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关联2022年11月份经济走向,几个重大数据和事件的分析

#11月财经新势力#


开篇点题:

2022年11月值得重点关注的几个重要数据和事件动向:

提前掌握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以及重要经济活动,跟踪经济走势,关注市场预期,规避市场风险,指导理性行动,合理配置资产。

没有什么铺垫,直接进入主题,对接下来11月份中国经济走向有影响的几个重要数据和动态,进行专题分析和解读。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2年10月统计局PMI数据点评:经济复苏,压力仍存


按照惯例,10月最后一天,经济先行指标PMI,如期公布:

图片来源:见图

中国三季度GDP超预期增长,主要拉动项是基建投资和制造业。

四季度制造业能否延续强势,10月制造业PMI备受关注。

数据出炉,不尽如意: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2022年10月中国统计局制造业PMI回落0.9个百分点至49.2%,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8.7%,综合PMI产出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9.0%。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制造业供需均走弱。

第二,新出口订单指数小幅回升,但高频指标表明外需偏弱。

第三,制造业两项价格指数继续反弹,不过基数作用下PPI同比或负增长。

第四,多数行业预期仍保持稳定。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第五,服务业景气水平进一步下滑。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第六,建筑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

图片来源:统计局官网

从统计局PMI数据来看,10月制造业、服务业景气水平同步回落,中国经济复苏动能趋弱。同时,房地产或仍是我国经济复苏的“拖累”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结论清晰:11月份,疫情反复对线下活动的潜在扰动,以及出口的加速回落,可能加大经济阶段性回落压力。

压力,现实,困难,一目了然,不多赘述。

对中国这一轮经济复苏实现所面对的过程和难度,要有理性和清醒的认知态度。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高通胀之下的美联储,会做出哪些可能政策选择?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2:00,美联储发布最新的利率决议,料将加息75个基点至3.75%-4%的区间。2:3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举行新闻发布会。

不管前期什么预期管理的手段玩得如何好,实际上11月份美联储延续加息,并没有多少悬念。所以,提前来分析这个动向。

本次会议不会发布点阵图,需要等到12月份才会收到美联储“点阵图”的再次更新(点阵图是美联储高级官员对潜在利率路径预期的集合)。

所以2:00发布的利率决议对市场影响有限(市场已经消化了11月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真正的重头戏是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投资者想知道的12月究竟加息多少的答案,就在这个时段,目前12月加息75基点和50基点的概率旗鼓相当。

图片来源:网络

换句话说,实际上在11月加息以前,市场和各方资本,已经为这次75个基点上调的确定性,提前进行了消化和交易。

关键就要看12月份的态度了:又是一轮市场情绪和美联储预期管理的博弈。

实际上,目前全球的观点趋于一致:11月加息75个基点板上钉钉,但美联储“鹰派”态度可能就此结束。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日上午九点左右(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2点),美联储将发布议息决议。

美联储加息只关心两个指标,一个是通胀;另一个是就业,目前看这两大数据都超乎预期:

9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长8.2%,略高于市场预期,核心CPI也高出预期同比增长6.6%,为1982年8月以来最大增幅,说明通胀压力是广泛而持续的。

这将支持美联储,继续暴力加息。

9月,美国就业市场仍然强劲,失业率仅为3.5%,50年的低点;同时,美国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录得2.6%,高于预期的2.4%

这些利好信号,也是美联储加息的底气。

如果美联储的加息决议符合预期,这将是美联储今年的第六次加息,也是首次连续4次75个基点的加息。

市场已经不太关心11月的这次加息幅度,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这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会发出什么信号。

这里就体现出美联储货币政策将市场和全球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预期管理”手段的高明之处了。

主动权永远都牢牢抓在美联储手上,是鸽是鹰,不到决议公布,市场只能在摇摆过程中下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牵动全球经济,美元利率搅动全球财富流向,注定有些群体和资金,会在这么一轮又一轮的摇摆中,被洗的干干净净。

其实看清本质,并不复杂,接下来美联储只有两个可能选择:

要么坚持鹰派,加息直到通胀回落,对应的代价和风险,就是美债市场崩盘,美国国家债务主权有违约风险。

为了缓冲这样的风险,美国政府必然加大全球搞事的动作,想尽一切办法驱赶全球资本,储蓄和财富流向美国,这将引发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和动荡。

要么转向鸽派,放缓加息效率和额度,对应的代价和风险,就是国内通胀肆虐冲击之下,美元信用和价值表现一落千丈,美元霸权丧失,美元快速失去全球结算货币的地位,强美元时代彻底结束。

从立场和理性的角度看,美联储没有转鸽的理由。

而从资本利益和经济角度出发,美联储延续鹰派态度注定要背负历史责任。

所以,这一次美联储加息,没有悬念,关键要看的是后续走向。

美国财政下场进行QE,保持美债的流动性,美联储继续加息抗通胀;

美联储迫于压力转鸽,“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刻”再次到来。

后续如何,值得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全球至暗时刻尚未正式到来,多元信息均在预警,风险持续酝酿?


