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练好内功的两个关键是什么?

  中国正在谋求成为智能制造强国,要想达成这个宏大目标,向全球稳健提供优质产品,还得继续从企业内部管控上锤炼和提升。

周家兵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企业内部管控有两大稳定因素特别重要,即稳定的一线员工和稳定的供应链,这是企业修炼好内功的关键。

(环境优美的中国制造型企业)

  一线员工不仅是指生产作业操作人员,也包含技术类的直接人员,如结构、电子、ID、工艺、工程、品质、设备等细分领域的工程师。

他们对于产品构建、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至关重要。他们对公司的产品、材料和工艺理解比较透彻,熟悉老客户对产品诸多细节上的需求,能很好地进行溯源管理,思路清晰,手法娴熟,制程产能高,品质有保证。有些老员工甚至可以“眼观”“耳听”“鼻闻”就能觉察出异常,做出初步判定。这类判定可以解决80%的常见问题,剩下的问题他们也能准确地找到反馈对象,是现场班组长、IPQC(产线品控),还是PIE(生产工业工程师),或是SQE(品质工程师),能大大减少内部沟通成本,及时有效地处理生产线上的实际问题。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如果不太熟悉的作业员走流程可能要半天或一天,老员工运用“三现法则”(现场、现物、现实)就能“不显山不露水”轻松处理好这些问题,无形之中创造了效益。

(花园式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内部一角)

  供应链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是发展源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有米,却是发霉的品质糟糕的米,再巧的妇人也难烹饪出香喷喷的米饭。

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主要涉及品质、交期和成本控制三大关键点。这三点对应企业的品牌、时机和盈利空间,是产品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稳定的供应商,双方在上述三个方面的默契与愉快合作,需要在具体的共事中来回磨合方可达成。从送样、承认书、成本核算、生产计划到交付,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品控和技术优化等。

只有在合作中不断面对问题,循序渐进做出改善、微调,才能逐渐达成共赢的合作模式,任何一方一旦失去平衡,在品质、交期和成本任意环节出现失衡,都将或大或小地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要想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理论上可行,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业内有句话说,船小好调头,反之可想而知,牵涉面广,检测和验证需要时间,可靠性试验周期长。很多行业内出现品质波动时,需要第一时间追溯到全产业链的关键原因。

(中国制造企业内部生活设施配套齐全)

  放眼全球,日本、德国的商品质量被公认可靠,他们共同点就是有稳定的一线员工和稳定的供应链。

以日本企业为例,要想进入其供应链系统,要经过前期产品的多次多项亲自检测,还需提交给第三方检测,再到企业实地现场评估,涉及品质、技术、人资、生产等各环节。通过评审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即QCDSTAP(品质、成本、交期、服务、技术、资产、员工与流程)复杂的评估体系。一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供应商评估,前期合作,日企客户通常会安排管理和技术顾问到供应商企业进行驻场辅导,帮助企业快速理解其产品要求,做好品控,从技术上进行支持,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降本增效,帮助供应商盈利,达成双赢目标。

我国有不少制造企业被日资客户辅导过,在品控、生产、成本、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辅导,严苛要求,砥砺前行,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顺带培养了我国的管理、技术型人才,有利于生产制造企业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中国正在谋求成为智能制造强国,要想达成这个宏大目标,向全球稳健提供优质产品,还得继续从企业内部管控上锤炼和提升。

重视稳定的一线员工和供应链建设,是行之有效的两个方面。务实求真,稳打稳扎,把实干兴邦落实到行动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内功   产业链   企业内部   中国制造业   成本   品质   员工   供应商   稳定   两个   关键   产品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