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时光


退休后,转眼几年时光又悄然流逝,在脚步匆忙间隙也不时收获精力和体力之不逮。早上起来揽镜自照,白发像纪律严明的敌方潜伏者,一夜之间悄悄攀爬占领了头顶。秋夜醒来,茫然四顾,在室外蛐蛐的交响乐中,咀嚼、品味、反思过往人生,当下的况味已大异于少壮时光,百般感触如溃坝之洪水,汹涌而至。


先说说吃的吧。


初夏刚刚上市的西瓜曾是我的最爱。从超市买回一个,放在餐桌上,碧绿新鲜。一刀破开,浅红瓜汁流淌桌面,无籽的瓜瓤鲜艳欲滴,咬上一口,满口香甜。一瓣未完,口味渐感寡淡,勉强吃完,已是兴趣索然。再看三岁的小孙女已干掉了三瓣,流着瓜渍的小嘴发出哼哼的声音,活脱脱一只护食的小泰迪。


退下来之后,少不了的是各种各样的聚会。传统方法烹饪的鸡鱼肉蛋早已腻味,烤鱼、烤羊肉、烤牛肉、烤虾,对于一个长期被农耕文明浸润的我,还是没法消受这些带有剽悍异族色彩的美味。那就尝尝东邻岛国日本的生鱼片吧!


青花瓷盘中精致地排放着整整齐齐的从国外空运的金枪鱼片,一片片似粉色玉石,冰种的,玲珑而透明,色欲一下被勾引出来了。苗条且气质不凡的服务小姐又端来一碟褐色的粉末,人手一件,说生鱼片要沾这些芥末。第一次品尝,带着几分好奇地放入口中,一股辣气直冲上颚,直抵鼻腔又殃及脑门,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金枪鱼是什么味道一点没有留下。


跨进老年,各种功能都在渐渐衰退,唯一味觉不见退化,对于美食的欲求甚至有所增长,因此就有越老越馋一说。但是真的让他们去胡吃海喝一场,又太难为他们了。其实,他们馋的是一种对过去的记忆、一丝往日生活的感觉、一些早年的生活碎片。


对于我们这一茬人来说,提到早年的吃,留在记忆中几乎都会有同一种感觉:一片饥饿。我出生时候正是天灾人祸的年代,关于吃最深刻的印象是这样的:刚暖还寒春日的傍晚,我放学回家,希望早一点吃上晚饭。母亲刚刚收工回家,烧了热水,让我和姐姐们洗脚,说今天没有灯油,早点上床睡觉吧!其实是晚上家里没有粮食下锅了,妈妈哄我们。父母在田间劳作一天,自然更饿。


七八岁的我哪里能够忍住?于是便哭闹不止。大概到了晚上九点左右,生产队的会计经过我家门口听到了,敲门才知道原因,就叫父亲去生产队库房领了几斤耙豆,一种像绿豆但比绿豆长的豆类(库房也没有别的粮食),回家就煮了吃。我以为那一晚迟到的耙豆粥是世界最美味的晚餐,到现在耙豆那种面面软软的以及其独特的香味还留在记忆中。


那时候,正常三餐的饭食也是非常粗糙简陋的,譬如:高粱面粥、红薯干玉米稀饭,这些算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困难时候有时候要吃野菜,甚至苕子头——一种作为绿肥的植物,有时候还得吃糠。


见过一位长辈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稻糠做成的窝窝头,一边慈爱地看着孩子们吃着玉米午餐。也有外出讨饭的,曾亲眼目睹过一个北方彪型大汉因为饥饿面如白蜡,倒毙在村子后面泥泞的沟里,背上是用破棉絮包裹着的幼儿。在残雪没有消融的初春里,幼儿因为哭累而睡着了。


我至今对生花生米情有独钟是和这样的往事有关。春天来临时候,生产队要播种花生,花生要剥出仁。白天做完体力活,晚上老老少少都来生产队小学教室剥花生。我也随着母亲一起去玩,在人声嘈杂中偶尔也帮助母亲剥。队长怕有人私藏花生,要求剥完后,把花生仁和壳子一起过称。交了花生仁,壳子可以带回家烧锅做饭。


每每回到家,母亲会用簸箕除去花生壳,最后留下十几粒红扑扑花生米,那是剥的过程中无意滑落的。那些都属于我的,姐姐们是没有享受这个权利的。那红润润的花生米对于我远胜山珍海味,特别珍惜,不忍一次吃完。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母亲可以天天去小学教室剥花生。


再说阅读与求知。


我们这一茬人大概是共和国最不幸的一代,“文革”爆发时,我刚刚读小学二年级,76年高中毕业“文革”结束。“文革”革掉了所谓“四旧”,也毁了本来就积贫积弱的乡村文化教育,甚至连教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领袖语录和著作(老三篇)。“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小学一天只上三节课。


“文革”开始,20岁的余秋雨先生很幸运,他可以躲到慈溪蒋介石为其儿子修建的私人半山图书馆,心无旁骛地潜心阅读古代文化典章,为其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10岁的我,求知若渴的少年时光里,放学回家只能去翻“领袖四卷”。


