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2年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局势之下,两个关于中国的重要动向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346篇原创文章

2022年10月份,一篇由有着瑞信明星分析师、“利率之神”头衔的Zoltan Pozsar在当地时间8月24日发布的文章《战争、产业政策与世界秩序》又一次引起了全球金融圈的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老哥,曾担任过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官员,因准确预测市场闻名,被华尔街誉为“市场波动先知”、“恐慌预言家”。

不过,真正让他成为“全球网红”的,还是这篇横空出世的文章。

文章认为: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热战,还有大国在网络空间、太空、深海等“冰冷空间”中的角力。

而当前的中美博弈,则是一场涉及技术、货物和大宗商品的“经济战”。

越来越多的信号和动态的出现,似乎都在印证这位新晋网红经济专家文章中的一些结论,正在变成现实。

在《战争与产业政策》这篇文章中,佐尔坦认为,全球产业链在中美博弈、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之后,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过去30年的和平时期,全球最重要的大国产业链,分为以下三个:

第一是便宜人力:美国吸引全球移民,通过移民来保持本土服务业低廉的人力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在硅谷,就有相当多的中国、印度“码农”,在给美国互联网企业打工。

第二是便宜货物:中国凭借人力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并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特别是美国输出价格低廉的产品;

第三则是便宜能源: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源源不断,为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提供能源支持。

这三个巨大的产业链,涵盖了中、美、俄、欧四个全球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势力。

在和平状态下,欧洲为了便宜的能源,向俄罗斯支付欧元;美国则为了便宜的商品,向中国支付美元。

便宜的能源、人力和商品,共同给世界带来了低通胀和经济繁荣。

然而,在中美博弈、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产业链出现重大破坏。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曾经带领全球走向繁荣的“中美合作体系”“俄欧合作体系”均已被破坏。

这种情况,正如佐尔坦所言,让全球产业链面临所谓的“明斯基时刻”。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谁能在这场挑战中胜出,就看谁有能力构建新的供应链体系、主导下一轮全球经济秩序。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进入2022年10月份以来,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局势之下,两个关联中国产业崛起于突破的代表性事件的复盘和梳理,分析因果,挖掘关键,研判趋势。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宝马生产线从英国迁到中国,德企巴斯夫也落户中国:欧洲企业为何选择中国?


2022年10月,宝马集团正式宣布,将把Mini电动汽车的生产线从英国撤离,搬迁至中国。这是对英国汽车制造业的重磅一击。

MINI汽车品牌由英国汽车公司于1959年推出,是一款风靡全球、个性十足的小型两厢车。

2000年,宝马收购MINI品牌,为了保留MINI最为纯正的英伦血统,新车的总装车间依旧放在了最为著名的牛津工厂。

牛津是MINI品牌的“历史故乡”,生产MINI车型已有约60年历史。

除了传统的燃油车型,牛津工厂累计生产了约20万辆电动汽车,年均产量约为4万辆。

MINI牛津工厂生产线(图片来源:网络)

对汽车行业而言,不怕零部件供应商搬迁,就怕整车厂搬迁。整车厂一走,中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也会跟着一起走。这才是最可怕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富士康搬去越南时,许多中国媒体都担心制造业转移到越南,但也有很多自嗨型自媒体会说:“不用怕,富士康走不了,苹果的产业链还在中国呢!”

可事实上,当富士康搬到越南后,很大一部分苹果产业链也跟着搬去了越南,如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后续都跟着跑去了越南。在富士康、立讯精密和比亚迪电子的中上游供应链中,还会有一批中小厂也被带到了越南。但中越之间是有合作的,属于是中国资本链接越南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资本赚利润,越南工人赚工资,中越双赢。

手机制造业如此,汽车制造业亦是如此。

但宝马Mini从英国搬迁,对英国汽车制造业的打击更重。因为宝马不是英国资本,是德国资本。原来是德国资本联合英国工人,一起生产宝马Mini汽车,销往全世界,德英双赢。但现在不同了,宝马Mini要搬去中国,把原来属于英国工人的那一份,转给中国工人,中德双赢,英国被抛弃了。

不仅是宝马Mini要迁走牛津工厂,在2021年,本田永久关闭了英国南部的斯文登工厂。这一波汽车产业迁出后,英国的汽车产业就真的只剩一个壳子了。


无独有偶,德企巴斯夫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正式投产。

此外,巴斯夫更是表示,计划继续追加投资,新建一座世界级规模的新戊二醇(NPG)装置,年产量达8万吨。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图片来源:网络)

巴斯夫不是普通的企业,而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

别的德国公司还能说是什么隐形冠军,不好意思,巴斯夫不需要隐形,而是货真价值的德国化学工业的龙头企业,全球规模最大,市场占有最高,年产值和生产能力,以及工业技术水平始终处于顶部的显性行业老大,只要从事稍微和化工有关的行业和上下游关联产品的,巴斯夫品牌的影响力,就好比权威一样。


为什么欧洲制造业,会低下高贵的头颅,选择举家大规模,往中国迁移?

