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联合国:地球正走向"气候灾难",多个气候临界点一触即发

联合国警告说,地球正走向“气候灾难”。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报告称,最新数据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4至2.6 。

报告指出,根据现行政策,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8 。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可能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6 。科学家警告称,这一水平将对人类和自然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这个夏天,北半球整体进入“烧烤”模式,不仅我国,西欧、南欧、南亚和北美等多地都出现了极端高温。随之而来的火灾、干旱、电力紧缺、农业受损等,与战争和高通胀相互叠加,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持续的气候灾害提醒我们,地球的“生命体征”正在减弱,“气候临界点”将很快被冲破。

气候灾害席卷全球

据媒体报道,今年夏天法国、日本、韩国等拉响了热浪警报,英国气象局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预警;美国多地高温破纪录,加利福尼亚州山火越发频繁,一些地区极端高温甚至熔化了高压电缆;高温叠加干旱已引发从葡萄牙到巴尔干半岛的山林火灾,导致数百人死亡;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高温让一些车窗热到爆裂。

越来越多国家遭遇严重旱灾和洪涝。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约有1500万人受到严重干旱影响。肯尼亚去年下半年就有140万头牲畜因干旱而死亡;索马里部分地区出现40年来最严重缺水情况;在埃塞俄比亚,干旱侵蚀了至少400万农牧民的生计。今年4月,南非东部遭遇严重洪灾,400余人因此丧生,近百人失踪,数千所房屋被毁,4万余名民众无家可归。

英国气象局科学家尼科斯·克里斯蒂迪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正在迅速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到本世纪末,它们将不再是极端事件”。气候灾害对全球生态系统、公众健康、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学校教育等多个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50年来全球共报告了1.1万多起自然灾难,造成200万人死亡,物质损失达3.64万亿美元。“气候灾害的数量持续增加,可能会带来粮食减产、贫困、饥饿,并加剧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和冲突风险。”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类面临的375种传染病中,218种(即58%)传染病在某种程度上因气候灾害而风险增大。

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今年这种规模和程度的热浪在未来几十年中会越来越频繁,无论人们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否成功,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都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60年代。

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全球气候变化更新报告预计,在2022至2026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暂时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且这一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此外,在2022至2026年间至少有一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概率高达93%。目前的最热年份是2016年。

多个气候临界点一触即发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全面回顾了自 2008 年“气候临界点”首次被严格定义以来发表的 200 多篇论文,综合了关于临界点、温度阈值、时间尺度和相关影响的证据,将潜在的临界点清单从 9 个增加到了 16 个。

这项研究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举行的重要会议“临界点:从气候危机到积极转变”(9 月 12 日至 14 日)之前发表,结论显示,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将地球推入触发临界点的危险地带。

在当今的温度下,16 个潜在的临界点中的 5 个可能会被触发:格陵兰岛和西南极洲的冰盖、大范围永久冻土急剧融化、拉布拉多海的对流崩溃,以及热带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

在全球变暖 1.5 C 的情况下,所有潜在临界点中将有 4 个从“可能事件”变成“大概率事件”,还将有 5 个变成“可能事件”。

论文第一作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埃克塞特大学和地球委员会(The Earth Commission)的 David Armstrong McKay 说:“我们可以在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的部分冰层、永久冻土区,以及亚马孙雨林以及潜在的大西洋翻转环流中,观察到不稳定迹象已经出现。”

“全世界已经处于跨越一些临界点的风险之中了。随着全球气温进一步上升,越过更多的临界点将成为可能。”他补充道。

从现在立即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降低跨越临界点的几率。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在工业化前温度的基础上提高 2 C 左右时,触发气候临界点的风险就会变得很高;而在升温 2.5~4 C 时,该风险则会变得非常高。

这项新的分析表明,在温度升高超过大约 1 的那个时候,地球可能就已经离开了“安全”的气候状态。

由此,该研究的一个结论是,即使是联合国《巴黎协定》中将升温目标限制在低于 2 、最好是 1.5 ,也不足以完全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