那时候什么书卷都成了“毒草”,每家堂屋的老爷柜上都供放着那四本书,那是政府免费发下来的。年幼的我对伟人的高深理论确实吃不透,经常看的是有些具体写实部分,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及井冈山反“围剿”的一些记述,后来不知从那里找来一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我来说更是天书,只记得注解中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后来,我在教室给学生解释什么叫做“饥不择食”,常常举这些事实做诠释。


当然也有一些多少给我们一些文化和艺术滋养的样板戏及小说,如:《艳阳天》、《钻天峰》等。如果不论在立意方面的“三突出”的僵化模式,不和某人相关联,李玉和戴铁链锁铁镣时的悲壮高歌、杨子荣打虎上山的矫健身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意识里种下了英雄情结,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人格成长。


这些过分强调政治的知识无法满足我们追索知识的欲望,导致我们一代人文化知识严重营养不良。于我却也未必全是坏事,因为环境的贫瘠与荒凉,探求知识的野心和欲望却可以自由而野蛮地生长。


下午只上一堂课,早早放学了,我会跑到邻居家去。邻居家有一扎书籍之类的东西被捆绑吊在高高的山墙上,趁邻居家大人没有收工,我便撺掇邻居女孩一起,用凳子爬上去取下。里面有文革前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课本,接着我便席地而坐看起来。“如饥似渴”这个词语我理解特别深刻,大概就是从这样的情景中体会的。


教材中有“南昌起义”“秦始皇焚书坑儒”“西门豹治邺”等等故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篇课文《少年笔耕》,讲的是一名外国少年家境很穷,在工厂工作的爸爸为了支撑家庭开支,晚上要加班替老板抄写文书到很晚,少年看到爸爸很辛苦,就在爸爸结束后,悄悄起身接替爸爸的抄写工作。朴实优美的文笔,纯真美丽的人情,深深地打动我。我也幻想着有这么一个类似的工作,替家人分忧,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夏天白天时间长,下午一堂课后才三点多钟,我们会看看当天什么风向,如果是东南风,洪泽湖水位下降,我们会兴高采烈地带上渔具去湖边捕鱼。有时运气好可以收获三两斤野鱼,晚上回家可以美餐一顿。


更多的是,我们几个年龄相近的男孩子会带着竹篮和铲锹去湖边挖猪菜。至于最终挖多少猪菜,我们并不上心,每次结束时,都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围坐在一个高年级年长同学身边,听他侃《水浒传》故事。从武松酒醉打虎到鲁智深怒打郑关西,从三打祝家庄到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大聚义,说书的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我们听书的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最后每个人都被说书的那个高年级同学封了个梁山好汉的外号,发誓要像梁山好汉那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后来那个很有组织和号召能力的同学参军,混了个团职退役,也算部分完成了夙愿。今天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定的古典名著篇目,我们在小学时代就完成了。


仅仅听别人说书我自然是不满足的,于是我从亲戚朋友找到很多残缺不全的旧书,有小说、散文,也有故事演义、纪实,抓住什么就开始读。陆陆续续读过的有:《欧阳海之歌》《三家巷》《鲁迅全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高老头》《汉堡的风暴》《武松演义》《志愿军一日》等等,大部分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当我们渐渐喜好让思维之舟在过往的海洋里漫游,当我们慢慢地凭靠回忆早年的激情与躁动替代当下的孤独与寂漠,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无情的现实:我们已走进生命的暮年,我们即将与死神拥吻。


面临如此重大的人生考题,有人会感到仓促而无助,有人可能会因为绝望而疯狂,有人会假装超脱以逃避。这些消极和负性的对待衰老的态度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有着伟大的理性头脑的人类,是否可以像对待别的宇宙自然奥秘那样,对老年人生做一些理性思考和探索?


有这样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网络视频:一只衰老的狮子,身上的毛大部分已脱落,露出灰色的皮肤,但仍然用前爪紧紧抱着同样衰老的牛头,因为体力不支,老狮子是仰着着身子,暴露出自己最薄弱的肚皮。另一方老牛也是精疲力尽地站着不动。


两个年老的草原强者相持着,似定格一般。不知过了多久,渐渐恢复一些体力的老牛猛地一摔头,把老狮子抛出去好远。老狮子似乎体力已耗尽,直接平躺地上,不知是装死还是积蓄体力,一动不动。老牛见狮子现在如此怂样,就挥舞其牛角把老狮子按在地上摩擦。


老狮子沦落到如此境地,岂能善罢甘休?又摇摇晃晃地从地上站起,竭尽全力,奋力一搏,飞上老牛的脖子,但终究体力不逮,还是被老牛摔落地面。这时候,老牛的兄弟们都来了,瞪着愤怒的大眼,摇晃着黑乌乌的牛角,看到倒地的狮子,却都齐刷刷地站住了。


它们似乎不忍再给这奄奄一息的老狮子最后的一击。老牛撤退了,留下老狮子独自苟延残喘。其实,不需要老牛来结束它的生命,老狮子因为衰老被逐出狮群,就决定了它的死亡结局。


、同样都属于哺乳动物,作为草原之王的狮子,不能捕猎,就必须死亡,这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大自然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保持物种繁衍的一个铁律。因此,动物没有晚年!

