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开悟是悟道的一种状态,是有意识主动修行的人进入另一个高层次意识维度的蜕变。完成蜕变之后,才算得上真正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以及所有生命体存在的价值真谛。


开悟的形式可分为顿悟与渐悟。顿悟反映了思维主体质的变化,眨眼之间的飞跃,使得意识主体前后判若两人。尽管这种改变看似不可思议,但其中蕴含了时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意念能量,诠释了偶然之中包含必然的一般规律。

古往今来,大千尘世,总是纷纷扰扰,鱼龙混杂;来来往往的繁华遮掩了贪欲泛滥、善恶难辨的沉渣;见惯了生民如草、任由风吹雨打的市井图画。


绝大多数的庸常之辈只能日复一日地循环着吃饭为了活命、活命为了吃饭的怪圈。或许其中也有尝试修行的人,也有在开悟和混沌之间挣扎的人,甚至有人仍然行走在渐悟的征途上。这种因无能为力的现实而造就听天由命的选择,纯粹是被动就范而非主观故意。

可恶的是,极少数执迷不悟之徒,每每肆无忌惮地干着离经叛道的勾当,导致本就物力维艰的芸芸众生苦上加难、雪上加霜。不知道是狂妄蒙蔽了心智还是愚昧阻塞了腔肠。从不悟到开悟,还要经历多少艰苦的时光?

当生命的灵感以一种不可揭示、无法掌控的姿势与人类肉体组合之后,这个世界便孕育出有关人生的概念。而人生,实质上就是一只风筝,始终被命运之索掌控着。几乎无人能够摆脱被天命赋灵、被烟火养大、被情感左右、被世俗绑架、被生存逼迫、被群体裹挟、被攀比困扰、被名利拖垮的宿命。置身于一场没有返程票的旅行,一丝不苟地依照导游的指挥棒有序行走、没有半点抗拒的念头,如此直至生命的终点,仍然不知道目的地在哪。


就算有人开悟了,尝到了别样人生的滋味,那也只不过是把自己观察世界的思维角度换了一下,不排除其中包括主动意识的暂时麻醉成分,至于生命的本质并未因此有过丝毫的改变。美国人埃克哈特托利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当下的力量》。据说作者是在29岁那一年发生了顿悟,从此成为闻名世界的心灵导师。

他认为,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当下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换言之,接受当下、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才是摆脱对过去纠结、对未来焦虑、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这个观点,在西方居然被捧为神丹妙药,保不准他们真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人的本体与人的大脑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

而我以为,所谓当下的力量,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身上也偶露端倪,看来,精神胜利法已经不再是中国的专利产品了。而事实上,东方先贤们早就喊出了“及时行乐”的口号,既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又有“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洒脱,还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劝慰。比托利的新理论更接近人心、更通俗易懂,实操性也更强。

令人遗憾的是,在东方人的观念里,“及时行乐”始终被打上了放浪形骸、不负责任和玩世不恭的烙印,从来没有被正统的学术所认可。相反,早在两千多年之前,《论语卫灵公》就宣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语道破了远虑与近忧的相互关系,同时指出对未来的提前谋划,也是维系当下美好时光的必要保障。于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直被遵从为高瞻远瞩的楷模,众人竞相效仿。

同样,在对待曾经过往的态度上,中国人往往选择不能轻易的忘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好像王朝的兴替与黎明百姓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一样,甚至严肃地警告说,“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可想而知,在类似的观念熏制下,所谓“当下的力量”,显然是软弱无力的。这里的很多人没有当下,或者宁愿漠视当下、牺牲当下,也要把虚妄的幸福与飘渺的期待寄托于未来。而过往的艰难,永远像一条绳索勒在脖子上,令他们不敢有片刻的松懈和喘息。

显而易见,对于开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途径与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当下的力量”不容忽视,但作为具备顽强记忆和偏执预知能力的人类,永远不可能只满足于当下这一秒钟,乃至一分钟、一天、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千岁   腔肠   人生   及时行乐   主体   意识   力量   未来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