根据评估,升温在 1.5~2 的“巴黎范围”内,临界点出现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升温超过 2 时风险甚至更高。

该研究为《巴黎协定》以及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所要付出的努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因为研究表明,超过这一水平临界点的风险就会升级。

通过搜集古气候数据和当前的观测数据,结合气候模型的输出结果,该国际团队得出结论,参与调节地球气候的 16 个主要生物物理系统(所谓的“临界要素”)有可能跨越临界点,这将令气候变化能够自行维持下去。

这意味着,一旦冰原、海洋或雨林系统跨越了临界点,即使气温停止上升,气候变化也将持续,直到它达到一个新的状态。

变化进行的时间从几十年到几千年不等,这取决于整个系统的情况。

论文的共同作者、地球委员会联合主席、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所长 Johan Rockström 说,“全球正朝着变暖 2~3 的方向发展。这将使地球走上一条不归路,并将跨越多个危险的、对全世界人民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临界点。为了维持地球上的宜居条件,保护人们免受日益极端的天气影响,并使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地球气候跨越临界点。每0.1度都很重要。”

论文共同作者、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地球委员会成员 Tim Lenton 说:"自我 2008 年首次评估气候临界点以来,这个名单就开始增加,我们对它们所带来的风险的评估也大大增加。"

“我们的新工作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全世界必须从根本上加快经济脱碳,以限制跨越气候临界点的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现在需要触发积极的社会转折点,加速向清洁能源未来的转型。”

“我们可能还必须适应着去应对无法避免的气候临界点,并向那些可能遭受损失和灾难,并且缺乏保障的人群提供支持。”Lenton 补充道。

气候临界点的影响

过去二十年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提摩西·莱顿(Timothy Lenton)教授一直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如何触发地球自然系统的临界点。

当他在2008年发表关于临界点的论文时,预测的某些方面仍然是理论性的。但从那时起,随着气候灾害事件破坏率的增加和科学家观察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临界点的证据得到了加强。在最新发表的研究中,他的团队总共确定了16个临界点,若这些临界点被触发,将产生“深远的区域影响”。

2008年莱顿论文里列出了九个主要临界点,其中的大部分在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里也有提到。

这些临界点包括:(1)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枯萎;(2)北极海冰面积减少;(3)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减弱;(4)北美的北方森林火灾和虫害;(5)全球珊瑚礁大规模死亡;(6)格陵兰冰盖加速消融失冰;(7)永久冻土层解冻;(8)南极西部冰盖加速消融失冰;(9)南极洲东部冰盖加速消融。

2008年识别出的九个主要气候临界点

事实上,其中一些临界点可能已被触发。莱顿表示,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南极洲西部阿蒙森海的冰川消融可能已经突破了临界点 ——各个模型的演进都显示,在这片区域,海洋、陆地和基岩相遇的 “交界线” 正在持续后撤。若南极西部冰川全部融化,可能致使全球海平面在未来数百年到几千年的时间上升约3米。

同样的情况也在北半球格陵兰岛的冰盖发生。相关模型研究表明,格陵兰冰盖融化的临界点在升温1.5 时就可能被触发。假使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它会在数千年的时间内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7米。

莱顿也同意,研究人员还需要更多的观测数据和时间来确定相关冰盖是否已经达到临界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盖是地球上“最脆弱”的临界点之一,眼下距离触发两地大规模冰盖消融已 “非常接近”。

若南极西部冰川和格陵兰冰盖融化的临界点被触发,将最终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十米,纽约、洛杉矶、圣彼得堡、新奥尔良、上海、爱丁堡等全球各大沿海城市,届时都将被海水淹没而不复存在。

另一个有着巨大威胁的临界点是冻土层的解冻。那里封存着大约相当于当前全球大气中两倍数量的碳。IPCC 报告写到:假使按照当前的升温速度,全球约70%的永久冻土会在本世纪末消融,沉睡在冻土层里的碳一旦被解封,将会持续释放很长一段时间而很难停下来,这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效应的恶性循环。