而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就仁慈得多了:在我们不能劳作之后,可以领一份养老金,或周游世界,或健身娱乐,而颐养天年;当我们因为病患,行动不便时候,有家中亲人和医院、护理院等社会机构照顾我们度过孱弱的晚年。老年人生,是造物主给我们人类发的特别通行证,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特别馈赠和恩赐!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度过我们晚年生活?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经常看到记录老年人生活的图片,如果做一些去粗存精的选择,只用两幅照片就可以概括当下中国老年人的生态。一幅:一群银发的男性老人足蹬运动鞋,胸前吊着照相机,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地在旅游景点和朋友挥手。另一幅:一群黑发(基本上是染的)女性老人,清一色地戴着大墨镜,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披着彩色丝带,摆着与年龄不相容的造型,前面是架着长杆的自拍手机。


这些老年人精神状态远远超越当下为工作和家庭所累的中年人,甚至超越故作深沉的青年人,而接近轻狂之少年。走进这些老人,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是刚刚退休,身体还算硬朗,退休金除了日常开支,可以到国内的风景名胜走一走,看一看。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的甚至可以申请一张旅游护照,去浏览一下巴黎的凯旋门、逛逛威尼斯水城、登顶日本的富士山,了却少年就怀揣着的梦想。


当下这茬老年人,确实有放飞一下肉体和心灵的理由和权利。早年生活太苦、工作太累,在此姑且不论。单单就精神层面来说,“文革”的精神桎梏对这茬人的禁锢之重,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思潮对这茬人精神之冲击之烈,近年经济发展、惩治腐败之后人心归顺之快,像过山车一样,让他们晕头转向,不知所以。


退休之后,远离主流社会之后,再做一个反思,渐渐明白:我们这茬人过去所吃的苦,所遭的罪,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忍饥、流汗、流泪、甚至流血为中华复兴奠定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物质基础,我们在彷徨、迷茫、思索、追求中,为子孙后代延续、发展、光大了令西方惊叹与钦佩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卸下工作重担的我们怎么就不能享受一下?


尽情地享受退休的快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补偿。我相信再过十年八年,下一茬人会以多元化方式、以更坦然心态来享受人生的晚年,更进一步会以一种积极老年化态度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


几年前的一个电视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老旧的城市小区,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瓦房,道路只够两人并行。自然没有公共卫生设施,每家都得有马桶,每天早晨得有人把这些粪便集中倒掉。每天早晨天刚一亮,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会准时出现在小巷中。


她动作迟缓,步履维艰地拉着一个木制的粪便车,到每家每户门口收集粪便。播音员介绍道:这位老太太今年已八十七岁,老伴去世多年,家中只有一个不能工作的智障的五十多岁的儿子,每个月政府低保金不够家庭支出,她给这个小区提供卫生服务收取一些费用,以补贴家用。


这个老人和残疾儿子应不应该由政府安排住进养老院,在此不作讨论,我想说的是:那位八十七岁老太太,拉着木桶车在小区艰难行走时,面部满是皱纹,眼睛大部分时间是眯着的,偶尔睁开,坚毅的神情远远超过同龄人。一个本来应该躺在床上由别人伺候的老人,却承担了一份重负,而且散发出超过同龄人的生命活力来,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心理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衰老既是身体细胞自然退化的过程,也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当子女一个个长大独立之后,社会主流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我们和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大谈保健、旅游、长寿感悟时,就是在向我们潜意识灌注:我们已衰老,很快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那位老奶奶的晚年人生,可以给以我们另一种的启发和思考。


二零一九年初秋,杭州西溪湿地,我与一个青年在公园的小道上漫步并行,享受湿地的清爽宜人的空气。三天前,他从数百公里的外省赶来,我从几百公里邻省赶来,一起参与一个全国性抗抑郁症公益组织活动。不同的是他作为受助者,而我作为公益助人者约定在此相会。


青年患抑郁已多年,三十多了,还没有成家,最近事业又遇到瓶颈,病情再次发作。三天中的陪伴、倾听、共情,让他情绪有了很大改善,我还给他事业发展提供了拓展建议。


半年后,晚上完成了一个外地个案的网络心理咨询之后,无意中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是另一个他:戴着白色太阳帽、举着红色导游旗,意气风发地领着一群青年人,在攀登一座山峰。后来他给我发来信息:现在我基本康复,事业也有了初步起色,到明年经济有了好转,会向那个帮助过我的公益组织捐一点款,以帮助那些和我有相同境遇的朋友。在此感谢您及帮助过的朋友!


那一晚,我睡得很迟,把网络个案咨询记录整理完毕,已接近十一点。但我没有疲劳的感觉,因为感到自己还在被别人和社会需要着,感到自己和青年,和这个世界仍然是一体的,而衰老离我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梁山   生产队   老牛   文革   晚年   衰老   花生   体力   狮子   时光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