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这座桥背后有个动人故事,车辆经过大多鸣笛,只为致敬一群人

从怒江72拐下来,经过25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怒江大桥。这座长度不到200米的桥梁,却是318国道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是因为它风景如画,而是它背后有着一个感人流涕的悲怆故事。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重温关于怒江大桥的故事。


如今我们车辆通过的怒江大桥是近年来新修的,在宽度和路面建设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在这座新桥旁边,就是当年的旧桥,这座桥目前已经停止使用。在两座桥的中间矗立着一座桥墩,看上去有点违和,桥墩上既没有桥面也没有其他桥墩做依衬。这座桥墩到底是用来干啥的呢?不了解不知道,了解后才知道这座桥墩有着一个让人瞬间落泪的故事,所有的怒江大桥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座桥墩上,那故事到底怎样的呢?


从1950年开始,18军受命解放西藏。但比起战斗,修路更是棘手。在这之前120万平方公里的西藏是没有1公里的公路,来回川藏的都是依靠马匹和牦牛等动物。如何修路打通天险,是18军的当务之急。战士们拿着铁锤、钢钎、铁锨等简单工具,面对山洪、泥石流等频发的自然灾害,甚至高寒缺氧、饥饿等困境,硬是打造出这条至今仍在使用的道路。但这背后,仍然是付出了巨大代价。


怒江大桥就是这样的建筑。据说在修筑大桥的时候,一名战士因为高反和疲劳,不慎跌入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因为混泥土迅速凝固,根本无法施救,战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位战士和桥墩融为一体。这个故事最早是出现在张小康的小说《雪域长歌》里,因为是小说出处,很多人也对此产生过怀疑,质疑是否真有其事。对于此,八宿县官方还回复了疑问,表示1953年7月至1959年4月八宿怒江修桥筑路期间共牺牲革命烈士10名,怒江桥墩更像一座丰碑。


对此回复,我个人觉得是最好的回答了。其实故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那段历史是真的,318国道是真的,历经的困难是真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4年,318国道全面修筑通车时,已有2000多筑路英雄长眠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何必去纠结怒江大桥桥墩是否有战士牺牲,仅借此怀念所有的修路战士有何不可?


如今的怒江大桥已经有了新桥,老桥不拆,桥墩不移,就是让过往的旅客能铭记当年的不易。如今在通过怒江大桥时,我们仍然能听到鸣笛声,他们大多数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个体自驾游游客,或者是自驾游车队。特别是自驾游车队,几乎过往这里,领队都会用对讲机事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并提醒车队保持喇叭齐鸣。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尊重!


如果有机会,你能亲临怒江大桥,也请放缓车速,鸣笛致敬英雄们!

(图文均为老黄带你去旅游原创,未经允许,不得盗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西藏   怒江   钢钎   故事   桥墩   大桥   这个故事   国道   车队   战士   动人   车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