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地西合营(6)

(三)文武人才之村—赵家湾村

赵家湾村位于西合营镇东北2.5千米处,地处清水河两条溪流之间,村西有三关河流径,村东、村北有古江河环绕,村北与西合岗毗连。坐落在清水河风光秀丽的田园柳树湾南岸,河流、道路、古堡、村舍和农田相互辉映,构成一幅土肥水美、淳朴自然、生活恬静的乡村画面。

赵家湾村是西合营镇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丰厚的大村,是蔚县史上闻名遐迩的武绅之乡。始建于1383年,据《赵氏家谱》记载,赵氏原籍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明洪武十六年赵平举迁徙至蔚州西合里一甲。期后,在西合岗村以南建村,由于靠近河湾,遂取名赵家湾村。

赵氏家族农耕起家,耕读传家,崇文尚武成风。在明代就开办了私塾,在清代开办的文书房和武学堂,已享誉蔚州大地,沿续传承的武学堂,即赵氏先辈在清朝乾隆年间创办。习武场位于村东南一里许,占地60余亩,设有马匹、弓箭、刀、枪、剑、棍等兵器,以及石锁、长方条石(一百斤、二百斤、三百斤),开设术科与学科。

长期以来,在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培养出一批文武人才。据《赵氏家谱》记载:十四世赵国泰考取乾隆辛卯科(1771年)武举人,得功名旗杆一对,未授出任官职,享受朝廷俸禄。主持武学堂并担任武师,培养出一批武学人才。

十七世赵昕(1817—1895年),1837年考取道光丁酉科武举人,1844年考中道光甲辰科二甲武进士,博得道光皇帝青睐,赐称“黑虎将”,钦赐蓝翎侍卫。御赐旗杆一对竖立在赵家湾村关帝庙门前,御赐门匾三块,提字分别为“进士第”、“御前侍卫”、“科甲联芳”,悬挂在进士第府邸院门上。后调任四川黎雅营中军守备,因镇川平叛有功得保举四品都司衔。

赵昕作战勇敢,治军严明,与川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被川藏人民尊为“镇威将军”。据说,在四川黎雅营建有赵昕祠。晚年,回归乡里,热衷于武学堂,广收弟子,终日传武,培养了一批武学人才。

在清代赵氏家族受封典的还有多人:赵逢吉在镇川平叛中有功,得六品军功。赵模、赵曰望,为正五品武德骑尉。赵庭芝,咸丰庚申科恩进士(1860年),貤(yi)封武德骑尉。赵枢,从五品奉直大夫。赵曰昌(1797—1874年),经商(粮食)发家致富,赈灾得嘉奖,授奉直大夫加二级州同注选(注册候选的知州佐官)。赵之硕,从六品州同候选二府(知州佐官和候选副知府)。赵之正,正八品修职郎。赵联壁,正九品特授登仕郎。赵济川,八品耆老(参政的德高望重老人)。赵濬哲、赵思敬、赵思敏、赵玉衡,九品耆老。赵明哲、赵宣哲、赵英敏,候选训导。还有多名眷属受册封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

据《赵氏家谱》统计,在清代,除武进士赵昕,武举人赵国泰外,还有生员(秀才)55名。其中太学生4名,贡生5名,文庠生38名,武庠生2名,廪生1名,增广生5名。另外,还有武学堂培养出众多武生,仅赵氏武生就达13名之多,行走于各大镖局。

民国四年(1915年),赵家湾村开办了初级小学校,较早地实行了现代教育。开国大校赵靖远(原名赵善信1915-1967年)毕业于西合营师范学校,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为革命做出突出贡献,文武兼备军政双优。1955年中央军委授于大校军衔。最高军职担任四十六军副政委。后调入农业机械部任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国家副部长级)。曾荣获国防部颁发的国家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国家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人民军颁发的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在这一时期,赵家湾村还有大批青年投身于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其中赵焕文(1919-1945年)、赵纪芝(村内名赵永1922-1953年)、朱珍(1923-1948年)、赵建熊(1924-1949年)、赵田永(村内名赵义永1924-1948年)、高敏(1924-1949年)、 赵秉永(村内名赵秉文1932-1949年),七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均被载入新编《蔚县志》(1993年版),成为赵家湾村的骄傲。

解放后,赵家湾村还建起了高级小学并开设了初中班,村民及早地完成了普及义务教育。有大批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截至2021年,从赵家湾走出的大学生有184名。其中赵姓大学生176名(含居住在外的),其他姓氏大学生8名。2015年村里竟然出了两名蔚县文科状元(赵立晓、赵达并列)。其中1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各行各业及部队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担任中高级职务。在蔚的赵清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治史严谨、笔耕不辍,执教期间及退休生涯中为《蔚县志》、《蔚县文史资料》和《张家口文史资料》留下许多极其珍贵的资料。晚年专心增修赵氏家谱,主持调查整理家谱资料,力争编撰一部更完整的赵氏家谱。

