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若有很多东西必须要委屈自己去做,自由在哪?

上次写到:应时刻不离当下的直觉,即不为什么的冲动,是完全的对。心里还有疑惑,面对枯燥的事,如重复机械的劳作,还能做到不为什么的去做吗?


好像在田里翻地,挥汗如雨,也可以很畅达。


日常中容易陷入有所为而为的局限之私,做事存了一个意必固我的必,还未做事就先有个非得不可的欲念,即使想要无所为而为,却总受其牵制。


书上说,是人在得失之中自己困住自己,只是戒惧不停息,何来什么得失呢?


于我而言,忧惧得失主要来自于【生存】,想在未来过上好日子,而好日子和种种物质积累相关,比如名分、地位、财货。面对这些东西,不是得,就是失。理性上不信,只凭直觉的无所为而为,真能让我得到这许多【必需品】从而过上好日子吗?


过上好日子,是期待在未来拥有安逸生活。自然的,现在要做点什么好使期望成真。接着生活被打成两截:【幸福】与【代价】,后者依附于前者。


在未来过上好日子,形成这个目标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存和养育后代都需要钱,努力工作才能赚到钱,赚足够的钱才能更好地支撑【幸福】。于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是赚钱,与赚钱直接相关的就是【必需】。


当积累的生存筹码越多,就会越有安全感,如稳固的社会地位和充分的收入。反之,当人无法取得这些筹码时,忧惧和压力就来了。比如,生活拮据,家庭责任难以承担等等。


问题是,在这个逻辑里,人有什么自由呢?除了快速赚足够多的钱外,人有其他解脱的可能吗?再说,赚钱受制于机会和能力,这个时间搞不好可能是几十年呢?


大概人可以忙里偷闲,找些娱乐打发时间。尽量不让工作蔓延为生活的全部。可是,这只是在回避问题,我想问的是——这个追求好日子的态度本身有没有问题?


幸福是在里面,还是外面?


这不是非逼人在物质精神之间作选择,而是要明确【谁是主宰】的问题。简单说,如果幸福仅仅架构在具体的境遇上,有钱就幸福,没钱就苦。那这个苦和乐,显然和欲望纠缠不清。


这种状况实际已经,潜在的,把满足欲望等同为幸福


吃饱喝足是幸福,那吃鲍鱼喝干红会更幸福?如果这样去寻求快乐,进而不断堆积物质,和拼命攒果仁的小松鼠比如何呢?

松子越多,安全感就越强。可人是人,不是动物,人有超越欲望的可能。譬如,结婚的成本日益飞涨,似乎又是无可选择的一件事:满足生理欲望是必要的,进而肯定了结婚的必要性。


可如果不用满足欲望,就能快乐,岂不是更加自由?


有这种可能吗?


不强求他人来偏爱自己,不强求金钱来为自己【壮胆】。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据说,圣人五百年出一个。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一件事:生活的局限都是人自己预设的,画地为牢却不自知。


设想最差的生活,食不果腹。在此情境,如果人刚吃饱一顿,马上又忧心下一顿在哪里,那人真是连乞丐也当不安稳了。你管他下一顿在哪里,这一顿饱了,至少得几个小时清静。暂时脱离所谓生存忧虑,听听鸟命,吹吹风不好吗?


再回来审视,为了赚钱,忙忙碌碌被锁在规则里的人,自由在哪?


宗教动人心时,喜欢讲修成人身不易。不知花费了多少努力修得人身,如此机会却只会空在欲望的转轮里颠沛,苦乐不休,和动物一样茫茫然,甚至还不如动物了无所虑的安适,这不是很荒诞吗?


要理解荒诞,自然要问,人真正优于动物的地方在哪?


人有超越本能(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可能性,即无目的不为什么的无所为而为。比如看到满天星斗就心情畅达,看到小孩就心生亲近喜爱,看到美丽的事物就想接近……这种无意识的、不为什么的、想到就去做的自由,是人真正超越动物的地方。如果把这个自由丢了,和动物一样只会奋力争夺利益,不是又活回去了吗?


当然要生存,但与动物不同,人不仅仅为了生存而生活,更要追求一种不为什么的凭着直觉而动的生活。


为什么非要在未来预设一个过上【好日子】来吊着自己呢?


人嘴上爱自由,但极少数敢于争取自由。明明跟随不为什么的直觉就是自由的,实际却保守选择攒钱以求足够【安稳】地满足欲望。


然而,当人有了一定要的物质目标,难免折损生命。凭空出现一段生活成为另一段生活的附属,好像痛苦就是幸福的砝码,即把枯燥的工作当成赚钱的手段,让这部分时间完全丧失了趣味。


好像又转回【境由心生】的老路上了,工作要做还要开心地做,这不强人所难吗?其实,问题不在如何找出工作的乐趣之类的,根本是人心跑到自己预设的、快乐的地方去了,怎么?当下就不能快乐了?为什么非要把完整生活割裂成压抑和快乐呢?


