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骂人语录”上热搜:那些从小被骂大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文章转载丨小树妈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热搜:妈妈骂人真的很有一套。



点开一看,全是妈妈骂孩子时的“段子”:


“我妈说我走路像老鳖伸着头;”

“我生气的时候,我妈说我嘴翘的能挂粪桶;”

“我做饭之前去上厕所,我妈说我懒牛懒马屎尿多。”


还有一些特别扎心的:


“20岁,玻璃心,被妈妈说懒得掉蛆,emo了;”

“我妈夸人也像在骂人……我肤色白,我妈说死了三天的都没我白。”


评论区有人迷惑:妈妈们都是怎么想出这些话的?


一名网友追根溯源:“有没有一种可能,妈妈会说这些话也是被姥姥骂的?”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当你打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却会停止爱自己。


很多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都有着同样的心路体会:从小被父母骂“谁像你那么笨”,表面努力上进,心里却抑郁焦虑,总是想:“我简直一文不值。”


于是,结婚生子后,也用父母骂自己的方式,骂自己孩子,导致孩子抑郁厌学。


“因为我懒得掉蛆,所以,我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图片来源:电视剧《最完美的离婚》


心理学中有一种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


是指父母总说孩子不好,无论是调侃打趣还是声色俱厉,孩子都会把父母的话当真。


照单全收地评价自己:“我难看”;“我太懒”;“我做什么都不对”……


如果你说的话,让孩子越来越沉默、自卑,或许应该停下来想一下:


孩子是否正在父母的骂声中,慢慢放弃自己?


我和孩子的互动,能够引导他越来越爱自己吗?




“妈妈说我蠢,那我一定蠢”



首先我们要了解,有两个因素,会让孩子停止爱自己。


第一个,就是父母的苛责打骂。


日剧《母亲》中,7岁女孩怜南经常被母亲打骂,加上母亲男朋友的虐待,她总是浑身伤痕。


母亲很爱怜南,她曾想要牺牲一切守护女儿。但潦倒贫穷的压力、感情生活的不顺,让她逐渐把女儿视为包袱,把怨气都发在她身上。


图片来源:电视剧《母亲》


对母亲,怜南是充满爱的。她努力不给妈妈添麻烦,隐藏自己的伤口,即使被老师发现,也撒谎包庇妈妈;


可是,怜南恐惧和母亲相处。当天空飞过一群候鸟,她会追逐着候鸟大喊:把我带走吧!把我带走吧!


怜南并非真的想离开妈妈,那一刻,她内心深处的想法是:


我不够好;

不够好的我,不配待在妈妈身边;

要是有一个更乖、更好的孩子,妈妈就不会生气了。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母亲不见得生来就会爱孩子,但一定会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自己。


妈妈若是厌恶自己,自然也会厌恶孩子。


然而,在孩子眼里,妈妈永远是最好的母亲,是最完美的依恋对象。


即使有愤怒,也会因为这份不容置疑的依恋,不去攻击妈妈,而是调转矛头攻击自己、攻击他人。


图片来源:电视剧《母亲》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一名7岁男孩因为被生母虐待,被法院强制分离。


可他对待别人的方式,就像妈妈对待他一样:要么一个人待着不说话,要么殴打、辱骂其他孩子。


老师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想继续和妈妈在一起。


“我怕她,但如果我不和她在一起,我就没有妈妈了。”


为了和妈妈继续在一起,男孩放弃了变好的可能。他承载着妈妈坏的部分,也一点点变成了那样坏的人。




“妈妈说别玩,那我偷偷玩”



