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停车 相如止马-千年江畔古村走笔

一湾 曲水 绕虹桥,万丈赣水凌碧霄;
料是相如留字处,攀追哪惜马蹄遥。

这首诗描写的是千年江畔古村赣江、 曲水 和古桥等自然情景。

传说这里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停车观“ 曲水 流觞”之地,也是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止马歇息之处。

江畔古村,古称浮潭,位于 泰和 县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村庄东临赣江,赣水 曲水 ,水水相连,浮潭花 石潭 ,潭潭相印,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

江畔古村也为远近闻名的庐陵文化名村、赣商文化古村和五义慈善之村,她的故事值得走读…

一、得名赣江之畔

江畔古村,位于 泰和 县沿溪镇,名曰“江畔”,顾名思义,名字源于赣江河畔。
古代,赣江既是 江西 经济与人文的重要资源,又是南北交联的重要纽带,而江畔古村,就成为了赣江边的一颗明珠。

古村中保存有连片的60多栋明清建筑风格祠堂、书院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驿道、古渡、古堤,还拥有象征庐陵科举文化的魁星塔和状元桥,具有深厚庐陵区域特征的赣商文化,被称为“庐陵文化古村”。

二、浮潭之美丽传说

千里赣江过 泰和 县下行30多里,在山岗下拐了一个大弯,江岸绿树葱茏,江面一湾碧水,形成了碧波荡漾的深潭,古称浮潭。
泰和 县志记载:“ 泰和 县城 东北 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宽十二丈、长十里的浮潭,波光荡漾。”


北宋时期, 赣州 一孙姓人氏,任 河北 燕山转运使。他督运木材和粮草,过赣江浮潭,忽然,狂风大作,骤雨而至,把船队打散,货物冲走。
无奈之下,孙转运使靠岸休整,在潭边住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起,眼前的一幕让他难以置信,只见薄雾笼罩的江面上,散失的货物从深潭浮起,挤挤挨挨地靠在江边,他赶紧叫醒随行人员,打捞好货物,重整出发。


欣喜之余,他觉得冥冥之中得到神佑,觉得此处对他来说是福地,于是打算在此定居。他便携妻带子,从 赣州 宁都 举家迁来浮潭,把村庄定名为“浮潭村”,后改名叫 “江畔村”。

自此后,孙氏就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事业昌盛,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水运发达,江畔村已发展成为一个大村庄,还建有巡检司、粮仓,兴起圩镇,商贾云集,成为 泰和 通往 吉安 的一个水陆交通重镇。

三、花石潭与商旅文化

江畔古村东临赣江,浩瀚的江水从南边天际而来,奔流向北,碰撞在河岸的崖壁上,激起层层旋涡,形成深水的花 石潭 。
泰和 县志记载:“花 石潭 在县 东北 三十里,潭侧有大小石,日出则五色灿烂如花,故名。”


花 石潭 是古代赣江上的一个著名驿站,设有巡检司和便民仓。

《明英宗实录》记载:“花 石潭 舟船停泊,多被盗贼劫掠,不可无巡检防捕,故命设之。” 明代御史 泰和 人曾于拱记:“花 石潭 巡检司,明永乐初建,便民仓在花 石潭 巡司内,东西廊为仓。”
花 石潭 是赣江上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儒士俊彦,在江面上穿行,有的下船驻足,探奇访古,流连忘返…在花 石潭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诗文。


明代兵部尚书 泰和 人尹直多次来到花 石潭 巡检司视察,江畔旖旎风光让他留下了美好印象,他情不自禁地赋诗《花 石潭 》:“去县东逾舍,巡司扼两河。盐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风动金鳞跃,星驰采鷁过。几回经宿处,击节和渔歌。”


清初政治家文学家 安徽 宣城 人施闰章,任 江西 布政司参议,他逆流而上,舟行花 石潭 ,忽遇狂风大作,赶紧停泊避风。此时此景,让他感慨宦海浮沉,飘忽不定。写就:《花 石潭 阻风》“作吏如浮云,风吹不得住。浮云去无心,作吏行多惧…”


广东 兴宁 人张天赋游历 江西 ,舟行赣江,停泊在花 石潭 ,夜宿巡检司,感伤花石纲导致北宋国亡,怀古而作:《宿花石巡检司》“宋室谁兴花石纲,奸臣不管国将亡。泊舟闻说名花石,仓卒令人倍感伤。


元末明初官员文学家 泰和 人刘崧,在花 石潭 边送别王巡检,感谢其任职五年,水陆畅通,治所平安。“五年乘障山无盗,千里通津水有航。野驿晓晴芳树合, 石潭 春雨落花香。”

四、赣江与赣商文化

赣江自古就是 中国 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唐朝张九龄开凿出梅岭(大庾岭)古道,打通中国 南北交通大动脉,为江右商帮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 江西 也迎来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景。


赣江水道是一条财路。在那水运兴盛的时代,赣江把江畔古村人的梦想捎向远方,让江畔人的脚步不断地向前延伸、延伸。

江畔人凭着“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天下当老板”的雄心壮志,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凭着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逐步从小生意做成大商业。


明清时代,江畔古村迎来了历史发展上的一次高峰。

一群又一群江畔子弟从田间走出来,来到赣江边上的码头上,登上停靠在码头边的商船,以赣水为圆点,不断地向外省扩散,足迹遍布 湖南 、 湖北 、 江苏 、 广州 、 云南 、 贵州 、 上海 等地。