理由并不复杂:看不见尽头的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紧张。工业生产,成本为王,虽然中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较高,但国内供应非常稳定,水电等其他基础能源也同样可靠。

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很明显,那就是市场。中国最大的优势,已不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而是完善的产业链与庞大的市场。

用最直击本质的逻辑去看清楚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长期工业资本,没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资本永远是最聪明的,但是同样也是最讲究逻辑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10万辆比亚迪,在德国掀起轩然大波,至于吗?


比亚迪这两天在德国的事,国内主流媒体没有什么重点报道,当然,在国内也没有什么舆论热度和关注。

说句不客气的,如果不在这篇文章里说一下,可能很多行业以外的普通中国人,压根就不知道比亚迪这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品牌,在德国引起了多大的动静。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来到蔚来柏林(NIO Berlin)!”

10月7日晚,柏林藤普杜音乐厅的舞台上,蔚来创始人李斌对着现场几百位欧洲老外说出这句开场白。

这场发布会是介绍蔚来在柏林推出的三款车ET7、EL7和ET5,以及其只租不售的“订阅模式”——为此,蔚来将整个NIO house原汁原味的在后台复制了一遍,为了让更多只知道BBA的德国人更快速的理解蔚来。

煞费苦心的还有比亚迪(002594)。

比亚迪在今年9月28日召开新能源乘用车欧洲线上发布会,面向欧洲市场推出三款车型:汉、唐及元PLUS。10月,德国最大租车公司Sixt计划改建其车队,同时宣布与比亚迪合作,在随后六年里,Sixt将向比亚迪订购10万辆电动汽车。

日前,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中国汽车出口30.1万辆,同比增长73.9%,连续第二个月实现单月出口总量突破20万辆。今年前9月,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

另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德国前9月出口汽车总量约为191万辆。这意味着,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汽车出口大国。

中国新能源车企,集体反攻BBA老家

德国一家汽车租赁公司Sixt,和中国签下了一笔订单,订购10万辆比亚迪元。

1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多,但已经是中国企业在欧洲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破了记录,更何况还是卖到BBA的老家德国。

不得不说,的确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

没想到,在中国国内没啥动静,德国那边却炸了锅了:

当地最大的媒体之一《焦点》周刊,直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以廉价煤电和原材料碾压德国汽车工业”的文章,直言“这次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文中还提到把这次订购上升到了威胁本国工业的层面,说Sixt选择了比亚迪而不是大众新款ID.4,德国汽车制造商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说10万辆不算少,但用“碾压”、“一记耳光”这些词汇来形容,总感觉说不上哪里怪怪的。

接下来得更离谱。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发了一篇名为《这笔中国生意损害德国利益》的社论,称SIXT公司的决定“反德国、反西方、反对我们的价值观”、“中国的占领运动早已开始,Sixt则成为了中国的代理人。”

要知道,德国每年往全世界各地出口成千上万辆汽车,也没见他们说自己反什么,中国只是卖了10万辆,就变成“反德国、反西方、反价值观",还被扣上“占领运动”的帽子。

紧接着,《南德意志报》也写了篇文章,表达了对“中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担忧。认为德国的经济根基在于工业,但同时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中国的市场需求,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不得不让我们一脸疑惑,堂堂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怎么满嘴透露着一股“洋人要来了”的感觉?

这还没完。

不仅媒体,政府官员也参与到了这次争论中来。

执政党自民党的议员米勒.罗森特里特(Frank Müller-Rosentritt)也就此事发表了看法:"在电动车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像对俄罗斯油气那样陷入依赖。"

连德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副主席约翰内斯·沃格尔(Johannes Vogel)也表示:比亚迪进军德国是“来自中国的体制性挑战”,整个欧洲需要团结起来“取代对华依赖”。

这一通从媒体到政界的上纲上线的栽赃和抹黑,应该让很多中国人都会感到直接懵圈:一家租赁公司采购了十万台比亚迪元的商业合作而已,至于反应这么大吗?

光是卖车,德国还不至于这么焦虑。

更让他们坐立难安的,是比亚迪不仅挑战汽车商,还能挑战全产业链供应商。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在所有制造业中,又以汽车业最为发达。

汽车业为德国经济直接贡献约12%的税收,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光是汽车相关的供应商就有上千家。

其中很多小企业,是完全依赖某个零部件而生存,产品组合非常有限。

一旦被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所替代,对企业本身来讲是关门大吉,对于德国来说更是产业结构的灭顶之灾。

当然,新能源供应链的市场刚刚起步,德国的企业仍有足够多的时间调整和适应,并不一定会沦落一溃千里的境地。

不过前车可鉴,留给德国传统巨头应对的时间,并不多了。

中国汽车不仅出口量突破200万辆,逼近世界第一,还能对标高端车,冲进bba的老家,在德系日系车的老家翻江倒海。

这么看来,德国本土的恐慌,也情有可原?

不过,这是时代趋势,是大国力量,能拦得住的吗?恐慌的情绪和态度,能发挥多大作用?

