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概览(四) 历史传说

“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气罩龙楼”,风雨变幻,世事沧桑,大佛寺伴随着许多民族走过了艰难坎坷的路程,演出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悠久的历史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留下了一串串千古疑惑和不解之谜,并由此引出不少传奇故事和美丽传说。

在大佛殿东北角的上方,有一条金龙绕梁飞舞,格外耀眼。民间传说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别吉太后来到甘州时,听闻卧佛寺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她带着身孕前往朝拜许愿,岂不知没走出山门就开始腹疼,只好在僧人照料下在寺内分娩了,这个孩子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史传,忽必烈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也埋葬在张掖大佛寺内。历史上关于元代王公贵族前往大佛寺朝拜的记述不少,这说明当时的大佛寺与皇家有着深厚的渊源。

南宋灭亡后,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显被俘,被忽必烈带到大都,封为流国公。一日,忽必烈夜梦金龙绕殿柱,十分蹊跷,第二天早朝时,恰好赵显站在前夜所梦柱下,忽必烈疑虑顿生,想除掉这个后患,聪明的赵显为避祸而削发为僧,随后移居张掖大佛寺,因其身份特殊,娶一回族女子为妻,并生下一男孩。一年,元仁宗西巡到了张掖,在大佛寺拜谒时,忽见殿内一角香烟袅袅,五彩纷呈,一僧手托孩子,头顶有紫气笼罩,元仁宗觉得蹊跷,唤来问明缘由,当即认为义子,并带母子回宫,仁宗回朝不久便驾崩,这个孩子成为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因此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说法。这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虚妄的构想,我们无法考证,但近千年来,张掖人民渴望光明、企盼安宁、崇敬善良、追求美好的殷殷之心,全都寄托在这些传说里。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诏令国内大德于南京蒋山(今钟山)校刻《大明三藏圣教》,太祖死后,成祖朱棣集贤在南京续刊,永乐十八年 (1420年)成祖欲迁都,又诏命司礼监在北京重刊,至正统五年(1440年)始印完《圣教》,世人称“北藏”。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朱祁镇颁诏敕赐《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予张掖大佛寺。

诏曰:皇帝圣旨,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则,藏经典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釐,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谕!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

自正统五年(1440年)颁经始,至正统十年(1445年)全部经藏运至甘州,运经驮马队历经百般磨难,远涉万水千山。一队队驮马,一群群僧侣,从北京出发,风餐露宿,岁月无更。途经河北,路遇瓦剌侵扰,番人尝闻藏经,惊皆下跪祈忏。至河南境,黄水大涨阻断道路,经柜有浸覆之险,所在僧侣齐声唱念,大水竟自漫退,民众不由啧啧称奇。秦地古来帝王气,运经所至处,天色清朗,香风四野,慧光交汇,梵叹唱和,运经队所过处,每县必迎,跟随民众绵延百里,赞叹之声不绝于耳。陇山自古艰险路,山时雾雨变幻多。运经队经过六盘山区,山路曲折,小道闭塞,僧侣会同当地民众,将经橱打开,分发经卷与民,肩扛手挑将藏经运出六盘山,清点后,竟无一卷遗漏,可谓之奇迹。河西地结千里,戈壁雪山交替,乌鞘岭大雪风飞,地滑难以立足,驮马惊俱,俱不往前,法师道深披雪而立,即念消灾咒语,一时山岭之上风雪顿止,一道灵光自云中穿越,众人皆欢呼。行至甘州城内,但见山色空明,云水缥缈,官吏顿首,百姓伏地,三地大德齐聚,四域善檀共仰,迎经承旨仪式,盛况空绝一时。

五个半世纪以来,佛经同大佛寺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寺中藏经却一直安然无恙,这并非“佛法无边”,这里有不少黎庶倾注的心血,也有无数僧尼留下的辛酸。明清以来,战火频仍,张掖僧众曾一次次转移、保护这批经典,有多少劳动人民为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当战乱之后,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大兴崇佛之风以笼络民众,大量佛经才能幸存于世。历史上保护佛经的僧行善信,大多未留下姓名,但张掖人民却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光辉事迹。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书记长张声威与本寺秒显和尚商定为使佛经柜免遭破坏,把寺藏重要经籍分装在十二个经橱中,封存于法堂的夹墙内。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十年浩劫中,佛经最后的知情者为一尼姑,俗姓姚,法号本觉。前任住持圆寂时,认为她可靠,将藏经之处密授于她。本觉在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的日子里,尝尽了人间辛苦、受尽了皮肉折磨,但她牢记着师父教诲,始终未向外人吐露一字半句。凭着对佛门坚贞的信仰和对正义执着的追求,本觉孤苦伶仃,靠乞讨和扫树叶柴草惨淡度日,顽强地活了下来,毅然肩负起保护佛经的重任。后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完整的十二橱佛经。五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置在原去世之地、现佛寺后面的土塔广场。塑像慈祥宁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杰出代表的张掖大佛寺,它是古代甘、青、宁地区建筑的典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西北地区各民族团结、融合、进步以及祖国统一发挥过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是一座佛教的综合艺术宝库,在佛教艺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华美庄严的建筑布局、旷远深厚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曲折迷离的历史传奇等,无不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折射了西部民族的创新和魅力,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文化背景和张掖多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




来源:张掖大佛寺景区

编辑:陆泊涵

审核:何多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张掖   至正   驮马   大明   佛教   历史   僧侣   佛经   正统   民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