江畔人由赣江进入商海,注定以商贾富甲一方。在江右商帮之中, 从江畔古村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商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赣商中的一支劲旅,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外经商致富发达后,江畔人积极回馈家乡,将大批的钱财运回家乡,先后建立义公会(公益应急基金)、义祭会(公益祭祠基金)、义学会(公共书院和教育基金)、义田会(公共田地基金)和义仓会(公益粮食基金),使江畔村成为“五义之村”。


清朝 泰和 县令沈衍庆为此特向 吉安 市报告《请将职员孙明捐置义田条款立案详牍》,还特此写下《孙氏义田记》:“昔范文正公义田,千古称述弗衰,今复于 泰和 孙氏见之…兹综会肆存子母得三万缗, 启东 命纳其半,置田七百五十余亩,析亩半为一号,编诸册,计号五百有奇。族之聚者半千口,其贫不能自赡者,人给一号,许种不许售。”


他们重义轻利,兼济社会,积极投身教育科举、公益民生和慈善事业,捐献军饷报效国家,大力修建会馆士馆、学院书院,桥梁道路,先后捐修了 京都 会馆、 南昌 试馆、 吉安 白鹭洲书院和 澄江 书院等教育设施,校刊了《金元明八大家文选》,捐助会试乡试学子…生动地诠释了赣商仁义精神。他们的善举遍布 北京 、 南昌 、 吉安 、 泰和 ,享誉省内外。


在清朝道光、 咸丰 年间,更是出现了孙明、孙淓等一批又一批的名商巨贾。 泰和 首富、亿万富翁孙明,他为一代赣商,一生经世济民、行侠仗义,用自己一生的勤奋经营和慈善事业,书写了《孙氏义田记》《开设谷当告示》《孙明捐置义田详牍》《乡试宾兴会记》《 南宫 宾兴会记》和《 澄江 书院记》等史志,特别是一门三代三修建 吉安 府试院,在府史、县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五、赣派建筑与庐陵文化

江畔古村保存有连片庐陵赣派风格水墨画式的老民居,有的坐落在河岸边,触目皆是,鲜明又清朗。有的建在山脚下,隐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若隐若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些民居一律青砖条石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可多至五叠或六叠式,其中五叠式俗称“五岳朝天”。


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朝的,有独栋豪宅,也有由多栋组成的院落式连体大宅,其中最为阔气、最为气派的几栋位于村中心。


村中心有两口古塘,一大一小,一 方正 一长条形。大的正方池塘前为村中最为著名的豪宅--江畔别墅,名称源于外墙上的两个大字“别墅”。

长方形池塘正面为排屋,前后两排,每排3栋,共6栋组成一个深宅大院。

按 中国 风水,水主财运,村中心两池塘前豪宅大院,都为当年富甲一方豪商所建。


六、魁星塔与科举文化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是江畔人的追求,魁星塔为江畔古村祈望文运兴盛的象征和标志。
魁星塔位于村后 东北 角赣江边上,为明代江畔古村修建,古石塔由砖石砌置,六面五级,葫芦顶,高15米。塔身嵌有青石阳刻“惜字”二大字,意为珍惜文字。


古石塔高耸雄峙,造型优美,最上层正南面镶嵌 “魁星阁”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层3个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点斗”“天官赐福”等传说故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古塔旁,有颗被称为“笔架樟”的数百年大 樟树 ,分4-5枝 大树 杈,枝繁叶茂。从远处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笔,斜架在“笔架”上。


江畔村后还有八口古塘,其中一口称为“月光塘”,其它七口呈七星排列,组成“七星伴月”。池塘环环相连,口口相通,聚集山涧来水,汇成涓涓一溪,从古塔旁潺潺流过,向东注入赣江。古塔旁溪水常年不断,象征着江畔村文脉经久不息,历久弥盛。
在村民中流传有这种说法:“状元桥上走一走,考试不用愁”“状元 塔下 拜一拜,好运自然来。

七、南无桥和曲水的人文意境

江畔古村众多不凡的名号渗透着不可小觑的人文意境, 比如 “ 曲水 ”,其与兰亭序中“ 曲水 流殇”之意喻相通,而南无桥、花 石潭 则与佛教“南无阿弥佗佛”“天花乱坠”等有勾连之意,当然更多的是与读书相关联。


江畔古村前有一条美丽的小河,河水清澈,名为“ 曲水 ”或“ 曲水 溪”,从西南而来,折而由西向东从村前缓缓流过,再往 东北 向绕村而过,注入赣江,实现江河交汇。
村庄东南方进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江畔村民也称之为“状元桥”。古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桥墩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


传说,古时候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文曲星早早来到凡间,考察天下读书人用功情况,他一路顺着赣江巡视过来,看到一群青年学子正在花 石潭 上的书院,对着赣江早读,他大为感动,决定给这个村庄增加文运,他提笔在村庄前面虚点几笔,写了个草字“文”,于是,村庄前面出现了一条四转五折的小河,当年,村庄科举考试大中。


村民为了感谢文曲星,把这条小河称作“ 曲水 ”,村民又在 曲水 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桥,为了纪念文曲星,称之为状元桥。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江畔古村因赣江而得名,因赣江而兴盛,江畔古村的兴衰正是赣江交通作用的一个缩影,是农耕商贸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 江西 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 中国 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十九世纪, 江西 的经济、文化地位开始衰微。
赣江的帆船时代,在江畔古村蕴藏着一个个悠长的故事,每一段都让人驻足回望,难以释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 ,“赣鄱千年黄金水道”将以绿色生态,焕发出新的壮美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江畔   赣江   泰和   吉安   魁星   曲水   江西   村庄   书院   千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