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贵州日报特刊|旅游大提质 黔山贵水放光彩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在黄果树景区,刷脸入园,享受智慧旅游便利;在西江千户苗寨,喝一席“高山流水”,感受醉人与多情;在万峰林上纳灰村,租一辆自行车,徜徉于田园山水之间……


  贵州风景名胜多姿多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公园省”优势,贵州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近年来,贵州加强旅游推介,夏季避暑旅游成品牌。图为荔波小七孔景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做大流量经济 提升人均消费


  今年6月,越来越精准科学的疫情防控与利好政策持续出台,有利于旅游行业复苏,也唤回了贵州夏日的热闹。


  贵州天悦旅游集团导游杜寅告诉记者,尽管跨省团队依旧是走经典的“黄果树—龙宫—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等旅游大环线,但以小包团居多,人均消费较往年更高。杜寅表示,随着贵州旅游的产品、业态越发丰富,就算是走传统路线,年轻人也可以从“地心”玩到“天上”,体验高桥蹦极、滑翔伞、洞穴攀岩等山地特色项目,小朋友可参加各类研学活动,老年人可体验康养休闲的山地慢生活。“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体验带来的是钱花得更加舒心,也更加细致。”


  在携程集团副总裁王韦看来,贵州作为国内以自然、山地为主的中长途旅游主要目的地,游客对健康、自然的追求,使得贵州旅游抢占先机,高品质、小众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成为入黔游客的新需求。9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联合携程集团发布的《2022暑期旅游总结及趋势展望报告》中,贵州避暑旅游高居“10大热门长线避暑旅游线路”榜首。


  十年来,通过充分把握旅游业“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的特点,贵州深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常态化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推出旅游包机及专列奖励、景区门票半价等优惠政策,对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牵引作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外,全省接待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保持30%以上增速,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跃居全国前列。2021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5.2%;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13.7%。


  旅游+多产业 释放综合效应


  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全部使用半景画技术,用20多台投影仪再现战争场面……参观完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娄山关大捷”后,重庆游客李梦霞直言身临其境。而在李梦霞身后的玻璃窗外,是“全国第二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聚集消费区”——遵义1935文化街区,这里正人声鼎沸。


  作为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贵州现存重要长征遗址遗迹750余处。2019年,贵州被委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重任。其中,针对遵义片区的核心项目工程,通过对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遵义会议纪念馆展陈进行提升、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等,营造红色文化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群众红色旅游体验感。


  把文化的灵魂、生态的底色融入旅游发展中。近年来,贵州不断深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出旅游中高端产品,全省4A级以上景区增至142个,其中5A级景区由2012年的2个增至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3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童书妈妈9天8晚的“写作贵州营”,14000元以上(不包括全国往返大交通)的双人费用,其核心吸引力是位居“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首位的平塘大射电景区。通过引进社会资本,铜仁市万山区将废弃汞矿遗址打造成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开启了产业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曾经业态单一的温泉产业,通过做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使贵阳、六盘水、铜仁等地一批高品质温泉景区走俏市场,“温泉商圈”崭露头角。


  随着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四大攻坚行动”,强化产业规划、产业项目、产业主体、产业链条、产业融合、产业支撑“六产联动”,十年来,贵州旅游正日益成为赋能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


  外树多彩品牌 内优旅游体验


  “贵州全域皆山,旅游发展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母体。从‘大山地’逻辑看,贵州旅游走过的历程就是一部山地旅游发展史。”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傅迎春说。


  山地、丘陵占比92.5%的贵州,境内遍布峰林、天坑、峡谷、溶洞,是发展山地旅游的理想之地。十年来,贵州通过创建丰厚的发展平台,连续多年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暨户外运动大会,发起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及国际化运行体系等,使得山地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屹立于世的重要标识,逐渐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中提到,积极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加快推动“中国温泉省”“山地索道省”建设,提升特色山地旅游产品和品牌,持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影响力。


  外树品牌,更需内优服务。2013年,到过全国200多个城市的江苏银河投资集团董事长陈进来到贵州考察,仅用一周就决定在绥阳投资“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如今,“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已经建成13个文旅项目,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探险探秘、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贵州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标准,着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基础全力跟进。在一场场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对接会上,贵州针对目标市场精心策划包装重点文旅项目,诚邀全国企业家深度参与“双一流”目的地建设,在重大文旅项目投资、提升项目运营管理、丰富文旅产业业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以坚持决不护短、决不手软的态度,严厉打击旅游市场乱象和旅游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完善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使得游客真切感受到贵州景观在提升、服务在提升、文明在提升。