除了母亲的打骂,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很关键。


俗话说:“七岁八岁,猫嫌狗厌”。意思是7、8岁的孩子最调皮捣蛋不服管,这让一些家长觉得:比起温和地讲道理,还是一顿打、一顿骂能让他们学到教训。


确实,孩子被收拾一顿后会比较乖,但孩子此时学到的并不是教训,而是逃避教训。


8岁的侄女因为肠胃不好,不被允许吃零食,多次偷吃被父母管教后,她学乖了:在学校里吃完零食,不带回家。


她知道这样吃,会害自己拉肚子,但她更受不了爸妈不理解她还老是对她很凶,故意和他们对着干。


久而久之,就成了医院肠胃科的常客。


孩子很“聪明”,当他们不理解错在哪里,却被父母按着头要求改变时,会用各种方式掩饰自己。


比如:趁父母不在家偷偷看电视;在被窝里熬夜打游戏;装病逃避上学……


表面的乖巧听话,只是为了逃避被骂,私底下还是怎么开心怎么来,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很多时候,父母发现不了孩子的伪装,直到孩子长大,积压的负面情绪因为一些事彻底爆发。


图片来源:电影《海洋天堂》


我有一名女同事,从小就被父母责骂,连结婚穿的礼服不合他们心意,都会在人前被数落到掉眼泪。


生娃后,她患上产后抑郁。有时看着孩子,就像看着自己,她控制不住想骂她,又为这种冲动感到深深的自责。


她说:“从小我就有抑郁倾向,但不敢对父母表现出来。现在我后悔了,小时候哪怕为自己争取过一次,现在都不会对孩子有这么大情绪。”


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才会掩饰自己。


所以,自我掩饰和自我厌恶一样,都会让一个人变得消极、抑郁,


这样的孩子,很难有爱自己的能力,长大后经营幸福,更是无从谈起。




爱自己,是将自我价值还给孩子



为什么打骂和错的惩罚方式,会让孩子失去爱自己的能力呢?


因为它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有价值”。


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父母认为他没用,在孩子心里,自己对整个世界都是没有价值的。


哪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价值,也不会相信。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傅首尔夸男孩徐进凯,徐进凯第一反应是: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他的自我否定,来自妈妈的教育观念:不否定打压,孩子会骑到父母头上;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不会爱自己的孩子。



妈妈的观念,让徐进凯形成一个认识:“如果你不总是好的,你就没用了”。


于是,他相信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妈妈那么苛刻。


即使外界看到他的优点,他也不相信自己很好,反而涌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你越是夸我,我越是羞愧,因为我不配。”


这就是一个习惯自我否定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自己的过程。即使已经长大成人,有力量活出自己,内心依然抑郁的内耗着。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甚至留下后遗症,至今害怕和家人面对面交流。


但这不意味着,像自己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其中痛苦,我们自身就体会得够多了,自然会希望孩子避免。


可养孩子过程中,父母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情绪,孩子表现糟糕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


建议大家抓住一个重点:无论有多生气,多想骂人打人,动手之前,先感受一下孩子此刻的心情,或者描述一下孩子的状态。


多说下面这些话:


“你总埋着头,是不是心里很难受?”

“你把眉毛都皱起来了,现在心情是不是很差?”

“我感到你现在情绪不太好,是害怕吗,还是内疚?”


可别小看这些话,它们都是看到情绪的“放大镜”,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


之所以建议父母这样说,是因为无论怎样的管教模式,先要让孩子明白一点:父母始终站在孩子的身边,而不是对立面。


图片来源:电视剧《母亲》


孩子的情绪被父母看到,就会感到父母和自己站在同一阵营,这样,他们才会真的相信“父母这样做是为我好,因为他们是懂我的。”


而有能力看到孩子的父母,也会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孩子:


你不够好,但我爱你;

无论你多坏,爸妈都会看到你、理解你。


“被看到”,是孩子最能感受到爱的方式。哪怕之后被“收拾一顿”,也不容易向内攻击自己,而是倾向发展自己、争取做得更好。


孩子天生就希望自己值得被爱,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会放大而不是打压这份希望,让孩子自觉自愿往好处发展。


看到孩子的情绪,就是看到孩子变好的希望,呵护它茁壮成长。


比起打骂和惩罚,这份希望带来的“好”,才是持久恒定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妈妈   孩子   语录   抑郁   情绪   母亲   父母   电视剧   来源   方式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