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 万佛湖水底藏古镇,那是回不去的家园

忆故乡----梅河镇

作者:陆奎亮

红尘旧梦断人肠,梅河老街常回放。

万佛湖水铺画卷,千年古镇水中藏。

遥遥甲子离宝地,漫漫几回寻故乡。

百味人生多滋味,还我青春少年郎。

我的故乡安徽省舒城县原梅河镇,又名中梅河,现已被万佛湖深深地埋在湖心里。但古镇那璀璨如明珠般的影像一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我时而会随着梦境,游览那魂牵梦萦的地方,亲吻那泥土的芳香。

万佛湖(张为摄影)

梅河镇,多么亲切而温馨的名字,它是我们先辈一直生活的地方。随着龙河口水库的新建,万佛湖名声远扬,而我亲爱的故乡—梅河镇变成一片汪洋!

我怀着无比的思念,用无限向往的情丝来重新编织那尘封的美梦,游荡到仙境的远方。

梅河镇因梅河而得名,梅河因梅山而得名;梅山又称大梅山,又因梅福在此修炼而得名。梅福,字子真,安徽寿县人,少年求学长安,是《尚书》和《谷梁春秋》专家。西汉南昌县尉,后来官归寿春(寿县)。经常上书言政,因而名声颇大。“梅山晓烟”成为“龙舒八景”之一,与其也是有关联的。

万佛湖梅仙岛资料图(洪丰乔摄影)

梅山脚下有一条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离不开她。河面常年通航,河水很干净,人们吃用水都在这里。河上架有木桥,方便两岸行人的往来。但由于河宽水阔,加之水流很急,所以也给行人带来几分胆怯。窦惠林先生为此河此桥还写了一首诗《梅河过桥难》:“北岸依山南岸楼,长桥高耸两沙头。河宽水阔风波险,多少行人仰面愁。”由于这条河加上梅山,梅河镇因此得名。为什么又叫中梅河呢?因它地处舒城县的中心地带,故曰中梅河。

万佛湖老梅河资料图(洪丰乔摄影)

写梅河镇还有一座山一定要写,那就是栲栳山。栲栳山(连采石矶共有五个山峰),正对梅河镇,因街镇是按太极图设计的,故号称“五老观太极”。栲栳山又因周瑜祖母安葬于此而出名。当时地理先生看了这块风水宝地后说日后子孙定会出名人,并题了两句诗:“白日千人作揖,夜照万盏明灯。”当时人们还不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日后梅河镇建成后,每天早晨很多人在大河边上洗衣服,那时人们洗衣服时都是跪着的,正好面对栲栳山,这不正是诗中的第一句:“白日千人作揖”吗?且当夜晚晴朗天气时,星月映照在明镜似的河水里反射的光芒,其不是“夜照万盏明灯”吗?绝呵!绝妙的诗句映现了。

万佛湖(张向阳、李卫生摄影)

梅河镇是舒城的古镇、重镇之一,很早就有“上通湖广、下通镇江”之说。有南北主街,东西小街,整个街道有四道闸门,每个闸门头上都有名人书写的题字:北闸门头上写的是“智水仁山”,东闸门头上为“曙光”,东门是“迎旭”二字,西闸门是“德渊”,南闸门字已不清了。还有草市、河北街巷,颇具名声的长数十米的一人巷。古老的青石板铺满了整个街面,中间那条深深的车轮印迹在诉说她往日的故事。这里房屋主要以明清时的徽式建筑为主,极具徽风徽韵。这让我联想起去黄山游宏村时的情景,去过宏村旅游的亲友在一起时都会说,昔日的梅河镇不就是今天的宏村吗!

所谓“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这里是粉墙黛瓦,垂檐翘角,曲水环绕,清波涟涟,一一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

此为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梅河镇当年是山区土特产的集散地。远在清朝,该镇就设置了“晓天司”,因此有第二县城之称。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舒城之后,县政府及所属机关迁至梅河,加上大量难民涌入,这座古老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了。全镇由原来的几百户人家猛增至几千户。一时间糟坊、酱坊、染坊、布店、盐行、米行、茶行、山货行等遍布全镇。还有从合肥、三河等地迁来的工厂,诸如合肥人开办的“培忠烟厂”、“山东商号”、“启化印刷厂”等等,使梅河镇一度成为舒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的家住在正十字街,门前有一口很大的井,全镇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饮用这口井的水。当时我家占了大便宜,因取水特别近。

此为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当时梅河镇有钱有势的是三大姓:钟、陆、聂。钟家的财力排名第一,但势力是陆姓第一,因陆家有陆镜清在县里当大官,陆镜清即笔者大伯,时任县参议长兼财政局长。当时地方发行的钱币“关金卷”盖有陆镜清的印章。

记得有一年不知因为何事钟家得罪了陆家,陆家户长召集了陆姓大批壮男,头扎红布巾,上身赤裸,手持大刀、红缨枪,肩扛土枪等,喊着号子,穿绕梅河镇走了一圈。这下钟家被镇住了,晚上带上烟酒等上门赔礼,后来此事才慢慢平息了。还有一次是我爷爷去世时,镇上人就传开了,说县长要来参加葬礼。为迎接县太爷的到来,特地修了一条通往坟场的路。葬礼之日,县长果然来了,还带了一大帮党、政、军等头目,有骑马的、坐轿子的,还有扛着枪的,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放了枪。当时陆家真是长了脸,出尽了风头。由于当时的风光,后来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此为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抗日战争胜利时,县政府迁回县城,我大伯也随之去县里当官去了。但还有两顶帽子带不走,一顶是联保主任,一顶是商会会长,这两顶帽子就送给了他弟弟(也就是我父亲)。由于这两顶帽子的影响,解放后我父亲被戴上了一顶更大更重的帽子——“反革命分子”。