亚马孙雨林作为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是全球十分之一已知物种的栖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储碳、固碳森林。在埃塞克特大学的研讨会上,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地球系统建模教授尼克拉斯·布尔斯(Niklas Boers)表示,自2003年以来,由于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四分之三的亚马孙雨林已经丧失了“恢复力”。这“可能已将亚马孙地区推向了雨林枯萎的临界点”,进而对南美季风产生连锁影响,减少30%至40%的降水量。

而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得力帮手,亚马孙雨林长期储存的碳大概相当于全人类十年的排放总量。一旦这个临界点被突破,如此高量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将使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激增10%。

在海洋方面,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大西洋中的一个主要洋流系统,而它或已经处在千万年来最弱的时候。

德国波茨坦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斯蒂芬·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教授在会议上更进一步表示,“几周前,我看到的一些尚未公布的数据表明,AMOC可能处于过去1170万年来最弱的时期。”

AMOC的进一步减弱可能对欧洲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更多风暴、更寒冷的冬季以及整个欧洲极端高温热浪和干旱的增加。

也有专家表示,全球珊瑚礁大规模死亡的临界点是最大的担忧,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数亿人的生计”,特别是较贫穷的热带地区的居民,他们直接依赖与珊瑚礁有关的渔业为生。

大部分专家都同意,观测证据表明,一些主要的地球系统临界点正在失去稳定性。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 · 罗克斯特罗姆(Johan Rockstrom)将其比作在炸弹上点燃导火线,“导火线会燃烧起来,直到大爆炸的发生。”

近年来更令科学家们担心的是,全球的临界点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临界点被突破,可能会增加其他临界点被突破的风险。一旦气候变化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则全球的级联效应(Global Cascade) 将变得不可避免。若发生这种连锁反应,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会上升至高于过去120万年中的任何时期,地球将变成“温室地球”,最终形成对人类生存与文明的威胁。

“大约十年前,我们认为这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有了更直接的因果关系的证据。”莱顿说。

莱顿具体解释道:比如格陵兰冰原融化,会向北大西洋注入大量淡水,进一步减弱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这会减少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的热量,把热量留在南半球的海洋,进一步加热南极冰盖的融化。

覆盖两极的白色冰雪原本可以反射太阳光,但若冰雪融化,裸露出的棕色地表和海洋将会吸收更多的太阳热辐射,从而加剧永冻土层的融化,让更多冰雪消融,形成恶性循环。

2021年9月11日,位于格陵兰岛努克以南约80公里的塞尔梅克冰川正在融化。

事实证明,全球气候危机的严重性前所未有,在有限的时间窗口中,必须以更紧迫的心态推出更有效的行动。早在2020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曾公开呼吁各个国家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状态。不乐观的现实是,过去这些年,经过全人类的努力,很多人认为碳排放量应该已经降下来了,但实际是全球依然处于碳排放量的峰值。当然,目标并非完全不可实现,IPCC今年4月发布报告呼吁,如果采取行动,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这需要各国团结一致,相向而行。而于个人而言,碳减排也并不遥远。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等,都是力所能及之事。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构成分子,数十亿力量参与其中,整个世界的碳减排定有希望。

“今年是有史以来最难熬的一个夏天,却可能是未来三十年最好的夏天之一。”近来,不少国际气象专家发出这样的警示。气候危机时代已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为了缓解我们当下的艰难处境,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报告中称,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但目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十字路口,除非现在就采取行动,否则不可能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

一些人认为气候危机是未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等会儿再处理。但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告诉我们,它不是。

气候危机并没有在等我们。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这些就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或许全世界最终会意识到,现在采取行动比不采取行动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套用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的一句台词:最初,可能没有人在意几个“气候临界点”被激活,这不过是遥远北方的海冰面积有所减少,不过是澳洲的几次山火,万里之外珊瑚礁的成片死亡。直到这场灾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联合国   世界气象组织   临界点   格陵兰岛   气候   冰盖   莱顿   地球   灾难   气候变化   走向   生态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