赵家湾村不仅是文武人才培养之地,也是明清古建汇集之地。明初修建的村堡、堡门,以及清代修建的关帝庙、龙王庙、观音殿、奎星楼、戏楼、花园、南园等,虽然被拆解得支离破碎,依然折射出古堡恢弘、典雅、精巧的气势与文化内涵。

其中关帝庙最大,座北朝南,遥对戏楼。庙正殿三间,殿正中彩塑关帝坐像一座,帝装神像,头戴冕流,身着龙袍,威严端庄肃穆。右为关平,手托印。左为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两尊文臣塑像侍立在关平和周仓两旁。东西配殿有彩绘壁画,画着三国故事,有关羽夜读《春秋》等。

院中有一牌楼,两旁有花垒墙,使庙院分成两进院。外院东西厢房是居所。庙门内右侧院角有鼓楼,左侧院角有钟楼,院内有几统碑。庙院内和庙门前各竖一对旗杆。院中旗杆是武举人赵国泰中举的功名旗杆,已毁。庙门前的一对旗杆是武进士赵昕的御赐旗杆,整体十米多高,下部有两米多高的长方形夹杆石底座,旗杆是又粗又直的杉木,杆上有锡制顶斗。1945年,蔚县第一次解放蔚县城时,这对旗杆用来做成攻城云梯。庙门前围有三尺高的砖护墙,墙头上有三角顶石。关帝庙正殿建筑尚存,其他建筑已毁。

戏楼相对着关帝庙,座南朝北。砖石台座,硬山式瓦楼顶,两出水。木粱柱结构,前台面有四根露明柱,柱下垫衬鼓石。20世纪七十年代改建成人字坨结构瓦顶戏楼。2022年在原址上建成全新的戏楼。周边建成文化广场,广场东西约90米,南北约30米,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合4亩多。广场全部硬化了地面,安装了太阳能电灯。广场最西端进村口处新建大照壁、风水石、通风艺术围墙以及广场风景树、篮球场;东部包括宽阔大街,安装有健身器材、公交车亭和宣传栏。该文化广场除东部原建设施外,2022年建设项目主要由建筑业成功人士赵贵忠出资兴建。文化广场成为赵家湾村的一大亮点。

昔日曾有的明清院落成群连片,其中九连环院位于古村中部,规模最大,南北长124米,东西宽27米,占地面积3318平方米,约5亩多,有房85间。由东五主院,西四次院相互连通组成。其建筑规模宏大、雄宏古朴,是赵氏宗族早期兴旺发达的见证。

进士第院位于九连环院东并相邻,南北长44米、东西宽18米,占地面积792平方米,三进院,共有房30间。整个建筑群组布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主体格局为三进布局,规模宏大,结构紧凑,体现出次序井然,幽深宁静,尊卑上下,内外有别的特点。

圆廓院位于进士第院东并相邻,南北长50米,东西宽27米,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西部排列三进主院,中院西北方有一小院为裁缝院。北院正房后有一小后跨院。东部排列着四个东跨院,另外,在院子东北有外跨院。大小院子共十个,共有65间房子。院内最有特点的是全木结构的二门楼,现在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最具特色的是东跨院的砖雕花饰月亮门,现在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月亮门对面原建有一个雕花迎门亭,已损坏。还有多处砖雕木雕结构仍然保留着。

铁拨吊院位于古村西部,现已全部改建成新房。旧的建筑布局与圆廓院相似,因高大的外墙上安装有很多铁拨吊固定夹心墙而被称之为铁拨吊院;祠堂院、相缸房院、最早武学堂院等占地面积硕大,形制独特,各有千秋。这些院落个别损毁,大部基础尚存。还有赵靖远故居,精巧别致,保存完整。

这些深宅大院整体院落布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装饰考究、古朴典雅,院井藏风聚气,宅门接地通天。其砖雕、木雕、石雕及铁艺等装饰都显示了官宦人家广亮大气的建筑风格。

一般民居也多为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尽显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耕读传家等民俗文化特点,体现着赵家湾村传统的儒家文人思想以及做人做事的哲理。

初步统计,原赵家湾古堡占地面积达120亩之多,清代砖瓦房院占全村的一半以上,有规模的达27处之多。现在这些民居院落虽然有的已残缺不堪,但其原貌的规模、行制亦在,往日的辉煌也窥其一斑。