更常见的情形,有很多东西必须要难为我去做——比如上学考重点高中,脑子一般,但父母期望很高,咋办?上班工作完成了,公司非要看时长评级,咋办?


人陷入一个已经写好的利益得失的规则里面,很难不【委屈】自己勉力去做不喜欢的事。在这样的情况里,怎么能保持不为什么的热情去行动呢?


我也想自由,但有勇气割舍下名利的诱惑,不把工作当跳板,不把学习当工具,不把努力当手段,能办到吗?


也许有人可以,但对我很难。人只好折中,毕竟做什么不讲钱很难办成,没有钱真的有所谓的选择吗?还是说你的选择只是逃避赡养父母、抚育孩子的责任?


这是一条只能往前的死路,不是吗?


这样看来,亲人的期望对自己是一种束缚。想要回报他们的期望,又逃不开对物质的追求,我记得传习录有一段:


有人问:“读书是为了调摄此心,不可或缺。但读书时,能否科举高中的念头就冒出来,如何避免呢?”


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切,即使是科举也不会累心。有所牵累,一察觉,克除它便是。读书时,良知知道死记硬背不对,就克除它;知道欲求速效不对,就克除它;知道夸耀争胜不对,就克除它。这样做,也只是每天和圣贤印对,是一个纯乎天理的心。不论怎样读书,都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很清楚明白,细细体味,发问者所想:我不想考功名,但父母期待。这外在的束缚本身就是强加在我生命上的,丢不开是自己怯弱,这能理解。但勇敢面对这个强加的目标,无非要追求一个外在的东西,但阳明接着说只是志向不明,这又回到我最开始——名利和精神谁是主宰的问题。



那人接着问:“即使听了您的指导,实在我资质平庸,难免被科举牵累。我听说穷困和通达都是天命安排,智慧的人恐怕不屑于科举;普通人被声名利禄牵绊,甘心为科举读书,只不过是自寻痛苦而已。我想要放弃科举,但又迫于父母亲的压力,不能放弃,我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把读书受科举牵累的事情归咎于父母亲的人很多,其实只是没有志向而已。志向立定了,对良知来说,千事万事为只是一件事。读书作文,如何能牵累人?不过是人自己牵累于得失而已。”


若以精神为主宰,做事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得与不得全看天意。

然而,想到上学就是拿证书的常见逻辑,显然我们总是以物质为主宰,还没上学就有一个名次在等着、还没毕业就有一个证书在等着、还没上班就有一个级别在等着、还没结婚就有一个房子在等着……总有催你去比较、争取的物质目标,像一堆链子锁着手脚,怎么自由呢?


由着这样物质诉求驱动身体,无形中被制定物质得失的规则所塑造。听话的猴子才有果子吃,你不能不听话,有时听话了也未必能得到果子,这就是得失之苦。苦乐全在物质所有者手里,你完完全全是被动的。


所以,人能摆脱这种对物质的非得不可的毛病吗?


当然可以,毕竟,人可是人。若要让老虎自觉地不吃肉,胡言乱语。而人却可以约束自己吃素,这得是多强的自由。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真正的神迹。


人生的问题,于我而言就是思考什么是对。上次,我写到不为什么的直觉是完全的对。其实,只是笔下写写,尚未真切的理解。其实,可以对这个非得不可的物质目标做一点展开。


就用结婚这个事。现在结婚要很多钱,基本是共识。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要结婚这点出发,攒钱根本避不开嘛。所以【非得不可】的物质目标有了,做事无形中就会受到这个目标的影响,不时冒出有用、没用的、这个我得要、那个我得取……种种功利心态,至于能不能完成、什么时候完成、完成后是否顺利……种种杂念更是没完没了。


离开物质驱动换个角度,无论未来有什么目标,上天也好入地也罢,当下努力不懈总是最对的对。这不难理解,天道酬勤,啥也不做估计不行。那简单了,物质目标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你有没有懈怠,如果一路上都没有懈怠,勤奋以求,最后没有得到。


停下来,认真想一想,就是最好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比如孔子周游列国一直到老,没有哪个王真正用他,但夫子一直兢兢业业的求索真理直到老去,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这个最好的结果就是:成功在天,失败在我。失败在我,说明我的心还有懈怠、逃避的时候,我还能主动反省哪里可以进步,这个主动就是自由。道理相当简明,简单到只需要抛开杂念的跟着不为什么的直觉一直做下去就好。


老木匠考察两个徒弟,要三天做一套桌椅。一个只求结果完成指定目标,一个诚诚恳恳却只做了一把椅子。无关对错,只是人生态度的问题。秉持失败在我的信念,总能发现未能尽善尽美的地方,还可以继续努力,还能提高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生活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自由   科举   好日子   得失   直觉   委屈   物质   欲望   动物   目标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