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要接纳自己?这个“自己”到底是什么

#头号解忧馆#“接纳自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普遍性的,另一种是教育阶级性的。

一、“接纳自己”指的是“以你的主体性接纳你的客体性”。

两头都是“你”,但前头的“你”可以拿主意做决定,后头的“你”才是发生在你身上你控制不了也改变不了需要接纳的部分。

很多人误用了这句话,实际上是把主体性和客体性搞混了。“接纳自己”接纳的是作为客体的那部分,比如你父母是谁,这事你改变不了,要跟它较劲就是一生的悲剧。

能改变的,尽量去改变;改变不了的,坦然接受。

另外,“你已经很好了”这种话,也有特定的语境。它指的是那些无论如何你都改变不了的安排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比如你的出身、原生家庭、际遇、机会等等,这些你没法控制也改变不了。

作为“客体”的你是什么、有什么、遇到谁,发生了,就是好的。

但作为“主体”的你能做什么,将来可以成为什么、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什么样的后代,这些都不是注定的。

二、“接纳自己”指的是“弥补教育阶级性给人带来的精神衰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普遍具有阶级性,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耗材”。

详情如图

无产阶级恩师恩格斯尖锐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所受的教育极其可怜,只有愚昧和偏见,根本谈不上智力的、精神的及道德的教育。

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消除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教育是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的工具。

他们是不是从来不教你如何生活?

如何找对象?

如何和家人,爱人,朋友长期融洽地相处?

如何沟通?

如何共情和关爱他人?

如何应对挫折?

如何自我成长?

如何身体健康?

如何心理健康?

你只需要成为上班的机器人,才是资本家优先选择的劳动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万恶之处。共产主义为了驱除这股歪风邪气也来到人间。

所以心理学要你接纳真实的自己,目的是弥补资本主义的教育阶级性带给你的精神衰弱。

同样的,心理学也有阶级属性。

无论是哪个门派的心理学大咖,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因此我们的教育里一直在强调阶级分析法。看任何大咖的观点,包括阅读史料,科研论文,都永远不能忽略对方的立场。

所谓的"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你和社会对你的要求不一样,要么你达不到社会对你的要求,要么你不愿意成为社会要求的那个自己。

你不愿意去扛三座大山,

你不愿意去内卷,

你不愿意为了集体而献祭自己,

你不愿意引燃自己,而成为他人的耗材。

你不愿意每天像机器人一样,重复重复再重复,单调得不能再单调。

你只想找一个田园生活。

田园荒芜,胡归矣?

最后,我想用尼采的话作为结尾:

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人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恩格斯   精神衰弱   阶级性   主体性   客体   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   阶级   心理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