梅河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景点,一个是城隍庙,一个是万年台。我特别喜欢万年台,因那里常年有各种戏班子唱戏。我们经常晚上偷着跑去看戏,最爱看的是“蒋老四”演的孙悟空。还有一件趣事,那时戏班子为了拉关系,经常邀请地方会唱戏有点功底的人和他们同台演出。我最喜欢看我的叔叔陆玉和同他的搭档方笑涛演的戏,如他们演的“打渔杀家”、“苏三起解”、“夫妻观灯”等戏时经常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当然我拍得最响,因他是我的本家。特别是他俩演的“老先生讨学俸”、“看相”,更是把人笑得前仰后合。

此为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们的学校名曰“梅河小学”,虽然名曰小学,但后来也附设了初中班。学校设在原先的“培中烟厂”的一幢“老虎楼”里。这座“老虎楼”是李鸿章后裔建的。说它是“老虎楼”,第一是它的雄姿,还有高大。但远不止这些,它的建筑十分豪华且坚固,在整个梅河镇的房屋建筑中它是排名第一的。先说说它的庞大。当时我们学校设有二十个班,还有办公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室内大礼堂,能容纳全校师生在此集会。可以想象它是何等的宏大建筑了!再说说它的牢固性。梅河镇当时地势比较低凹,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因此不知倒塌了多少房屋,但唯独她历经多次水患仍然屹立不动。

特别要提的是当时兴建的号称牢如磐石、稳如泰山的一幢房屋。屋主人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区党部书记沈修值。他当时利用手中的权力准备造一所防震防水梅河镇首屈一指的房子。为此请来了大批能工巧匠,用的建房材料都是一流的,如它的围墙是用整块长方形的大青石条砌成的,并且用桐油石灰粘接(因当时还没有水泥)。十分可惜的是这样一座自称为宫殿般的豪宅却被1954年的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

此为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再说说我们的“老虎楼”,它除了给我们提供如此好的学习场所以外,还立了几次大功。如1954年1956年两场大水中,楼上挤满了逃灾的难民,真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1956年的那一场大水真是惊心动魄。当街面开始上水时,人们纷纷逃往学校的大楼上。一开始水还不到半人深,当水正在汹涌猛涨时,突然大家看到楼下出现了两处险情,一是不知谁把两头大水牛拴在大楼的柱子上,牛受惊后使劲用力牵拉,似乎整个大楼都在晃动。另外学校的大门是关着的,这样就更加危险,因为水会来回冲击大楼,所以一定要把门打开。但谁也不敢下去开门。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梅河银行的陈胖子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他首先游到牛的身边,把两根绳子都解开了,这下牛可以自由活动了,接着游到大门处。学校的门很大很重,他用了很大的劲才将门打开了。就在他打开门的一刹那,一股強大的水流一下地把他冲出了大门,转眼间就消失在茫茫的浪花里。大家都惊呆了,只听到一片哭声,都认为陈胖子这回一定是完了。让人惊喜的是,洪水退了后人们又看到了他。他讲述了被洪水冲走的经过。他说当时水流太急,无法抵抗就把人带走了。但他习水性,一直顺水游着,当游到一棵大树跟前时抓住了树枝爬到了大树上,等水退后就下来回家了。他的这条命算是捡回来了,人们都纷纷上门去感谢他。

此为网络配图

后来大家在感谢大楼功劳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因那么多人在楼上增加了楼的重量,所以大楼才没有被洪水冲倒。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还救了大楼,这可能就是因果关系吧。

回过头来再接着说学校。学校门前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中央修建了主席台,主席台上立了个很高很高的旗杆,每天早晨我们都在那里参加升旗仪式。广场竖了一副篮球架,每天傍晚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看打篮球,十分热闹。广场一角还安了单杠、双杠、木马、平衡木等体育设施。广场前下方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水塘,一到夏季有很多人在那里游泳。但我始终不敢下去,因我小时后被大水淹过一次,一直心有余悸。

修建龙河口水库(资料图)

1958年舒城县委县政府响应党中央大跃进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豪迈精神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土法上马的水库——龙河口水库。从此舒城人民过上了旱涝无忧的好日子。我有幸成为修建龙河口水库的一员,亲自参加了“毁我家园”的工程,并险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每当我站在那巍峨的大坝上时,心潮起伏。因那里有我填的一锹土,有我洒下的点滴汗水,有我的一份辛劳,虽然那只是微乎其微,但我仍然为此骄傲、为此自豪。

每当我乘一叶小舟游荡在万佛湖面上时,不时地透过明镜似的湖水搜寻湖底,寻觅梅河镇的影子,渴望能找到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偶尔看到远处的一抹炊烟,更增添了无尽的乡愁。

万佛湖(张为摄影)

梅河镇,我亲爱的故乡,您养育我成长,我永远怀念您。那里的一切一切像电影里的蒙太奇,经常在我的脑海里重现。龙河口水库造福于子子孙孙。这里正在创建国家5A景区,现在她已变成了“江淮明珠,度假胜地”。

昔日的梅河镇,今天的万佛湖,我美丽的家乡!最后我为故乡作了首诗,以抒发思乡之情。

人间无复中梅河,云水茫茫万顷波;

若问故居在哪里,万佛湖心是老窝。

往事历历皆在目,先辈每每丹丘卧;

沧海桑田经世变,唯吾意气不消磨。

(《舒城之窗》受权节选自陆奎亮《风雨人生》一书) 编排、配图:舒城之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舒城县   舒城   河口   栲栳   乡愁   闸门   古镇   湖水   水库   故乡   大楼   很大   学校   家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