的教育其实是超前布局的,每年有1000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嗷嗷待哺。问题是,只有少数朝阳行业或者是龙头企业才有对高精尖人才的旺盛需求,能够为了人才不惜重金。大多数岗位并不需要那么多高学历的劳动者,给的待遇自然就达不到应聘者的期待了。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人才也会看重发展空间和生活成本,这导致了进一步的供需不平衡。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才当然是多多益善。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匹配人才的“需求”。二三线城市,因为房价低一些,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就在“上限”上下功夫,布局前沿产业,吸引高端产业,让年轻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有信心。

而对于很多一线城市,给年轻人的机会和空间是足够大的,反而是房价越来越让人闹心。

最典型的就是深圳,现在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说深圳就是把年轻人当电池,用完了耗尽了,就再换一批。这种说法对一座城市的形象影响很大,一旦流行起来,会大大削弱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好在最近传来一点好消息,财政部突然宣布,要支持深圳市在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推动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目前深圳市房价排在全国首位,虽然近两年略微有所下降,但是房价依然很高,均价达到5-6万/平,是横在来深年轻人面前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加之深圳离香港近,受疫情影响大,就算一直要求48h核酸,疫情也几乎没有间断过,给大家的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多不便。房价+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深圳对人才、年轻人的吸引力都在不断下降。这个时候提出来解决住房问题,是有针对性的。

这次税改,很可能会涉及房产税的改革。

房产税的力度很难把握,弄得不好房市就崩了。既要引导市场不炒房,又不能用力过猛,捅破地产泡沫。所以,大概率是针对拥有多套房、面积大的进行收税,整体力度不会太大。不过上头应该知道,这东西迟早要来。干脆就拿先行示范区先实践实践。

另外,政策里还说了,要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按照深圳公布的计划,保障性住房要占新增住房供给的60%,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学的是新加坡模式。保障性住房中,多数应该是租赁住房。因为在稳住房价的前提下,年轻人必然很难买得起房,租房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最近深圳公布全市4000多个小区的租房参考价,也是为了稳住整个租房市场。

最后再多说几句:

前两天恰逢深圳人才日,也是双11促销开始的头两天,跟往年不同,媒体并没有密集报道双11的战绩,反而是颜宁宣布“全职回国、加盟深圳”刷屏了。整个舆论的导向、人们的认识都在转变,创新和人才开始比双11更受人关注。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双11的数据依然会再创新高。但是双1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今后还是要靠人才和研发投入,才能赢得未来。

正值巅峰期的网红科学家颜宁,在这个时候决定回国,对大家的激励作用不可谓不大。各路媒体也都争相报道,释放积极信号,想把信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全文完,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点个赞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作用   经济   深圳   住房   房价   消费者   商家   模式   人才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