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佚事


好久未下雨了,更多的是风。大风吹来,虽不见“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乱石走”的情景,但一连数天,黄沙蔽日,乡村的每一片树叶、每颗小草,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土。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禁锢着视野,能见度只有几百米,心情压抑得让人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难得一场雨,将乡村的草木万物洗刷得焕然一新,连蓝天和白云都兴高彩烈地穿上了鲜艳的新装,经过甘霖沐浴的空气得到花草树木的熏陶,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小道两旁,林荫笼罩,一簇簇粉白的蔷薇花,在万绿丛中像点点繁星,朴素淡雅,暗香浮动。在乡村漫步,村民们时时伸出粗糙有力的双手热情地上前问候,有的用维吾尔语,有的用汉语,手被握得隐隐作痛。村民与水草土木交往,在土中刨食,付出多少勤劳与智慧,得到土地多少回报。他们知足常乐,心地坦荡,民风像清香的泥土一样淳朴。

田间更是让人、无穷。上百亩地,陌阡纵横,数不清分割成多少小块,种着洋芋、辣子、茄子、西红柿等几十种蔬菜,像一幅巨大的画卷,记录着村民的勤劳与智慧。  

地头一棵树,有几搂粗。树干笔直,耸入蓝天,树冠与白云拥抱;树皮色泽华润光亮,展示出健康强壮的生命力。站在树下,昆仑雪峰似拉近的高清晰度图片,层峦叠嶂、巍峨璀灿;白云在山间缭绕,显得天更蓝,雪更亮。大树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土山,山上寸草不生,山体裸露着,像鬼斧神工的木雕,沟壑纵横,尽显沧桑,刻写着岁月痕迹。常言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大树屹立在这里,与雪峰群山相呼应,与日月星云、风雨雷电共存。树默默无语,却显示出坚强、伟大和智慧。它的生命,是上苍播下的一粒种子,还是先民辛勤的栽种?它有多大年龄,经历过多少磨难和挫折,目睹过多少世事沧桑,经历过多少人间更迭,它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与山河共呼吸,难道说它不是一部神奇的历史吗?

“亚克西吗?”正在专心地品味着大树的神韵,一位老者打断了我的思路。

老者年逾古稀,鹤发童颜,冉冉白须,声如洪钟,精神矍铄。他身边放着一把坎土镘,弯着腰,真诚地伸出双手向我问好。我从沉思中唤醒,歉疚地握住老人的手,和老人交谈起来。老人懂不少国语,他名叫阿力普江,年轻时跟县上派来的汉族干部学习种植蔬菜。回想当年,他还能叫出几位汉族干部和县委书记的名字。老人指着大树边的一块西红柿地说,这块地春季收了一茬莲花白,又栽上了西红柿,还可种一茬秋菜,一亩地一年可收入一万元左右。老人说,维吾尔族农民有史以来不会种菜,只能种些恰玛古、南瓜之类的蔬菜,产量低,没有经济效益。长期不吃蔬菜,人体缺乏维生素,有种叫“癞皮病”和“塔子”的病症长期危害着农民们的身体健康。得了癞皮病皮肤就像火烧了一样皴裂;得了“塔子”病头上结痂,头发全部脱落。解放以后,政府组织医疗队下乡发放药品,帮助农民防治疾病,经过多年努力,这些病已经彻底消灭了。在防治疾病的同时,政府还花大力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驻村,教农民学习种菜,发家致富。

老人津津乐道,一位三十多岁的少妇,身穿红色连衣裙,一手提着陶瓷罐,一手挽一个布包,身边跟一个十二三岁的巴郎走到树下。触景生情,忽然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来了。“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我出生在白居易笔下的‘南冈’,但《观刈麦》的场景早已被收割机取代,只有在喀什才能目睹田间送饭这一古朴的民风。老人说,送饭人是他儿媳。妇人放下罐子,打开布包摊在树下的草地上,罐中揪面片的酸辣羊肉香味扑鼻而来,布包上的馕摞得像一座小塔。老人搬了一个土块放在餐布前,土块上铺一件衣服,热情地邀我坐下来共进野餐。接着,老人向田间喊了一声,来了七八个人,大家席地而坐,礼貌地谦让着开始用餐。老人说这些人是他的亲戚和邻居,平时谁家有大些的活,大家就相互帮忙。

临别时,老人摘了很多西红柿,非要让我带走,并再三邀我到他家去做客。

走了好远,回头看见老人还站在大树下,不停地向我招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土山   乡村   汉族   土块   田间   西红柿   大树   蔬菜   老人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