  党代表同期声


  韦子涵:擦亮生态招牌 赋能乡村旅游


  “好山好水就是老百姓天然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这话一点都没错。”谈到三都自治县九阡镇近年来的旅游发展时,党的二十大代表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韦子涵说。“秀丽的自然风光、优质的农特产品,让九阡旅游迅速出圈。”


  在九阡镇的旅游示意图中,有一处叫小水叶寨的地方。这里被青山围绕,红色的环湖步道把碧绿的湖水和寨子隔开。2019年,小水叶寨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后,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站在湖边,随便拍几个镜头都美得很!”韦子涵说,纷至沓来的游客促进了小水叶寨庭院经济和农家乐的发展,不少村民的收入因此增加。“背后是青山,前面是绿水,大部分游客都愿意找个农家小院,吃上一顿简单可口的农家饭,再去附近的‘小菜园’‘小果园’里,享受假日的惬意。”


  发展乡村旅游是九阡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这方面,韦子涵认为,当地良好的生态和日益美化的环境就是九阡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之一。


  韦子涵说,依托自然生态和地域特色,九阡镇还制定出“印记石板”“神奇月亮山”“邂逅水昔河”等涵盖露营、农旅融合体验、水族文化风情的多条旅游路线。“游客的反馈都还不错,九阡农家乐的数量也在渐渐增加。”


  九阡旅游火了,九阡的优特农产品也跟着“跃动”起来,其中就有九阡李。


  得益于优良的自然环境,九阡李皮薄质脆、汁浓味甜。“许多游客吃过一次就成为线上回头客。”韦子涵说,今年5月举办的九阡李采摘节,许多人慕名而来,仅仅2小时的开摘仪式,订单就达到2万余斤,“果农别提有多开心。”


  如今,因旅游发展而受益的九阡村民越来越多。韦子涵表示,将更加坚定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守护九阡的好山好水,厚植生态优势,“让生态招牌更好赋能九阡旅游”。


  数读


   2012年,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


   2021年,贵州实现旅游总收入6642.16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6.44亿人次,增速分别为14.8%、4.3%,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带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13.7%。旅游收入增速快于游客量增速、游客人均花费突破千元,表明贵州旅游增长方式正在改变,贵州旅游正加快恢复。


  基层典型


  花茂村: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10月5日,接近中午的时候,游客们陆续走进“红色之家”,坐在树荫下等着就餐。王治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随身携带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大多是订餐电话。今年6月以来,随着跨省游的开放,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游客又多了起来。


  作为村里第一个外出的“打工仔”,2013年,王治强看准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机遇返乡创业,开办了全村的第一家农家乐“志强农庄”(后改名“红色之家”)。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在他家的院子里围坐话小康。


  此后的7年间,随着“红色之家”声名远播,王治强家的小院成为了花茂村的热门景点。“太多人来了,不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有世界各地的游客,至少有100多个国家的游客到过我这里。”王治强说。2019年“红色之家”年收入140万元。


  在花茂村,赶上好时代,越奋斗越幸福的远不止王治强一家人。土陶技艺传承人母先才,凭借好手艺将传统土陶销往全国各地,他经营的手工作坊,已经发展为集售卖、体验、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集成的陶艺体验馆。苟坝印象餐馆负责人陈义兵则志在将当地的传统美食盬子鸡做大做强。基层宣传干事王越早年在天津上大学,最后选择和丈夫回到花茂村工作。2019年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小镇开拍,王越还记得村民们抱着孩子争当群众演员的热闹场面。


  近年来,随着乡村产业振兴,越来越多的花茂人选择返乡就业,人均收入也较2014年翻了一番。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表示,“现在村民们说起花茂村,都十分自豪。我一个女干部,从2017年担任村委会主任至今,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也全靠村民们支持。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红色文化+田园乡愁”是枫香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亮点。其中,红色文化集中在苟坝村,而田园乡愁则是隔壁花茂村的主打。两个村子一衣带水,产业上紧密相连,“红”与“绿”相得益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荒茅田’的样子,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太好了。笔直的乡村公路、金色的麦浪、干净整洁的农舍、瓜果飘香。”一位游客连连感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郭立

编辑 郭睆秋

二审 胡锐

三审 刘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贵州   遵义会议   光彩   旅游   景区   特刊   山地   生态   红色   游客   产业   日报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