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实验舱在轨成功交会对接

11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梦天实验舱从19米停泊点向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靠近的模拟图像。

新华社发

梦天实验舱对接锁锁紧完成。

新华社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后续,将按计划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

从天和核心舱到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以及后续的梦天实验舱转位,每向前迈进一步的背后都是“硬科技”。

工作舱内仅安装孔位就有1万多个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八院149厂承担了梦天实验舱总装任务。

梦天实验舱总装执行经理栾浩介绍,梦天实验舱工作舱是八院首次承担的密封舱总装任务,不同于以往非密封舱段的总装要求,不仅复杂程度升级,对舱内洁净度、环境微生物指标都有很高要求,工作舱内仅安装孔位就有1万多个。

栾浩多方调研,梳理了上百根电缆和上百台设备的工艺技术要求,与设计师反复沟通、论证,设计了暴露平台展开、载荷机柜安装的工艺方案;制定了微生物防控、密封舱总装、地面通风、结构防护层实施方案。

“四两拨千斤”

梦天实验舱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及资源舱四部分组成,是一个“个子高、两头窄、中间宽”的“大块头”。

为了在这个“大块头”的“体内”和“体外”正确安装各类密密麻麻的电缆、管路和设备等,科研团队摒弃了目前常用的“垂直总装”方案,采用借鉴了运载火箭的“水平+自旋转”总装方案。

在研制梦天实验舱旋转装配架车时,通过三维模拟计算,发现23吨的整舱在运转过程中,会让带轮传动产生“打滑”风险。这一方案立即被叫停,采用了一种以“小”带“大”的“齿轮传动”方案:在装配架车前端装载了一副厚度仅为2厘米、直径4.3米的“巨型齿轮”,不仅减轻了齿轮自身的重量,还保证了齿轮拆装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并通过表面处理和热处理,每一个“齿”都进行了强化,能够满足正反旋转的两种模式。

当操作人员启动电机后,一个直径只有40厘米的齿轮与这个“巨型齿轮”进行啮合传动,让梦天实验舱可“随心所欲”地停在最适合总装的位置,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舱体水平自转效果。

舱外修复操作地面模拟了上百次

梦天实验舱资源舱,集动力导管、设备电缆、热控系统于一体,涵盖飞行器总装的各类要求和要素。

舱体的设计图纸,首次由二维纸质变为三维数字化模型,要求总装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感,练就一双“透视眼”,能将藏在每一个产品后面的零部件找出来。

在中国空间站工程任务中,如何做好太空中舱外维修和保养?149厂新一代航天“匠人”、“90后”总装工顾宋庆介绍,航天员在太空短短几分钟的操作,他在地面上练习上百次,为的是寻找到最合适的操作位置和最快的操作流程,“所谓万无一失就是进行一万次验证,在一万次的操作中寻找最合适的操作。”

据介绍,在149厂空间飞行器总装厂房,顾宋庆需要穿戴特制的手套、头盔、系好安全绳,亲身感受“太空飞人”开展舱外模拟修复操作。原本驾轻就熟的装配过程,由于人被吊起来,佩戴特制手套、头盔等缘故,顾宋庆的手部关节运动范围有较大的限制,就连平时正常的抓握和旋转都变得困难,操作动作显得格外笨重。“可以想象,在真实的太空中,航天员操作起来更加费力。”

“两扇门”敷设电缆成百上千

梦天实验舱中各项精细装调,成百上千的电缆好比“穿针引线”。在舱体侧面,梦天实验舱有“两扇门”,门里面“藏”了各种款式的电缆。为了确保每一次电缆插接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在总装初期,149厂总装团队成员“95后”朱俊劼每天对着地面模拟插拔台,进行反复的练习。核对插头、插座代号,检查插针情况,确认插座标记刻度……每一步操作都严格按照工艺文件,容不得半点马虎。

面对全新舱体,朱俊劼和团队“摸着石头过河”,同设计师、工艺员一起寻找最优的总装方案。为了确保“两扇门”的角度运动旋转到位,朱俊劼敷设的电缆不仅要满足绑扎间隙,还要满足转弯半径的技术要求,从而呈现出一道道“空中长廊”。

建成世界上在轨精度最高时频系统

梦天实验舱内安装有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等7个方面的8个科学实验柜。其中,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空间站中最复杂的实验柜。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高精度时频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指挥张首刚介绍, 通过舱内不同特性原子钟组合,建成世界上在轨运行的精度最高的空间时间频率系统。该系统产生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利用安置于舱外的微波和激光时间频率传递载荷向地面和空间一定范围传递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

该系统主要由地面测试评估和实验验证系统以及空间载荷部分组成。其中,空间载荷部分主要包括主动型氢原子钟等11个子系统。主动型氢原子钟是高精度时频实验系统中的核心载荷, 为空间时间频率系统提供基础时间频率信号,同时为小型化的主动型氢原子钟在卫星平台上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

中国空间站上搭载的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各类科学仪器将陆续工作。梦天实验舱使用的大型柔性太阳能电池翼,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创“二次展开”技术,与传统刚性、半刚性太阳翼一次展开大相径庭, 柔性翼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收拢后厚度只有18厘米,与一部手机长度相当,仅为刚性太阳翼的八分之一。

在梦天实验舱发射后的独立飞行阶段,柔性太阳电池翼先展开了一部分电池板以满足实验舱能量需求,降低飞行控制难度;对接完成后,再全面展开,如同两只手各持一面巨大的帆,建立完整的能源系统。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来源: 长江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天和   氢原子   载荷   总装   空间站   齿轮   电缆   频率   操作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