这是一个好问题。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美国的阳谋失灵和中国的守正出奇,谁能笑到最后?


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很多人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欧洲老百姓的生活上。

其实,能源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影响也很大。

欧洲原本是一个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外部高度依赖的经济体。

因为美国主导和拱火的俄乌冲突,直接造成了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持续的供应链问题威胁着欧洲,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说,当前的状况持续下去,欧洲可能将经历“去工业化”的风险。

这样的警告其实已经成为了现实:事实上,俄乌冲突以来,很多欧洲企业已经被迫停产。

据欧洲金属贸易协会称,欧洲的铝产量已经减少30%。

在荷兰,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商新星正在暂停生产。

在德国,最大的纸品制造商之一Hakle宣布陷入破产状态。

停产不是办法,欧洲企业要想活下去,只好将业务向外转移。

恰恰是美国“收割欧洲”的阳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借俄乌冲突、欧盟遭殃之际,吸引外迁的欧洲企业,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美国自身制造业就“空心化”,亦面临供应链不畅、缺少劳动力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美国自身经济处于严重的通胀风险之中,对于追求确定性的工业资本而言,就好比一张饥饿的血盆大口一样。

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也是吸引欧洲企业投资的地方。

实际上,欧洲企业转移业务,部分将面临选择美国还是选择中国的问题。

中国最大的优势,已不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而是完善的产业链与庞大的市场。

当然,中国没有恶性通胀,14亿消费市场,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五常地位摆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就成了欧洲产业资本,需要在理性和确定性指引下进行选择的对象。

资本主义国家最现实,特别是当政治凌驾于资本逐利本性之上的时候,更是清醒无比。

表面上,看的是中美软硬资本逐利,生产环境确定性和市场容量,实际上,看不见的,就是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甚至是国家底气的比拼。

欧洲产业资本看向中国,这恰恰是想收割欧洲,全面吞噬欧洲工业和产业资本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

2022年5月中旬,美国财长耶伦在布鲁塞尔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策动欧盟与美国合作,与中国进一步“脱钩”。

10月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出席一场会议时明确表示反对“脱钩”,强调“脱钩将是完全错误的道路”。

2022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形势很清晰,但是博弈还在继续,鹿死谁手,尚在两说。

中国闷声发财不容易,明面上的脱钩和围堵已经越来越多,暗地里的耐力比拼和暗流涌动,也必然来势汹汹。

图片来源:网络

写在最后:

产业链重塑,是国运之战,此战,中国必须要赢!


进入2022年10月份,美国已经在产业收割上,对中国的步步紧逼,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了。

近日,美国再次挥舞科技制裁大棒——美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发布两项出口管制新规,对中国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项目实施新的出口管制。通过增设新的出口许可证要求,增列31家中国实体进入“未经核实清单”,以及增加禁止他国向中国提供使用美国设备生产的某些芯片的规定。对此,美西方媒体一致认为,拜登政府做出了“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出口技术政策的最大转变”。

美国对华科技打压与脱钩由来已久。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在出口管制、投资管控及限制人才交流三个领域多管齐下,全力发起了针对中国的“科技战”,然而一系列举措未能成功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拜登执政以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手段更是不断升级。从禁止美国厂商出口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设备给中国企业,到禁止向中国出口用于人工智能的高端运算芯片,再到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规定获得美国国家补贴的芯片企业不能在中国投资28纳米以下制程的生产线,一个个禁令共同组成了美国维护其科技霸权的“组合拳”。

他们力度之大,手段之狠,再次证实了毛泽东的那句名言: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美国的目标,就是彻底击垮国内的尖端科技,掐灭任何冒出的火苗,否则绝不罢休。

说白了,一个落后的,只有低端血汗工厂和心甘情愿负债做倾销市场的中国,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这也是美国所做的一切都在明显指向的方向。

来自美国的针对,让不少中国的行业,包括很多中国人受到了影响,现实被冲击,感到前途渺茫,暗淡无望。

但是时代不会骗人,趋势不会骗人,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信号都在表明,中国在产业层面的发展,正在成为明显的一个崛起势头。

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坚持搞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这就是中国,在美国的推波助澜下,全球产业链的重构难以避免——这将是一场影响世界的经济之战。

正如佐尔坦在文章中表示的,当前全球最严重的危机,是大宗商品、工厂和船队在全球冲突中面临断裂的危险。

这场危机的源头,归根结底是美国。

玩火者,必终毙于自焚,无数的历史和案例已经证明过这个真理。

产业崛起,是中国未来全球崛起的重要基石,这是国运之战,中国必须赢下。

而赢下这样的时代之战,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理解,支持,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每一个中国人,都上下一心,支持国家,奋发努力,做好自己。

那么,中国未来,必大有可期,中国崛起,才值得期待。

国家国家,没有国,哪里来的家?国强在前,才有民富在后!

谨以此文,和全体中国同胞,共勉!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产业链   中国   越南   宝马   全球   欧洲   德国   英国   美国   动向   局势   制造业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