美元在过去四十年里,大致是“十年走弱、六年走强”的周期,低利率时期是为了养肥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让美元流入这些国家,高利率是为了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开始屠杀发展中国家,这个规律大致不变,也偶有意外,比如2007年本应该进入加息周期,但因为2007年的次贷危机而延迟了。

也有极少数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尽力避免被美元帝国卷进去,比如中俄之间的贸易50%已经在使用卢布和人民币,不使用美元结算,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46%也使用了欧元,18%使用卢布。中欧也在2019年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换450亿欧元。

不过能反抗的也就这么点势力了。

而美国这次的收割对象,收割时间,美国媒体都大大方方写出来的,只是许多人没有留意到。

按美联储的说法,直到2023年都不考虑加息,也就是说,收割时间大约在2023年左右。

而收割对象,彭博社清清楚楚在这个月列出一份名单,他们分别是:阿根廷、印度、越南、土耳其、斯里兰卡、乌克兰、巴西、巴基斯坦、埃及、印尼十个发展中国家。彭博社的原话是:“美联储或将美国巨额赤字风险转嫁给上述10国,不过巴西已提前陷入困境。”

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彭博社预测印度、越南的发展红利将被打断,两国经济将退回到二十年前,最可悲的是乌克兰这点蚊子肉都不放过,还一直顶在前面替美国当马前卒。

新一轮的美元收割,不是什么时候到来,而是已经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实际上,很多国家和经济体的危机和风险早已出现,只是盖子没有揭开而已。

现在的问题就是,就算美国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全球经济收割,但是对于国内经济问题和通胀冲击的应对,依然不够。

这是典型的被逼到了狗急跳墙的境地,也让美国成为了全球除经济之外,在地缘政治和军事层面,最大的火药桶和风险来源。

所以,接下来,对于中国而言,一些冲击和风险因素,值得提前重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非常时刻,几点个人思考和观点的分享


因为美国这套美元潮汐的玩法,就导致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很难再进入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只要完全开放金融,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防御能力,分分钟被美联储弄死。

但有一个国家,是坚决不向美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的,对了,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这也是中国能在这么多次,美国对世界疯狂反复收割的过程中,活下来的原因。

中国的方法很简单,阻止美元自由兑换人民币,锁死这条通道,让美元热钱不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

在美元流入方面,个人经常性项目(贸易、劳务支出、学费等)是放开的,控制在一年5万美元额度,但资本项目是没有开放的,也很难批下来。

在美元流出方面,境内居民每年购汇额还是等值5万美元,每天的限额是1万美元,购汇分现钞和现汇,如果是现钞,拿身份证办理就可以,如果是购汇,就要提供辅助证明材料,像在国外读书,要付学费,就要提供学费清单、入学通知书等。

这些流程看起来很麻烦,增加了普通公民的沟通成本,但没办法,中国必须抵御美国的金融侵略,凡是彻底开放金融,让民众与企业自由兑换美元的国家,都一次次遭到了美元资本的蹂躏和摧残。

严格控制结汇和购汇,是中国阻止美元霸权洗劫中国财富的重要选项,相当于中国国家建了一道城墙,防止血腥的资本进来洗劫中国的经济环境。

按照当前的情况和现实的趋势来看,这样的管制和保护,是一条重要的主线。

合理合法做生意,把各自钱包管理好,这是中国国家的经济策略,也是长期保持的战略定力。

美国的一切针对中国的行动,实际上目的都是要让中国主动开放金融主权,看清这个逻辑,对于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很重要。

看清了这个逻辑,就能明白中国国家当前一切的决策的终极目的,那就是宁愿阶段牺牲经济发展,也要等美国这一轮国内的经济问题和通胀冲击彻底爆发。

所以,对于当前中国的国内经济形势,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凛冬已至,而只是刚刚降温而已,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全球吸血能力的霸权主义国家而言,真正比拼耐力的至暗时刻,还没有真正到来。

稍安勿躁,支持国家,理解和信任国家的决定,这不应该是什么觉悟,而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能。

只要中国在终极博弈中屹立不倒,春暖花开,只是时间问题。

非常时期,培养一点本质和前瞻性研判能力,非常有意义,也是写这篇文章的初心所在。


以上,就是对关联2022年11月份经济走向,几个重大数据和事件的复盘和专题分析,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经济   通胀   基点   美国   统计局   中国   走向   来源   美元   事件   国家   数据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