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在俄乌战争中大赚特赚,却消灭不了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

现在美国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

在俄乌战争中,美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高价转卖给欧洲,大发战争财。但是美国国内却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全球的能源供应量是基本稳定的,而且还因制裁俄罗斯使得全球供应量有所减少。在此情况下,美国能源公司越往欧洲出口能源,留给美国国内民众消费的量就越少,价格自然飓升。况且从2022年11月份开始,欧佩克开始大幅度减产,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国内的能源供应紧张程度。

有人说,美国在俄乌战争中大发战争财。这一点不假。但发财的是极少数的军工复合体与能源公司,而且赚回的是货币,而不是可供民众生活的实体财富,不可能增加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量。况且他们赚钱也不与民众分享。对美国市场来说,民众的收入没有增加,实际物资供应量也没增加,而货币投放量却增加了,因此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总统拜登是十分清楚的。为了增加石油供应量,七月份拜登出访中东求油。现在又公开谴责欧佩克减产,说明美国的物资供应紧张情况确实严重。

美国这种情况再次反映了通货膨胀的本质问题:

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远大于物资流通量,即“币”远大于“货”

谈到这里,我们也应该对“经济泡沫”问题有个基本认识。

货币流通量一商品流通量=经济泡未”。“经济泡未”是虚假的财富,迟早是要破灭的。这也是有些时候为什么某富人突然蒸发大量财富的原因。

通货膨胀也反映了货币的深层次问题:有“货”才有“币”;没有“货”,“币”便是一张废纸。“资源才是硬通货”。

令人可悲的是,某些勤劳的人们,本来拥有实体财富,但却在某些“经济学家”的忽悠下,冒然投入资本市场进行“理财”,几番倒腾,结果实体财富“理”成了“经济泡沫”,一遇风险便破产倒闭了。

现在,我们对“财富”的价值观念应该有所认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美国“经济学家”的忽悠下,大家纷纷认为“财富就是货币”,把追求“财富(货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美国为此大力发展了“虚似经济”,并与核动力印钞机相结合,“生产”了大量货币。其它国家纷纷把自已辛苦生产的商品出口到美国,赚回了美国印钞机的货币,以为赚到了“财富”,全球经济一片繁荣。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美国通过“美元霸权”体系可以“全球配置资源”,核动力印钞机可以全球配置其它国家优质资源。结果是美国印钱消费,其它国家赚了个通货膨胀。彰显了“货币就是财富”的真谛。

等俄乌战争爆发,欧美主动对俄罗斯发动经济制裁时,美元就再不能全球配置资源了。况且美国拿着经济制裁大棒到处制裁他人,后果就是“美元与资源”主动脱钩,这样就解体了“全球配置资源”的体系。结果是美国拿着美元也换不来实体财富,“货币”便露出了“废纸一张”的本来面目。

不过,有一个现象还是值得肯定的。即美国政府最近释放1000万桶战略储备石油,以平仰石油价格。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战略物资储备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储备式供应链远比单纯的资金投放更能发挥关键的市场稳定作用。

笔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的代表物,而是预约将用实体商品与服务来偿还与支付的负债凭证,更是配置经济资源的调节工具。既然货币属于一种负债凭证,那么货币持有人就获得了一种可以支配实体财富的权利,即配置相应资源的权利。相应地,人们又可以通过提供商品与服务等资源的方式同样获取货币这种对其它资源的支配权。就这样,利用货币这种工具实现了市场交换与资源配置,正确处理了经济活动中的“人-钱-物”三者的互动关系。

无论怎样,美西方是处理不了这种关系了。因为畸形的财富价值观,导致人们过份追求货币财富的思维惯性以及虚拟经济的现实存在,还有数十万亿巨额的债务包袱,就决定了美西方在资本经营上很难回头。只能在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的危机交织中不断烂下去,只到社会上一种新的力量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通货膨胀   美国   流通量   供应量   实体   货币   战争   财富   国内   全球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