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世面的人,都会有温和稳定的情绪

胸中有丘壑,眼中自然无风波。见过世面的人,都会有温和稳定的情绪。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练武之人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其实,一个人的修养,也是这样的三重“境界”:见自己,观本心而愈豁达;见天地,览乾坤而容不同;见众生,阅万物而生善意。


见自己,内心强大


有一只狮子被一只小老鼠不断挑衅,却纹丝不动。


别的动物很纳闷,问它:“你是百兽之王,还怕老鼠吗?”狮子说:“我不是怕它。对它发怒只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而这只老鼠却会获得挑战百兽之王的殊荣。”


弱者易怒如火,强者平静似水。

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定力和自控力,便会很容易被周遭的事物牵着鼻子走,被情绪左右。如若他可以时刻保持内心的简单和澄明,为人处事便会用一种超脱和潇洒的态度来应对。


有人问余光中:“该怎样应对那些天天找你茬,追着骂你的人?”余光中说:“他天天骂我,证明他生活中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器量小的人,任何风吹草动,鸡零狗碎的小事,都能让他们跳脚;器量大的人,遇到天大的事情,都能稳住情绪,收住脾气。


当你凡事内省,内心坚定,所有来自旁人的评价,都是在帮你更好地修炼自己,成就自己。

见天地,包容不同

当一个人局限于一方天地,看不到辽远的世界,他就只能困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一个人所站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他的胸襟和气度。


鲁迅和林语堂,曾是至交。后来时局动荡,林语堂性格随和,用柔和的笔调,曲折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鲁迅刚劲生猛,则以文字为匕首,化身文学斗士。理念上的不合,使两人渐行渐远,从此再无合作。可即便最后分道扬镳,他们仍能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处境和选择,保持着君子之交的体面。


1936年,鲁迅因肺结核逝世,林语堂闻之大悲,写下:“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吾始终敬鲁迅……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见过世面的人不偏狭,能尊重与他不一样的人,尽管彼此立场不同,所站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但仍能尊重与他不一样的人,并不会把个人想法和观念强加于人,更不会随意放纵自己的情绪。


走的路多了,看的景多了,自然有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和不同的人交流互动,领略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就有了“大度兼容,万物兼济”的格局。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胸襟越大,眼界越高,就越能理解更多不同的人和事。

见众生,懂宽恕


网上有人问:“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有个高赞回答说:“有能力而懂谦卑,有财富而懂节约,有地位而懂弱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见过世面的人,不是没有愤怒的情绪,只是因为经历过,所以也想给别人撑起一把伞。


木心曾有过一段多年艰难的牢狱之灾,他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喝的是污水,吃的是馊馒头和霉咸菜,终日与老鼠、苍蝇为伴。深夜无人之时,他拿出偷偷藏起的笔墨,写下65万字的《狱中笔记》。全文没有控诉和谴责,有的只是对艺术、美学以及音乐的思考和感悟。


梁文道曾看到木心50多岁时的照片,惊叹道:“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因为照片上的木心,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和苦难。他不曾怨天尤人,撰写苦难回忆录时,只留下轻轻一句:“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人生一定会遇到许多挫折或挑战,每个人也会经历一段至暗的路。但那些如履薄冰的日子,往往最能激发出人内心的能量,赋予与命运抗争的斗志,所以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心力与斗志。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说过一段话:“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目之所及皆是风景,所到之处皆被暖阳。

愿我们都成为见过世面的人,站得高、看得远,内心强大而充实。

见过世面的人,不过分苛责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一旦发现别人犯了错,便会大发雷霆,认为别人愚不可及。他们肆意的指责犯了错的人,直到犯错者被批判的无地自容,他们才会罢休。

《围炉夜话》里说:“语言深刻,终为福薄之人。”

一个人如果对犯错者步步紧逼,极尽刻薄,那么,到头来,受到伤害的,终归还是他自己。

所谓“有因必有果”。

种下“刻薄”的因,就必然会收获“刻薄”的果。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面对他人的无心之过,往往会选择点到即止。

他们能够体谅他人的不容易,所以,他们更容易宽厚待人。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其恕乎。”

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犯了低级错误,想要去“大骂”的时候,就想想自己曾经“犯过的低级错误”,也许,那份指责之心,自然就消失了。

见过世面的人,不纠缠琐事

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个人之所以烦恼重重,很多时候,是源于自己的心胸不够宽广。

别人的一句恶言,也会在心中思量很久,愤愤不平;

别人占了一点便宜,也会久久不能忘怀。

如此做法,只会让自己在愤懑中,蹉跎了大好时光。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知道乾坤之广大,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着自己去领略,所以,他们不会在烂事上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往往能沉得住气,不会随意动怒。

为何他们能沉得住气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心怀大格局,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不会为了“争闲气”,而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

司马懿面对诸葛赠送女人衣服的羞辱,没有怒而致战,而是忍了下来。

最终,不战而胜。

有时候,选择忍气吞声,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器度。

见过世面的人,不排斥差异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有的人,遇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便喜欢;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便心生反感,甚至还会把对方指责得一无是处。

如此做法,便有失偏颇。

这个世界为何精彩?

原因就在于,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如果没有了差异,也就变得单调乏味了。


《题西林壁》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个人如果与我们的观点不同,不一定就是他的观点错误,也可能是由于他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不同。


当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会得出与对方相同的结论。

听过一个词,叫“求同尊异”。


一致的观点,固然令人愉悦;但是,不一致的观点,却可以令我们反思自身的不足,进而完善自身。

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发现可以责备的人,越来越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困窘。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已识乾坤大”,所以,他们更会“犹怜草木青”。

真正的强大,不是变得充满戾气,而是变得温和、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世面   器量   孔子   情绪   鲁迅   刻薄   乾坤   温和   老鼠   内心   观点   稳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