赵家湾村自古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创建的水磨和自流水利系统,使大片旱地、碱地变成水浇地,先辈们的智慧和功德至今仍惠及村民。生产的清水稻大米以优质高产远近闻名,大麦小麦更是高产典型。各种经济作物特别是生产的白麻,曾是京津土产经销商指名选购的优质货源。

解放后,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重大改善,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实现了大面积土地平整和水利配套,几乎所有土地都可以浇灌和机械化作业,建成了大面积的高产稳产田。粮食亩产由建国初期的二、三百斤增加到现在的千斤以上。经济作物产值也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早熟马铃薯、甜糯玉米等深受市场青睐。畜牧业生产实现了转型发展,已经由传统散养发展成集约化商品生产。

工商经济历代都十分重视,好多人在各地经商。从明末至民国时期,村内曾开办过多处酿酒缸坊、油坊、糖坊、毡坊、香坊、大碾和水磨等。解放后,不断发展工商经济,制鞋业、草编业几度兴旺,建筑行业发展成传统创收行业,各类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劳务输出增收效果显著。

赵家湾村是西合营镇一个生态环境优越,文化赋能,人才辈出、产业日新的兴旺之村。

(四)将军之村—祁家皂村

祁家皂村位于西合营镇东北5千米处,是四十里坡上最大的村庄。

祁家皂村元代曾为屯兵营地,明代初期最早是个军马场,期后为一军堡。明代祁姓入驻逐渐成村,是由军堡逐渐发展演变为民堡的聚落村庄。

村子原分西堡、西庄和东堡。西堡开西门,东堡开东门,两堡虽然处在同一平面位置,但因一小沟而相隔。两堡原堡门、堡墙、庙宇、戏楼、民居大部分已毁损。现祁家皂已连为一体,109国道经村穿过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但人们仍然习惯东堡、西堡、西庄的称谓。

西堡为祁姓祖居地,有前街、后街,还有一小巷叫火大门,里面多为砖瓦四合套院。还有一戏台及空地(依然保留)。

相传,祁氏最早的繁衍聚集地——山西太原的周边一带,平舒祁姓是个望族,因发展东扩部分族人迁移到了今山西广灵县西平水村,村名取“西平”意思是来自——山西平舒。之后祁氏家族又迁到了今西合营一带祁家皂。

祁家皂祁氏系明代世袭武职官员家族。据《蔚州志》(光绪版)卷八载:祁继祖曾祖祁岳,明洪武初任大同守御,后调蔚州卫,以军功授指挥佥事,历任宣府参将。大祖父祁勋袭舍人,祖父祁勉袭副千户。伯父祁谋以生员袭叔勉难荫指挥佥事,父亲祁谦袭指挥佥事。弟弟祁光祖袭都指挥佥事,历任副总兵,协守宣府。儿子祁燧,袭指挥佥事,侄儿子祁煌袭都指挥佥事,副总兵衔,辽东锦州游击。孙子祁焯袭指挥佥事,侄孙子祁作霖袭都指挥佥事,任宣府镇标都司。

祁继祖,明代知名的军事将领,在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宣化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守备署的都指挥佥事兼任游击管南路参将事。后来,又被调到山西省老营堡(今宣化、内蒙与山西偏关县)等区域交汇处,担任游击将领。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贵州大土司安邦彦、奢崇明起兵反明,贵州、云南,四川一带连连告急。明朝皇帝派遣大将王三善及其副将祁继祖前往平叛。祁继祖先后大破莲花堡、救青岩、捣楚汉八姑、燔庄砦二百余立下了赫赫战功。接着,便又挥师渡过乌江,直抵大方,和贵州总兵许成名一起收复了赤水卫(今贵州省赤水河),并诱敌至永宁一带,然后实施了全歼。至此,叛军的主力已经基本上被明军所消灭。而祁继祖将军也在杀死反贼无数的同时,又擒获了许多重要的造反头目,如奢崇明、蔡金贵、张向极等人。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记载祁继祖将军和明军将领们的丰功伟绩,明朝廷还为这次参战的所有官兵们立下了“平蛮碑”以叙其“功”,并在兴文县还修建了生祠,被叫做“崇报祠”,等到了清朝又被改为“文庙”。而就在“崇报祠”外的“万仞宫墙”旁的左右两边,还各立六块大碑。前两块高约1.5丈,后四块高约1.35丈,宽约6尺,厚约1丈,每块重约4-5吨。1981年,成为了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祁继祖隐退后,回到祖籍蔚州,在家乡蔚州城西街路北大兴土木,建造了祁家大院和祁氏窑洞。祁氏窑洞是他祭祀祖先、宴请宾客以及休闲养生的另一处寓所。

2014年在代王城南一建筑工地发现两座古墓,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座为明代天启五年骠骑将军辽东副总兵祁公墓(与祁继祖侄儿子祁煌身份相符);另一座为大明万历三十年九月神枢营右副将署都督佥事宣府山西副总兵祁兑楼墓。出土有墓志、绸带銙、陶器、瓷器、铜器、丝织品等文物30余件。两座古墓的发现,对研究祁家皂祁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可见两墓葬系祁继祖之同辈及晚辈,且均为将军级。

祁家皂是祁氏家族立村之地,是祁继祖出生之地、成长之地、发迹之地,也是祁氏家族明代世袭武职官员之地。一个家族出了多位将军,把祁家皂村称作将军之村再贴切不过。

(五)莲池之村—莲花池村

莲花池,乃蔚州最大湖。据《蔚县志》记载:“莲花池,在城东六十里,周围一百五十步,内有莲花,一名,东湖”。因形似青牛,故又名青牛渊,该湖曾有莲花故又名莲花池。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述了莲花池:“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生焉”。蔚州十大胜景之“东湖晓望”即指得是这里。

莲花池位于莲花池村东北角约500米处,池塘由地下水涌泉而成,池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可口,水温冬暖夏凉。现呈马蹄形,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米,池深约8.5-9米,蓄水量约52500立方米,流量0.025立方米/秒。汩汩的泉水不断地为池子补充着琼浆玉液,保持着池塘水位的高度,多余的水顺着池塘西南角上石砌的豁口溢出,灌溉着周围的农田,滋润着这方土地。

碧波荡漾的莲花池似一棵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壶流河岸边的滩涂上,给这片广袤的原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灵气。周围高大的老柳树苍劲挺拔,如威严武士守护着一汪圣洁的碧水。池塘边的条石厚宽、光滑,如石墩如沿垒留有古老的痕迹。池塘中的芦苇像一群含情脉脉、婷婷玉立的少女,随风舒展着纤细的腰枝无处不彰显出青春活力。

莲花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好多年以前,南海观世音菩萨到东海取水,要去西天瑶池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在途径蔚州上空时,观音菩萨无意间俯身向下望,忽见下面是一块块肥沃的田地、一片片丰茂的庄稼、山川秀美,风景宜人。心想,好一个人间美景,甚是天堂啊!不由得很是欣喜,遂将手中满是甘露的净瓶抖了一下,一滴甘露掉在了观音菩萨脚踏的莲花瓣上,谁知花瓣不能负重,连同甘露一起坠落人间,于是乎就化为一池莲花的碧水。

不久,当地人们就发现了这个开满莲花的水池,水清草肥,环境优美,觉得这里是个风水宝地。遂迁于此,并居住下来,后来慢慢来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就发展成现在的莲花池村了。

莲花池村,位于西合营镇北7.5千米处。古村堡建在新村北面的土圪塔上,面积较小,四面环沟,古堡原开南堡门,现在堡门已毁,堡墙已经毁损过半。原村堡门内还有庙宇(已废),庙宇对面是戏楼。戏楼主体结构完好,部分盘窗雕画依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堡内东侧现保存一户较好的民居。新村建在古堡南面,多为青砖红瓦的排子房,街道整洁,一幅风景怡人的美丽乡村画卷在莲花池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莲花池村把保护莲花池作为重点,清理了古莲花池里的淤泥,整修了莲花池的周边环境,试种了莲花,打了深井以满足全村近400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随着莲花池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还组建了村舞蹈队、歌唱队活跃村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莲花池村对全村的发展还有一个规划设想,那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莲花池自然景观,古堡风格特异、架构依存、旧居依存,捎加整修,既是旅游参观之极好的文化生态参观点,又具优越的水利设施,发展现代农业基础的土地条件。打造一处以现代农业为引领,又具文化生态独特的现代农村家园。

莲花池历经岁月,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冬暖夏凉,千年来流淌不息,成为蔚县最大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泉池,且保存完好,应被列入蔚县文保单位。莲花池是一个承载着莲花池人共同记忆的人文地标,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泉池具有较高的商业、人文、历史价值,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链接好优势资源,补充水化学类型及微量元素相关测试,让莲花池“活”起来、走出去,让更多人熟知。

莲花池村不仅有莲花池、古堡、现代农业基础条件,还有潜在的地热资源。如若合理综合开发利用,它的前景可能是西合营镇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三星   蔚县   关帝庙   戏楼   总兵   旗杆   家谱   古堡   宝地   明代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