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锋:篁岭晒秋

篁岭晒秋

王宗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曾经被热捧为“中国最美符号”的婺源篁岭,惊为天人,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古老徽派民居,坐落于半山腰,远看就像云端里的“积木村庄”,美轮美奂。航拍俯瞰下的篁岭,气势恢宏,别具一格,它的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若雨霁天晴,且无风之时,还能看到星空、云海、村庄相互辉映,奇妙景象,宛若仙境,亦真亦幻。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500多年的历史底蕴,让篁岭这座宁静美丽的村庄,披上了一层厚重的文化面纱。古村百余栋徽派民居,围绕仙气飘飘的“天街”呈扇形梯状,建在百米落差的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景象蔚为壮观。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围绕。村内建筑极具皖南风情,粉壁、黛瓦、马头墙恍若隔世的桃源。从民居、官宅到祠堂、牌坊,到处雕饰着“徽三雕”图案,砖雕、木雕和石雕相得益彰。小石桥、老民居、石盘磨等,处处蕴含着古色古香的意境。青石巷、水流声,这是骨子里流淌着的雅致,勾起游人无尽的乡愁。行走其间,恍惚梦回明清。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地无三尺平,山形地貌复杂,横贯东西的石阶便与特殊的环境融为一体,散发着自然的美感。数百年来,村民们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不平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出现了“晒秋”现象。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当地村民的晒秋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由最初的地面晾晒,慢慢地转向高处和空间延伸,同时还产生了专用的晒匾。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也是篁岭的“晒秋节”。因这时是“溽暑”,天气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潮湿,万物极易霉变腐烂。人们也在这一天洗晒衣物,以祈求吉利。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从六月六晒秋节开始,九月九晒秋节逐渐达到顶峰,一直到冬季,绵延有序。

如果说梦有颜色,那一定是篁岭古村的颜色!

“菊椒匾艳高台午,瓜果竿连窄巷楼。”这里家家户户的院落、墙垣、阳台、晾衣架、坡屋面、巷道上方晒架等每一个角落,只要是朝阳的地方,都会被极致地利用起来。那圆圆的晒匾,一只只,大大小小,精致玲珑,密密地摆满了各个地方,有红彤彤的辣椒、柿子,金黄的菊花、玉米,雪白的面粉、大米,绿色的蔬菜,黑色的芝麻等,还有稻谷、红薯、南瓜、豆子、板栗、香菇、干笋、梅干菜等,真可谓五花八门,灿烂多彩。有的人家,在院落的四周搭起晒架,或在墙壁上嵌入钉子,将收获来的红椒、玉米棒等串连或捆扎起来进行挂晒。“地无三尺平”的先天不足,反而演绎出一幅幅参差错落的绝美画卷。

无论你登上哪一家楼,打开哪一扇窗,外面的风景一定会令你陶醉。在金色阳光的照射下,还有白墙黛瓦的映衬,那一只只晒匾,仿佛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黄的若金。遥遥望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姹紫嫣红,鲜艳夺目,又像上帝打翻了调色盘,把缤纷的色彩撒在了婺源的篁岭。从高处往下看,层层梯状的徽派民居,像极了音乐家手中的五线谱,而一只只错落的晒匾,就像乐谱上一个个跳动的彩色音符,谱写了一曲“篁岭居民喜庆丰收”的优美乐章。

始建于明代中叶的篁岭村,是当时一个曹姓家族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几经易地辗转迁徙到此。而这里相比于其他的地方,又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于是,在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中,篁岭村内的居民们不断地在此生息繁衍,血脉绵延,也注定了这个曹家姓氏的绵远与兴盛。曾经这里只有农夫,每天重复着种田、上山砍柴、放牧、归来的生活。直到某天,一些思想跳跃、不走寻常道的旅人如吴向阳发现了这里的美,并加以改造和建设,篁岭村才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云端里的古村和五颜六色的晒秋,使篁岭村充斥着悠闲的度假气息,也让它拥有了“童话村庄”的美称。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隐隐约约的行人,尤其到了夜晚,高空的街灯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山崖上所有的居民,全是围绕着天街而建的,从天街上引出的岔路,可以通向每一栋居民家的门口。

一条古商业街,多为明清精美三雕的徽派建筑。用青石板与条石铺就,徽式商铺夹道,仿古宫灯添彩。百余间商铺林立,一般前店后坊。“一店一品”,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色化,有名吃、茶坊、书场、砚庄、古董、画室、篾店、发廊、木雕馆、工艺画伞等徽式商铺林林总总,古趣盎然。能现场制作的,都在亮技艺、秀绝活,令人大开眼界。2017年天街还获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街市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有赏景购物者、做生意的商贾、叫卖的小贩、走街串巷的小儿等。大多数人是跟随着涌动的人群,需要穿过天街之后才能观看到晒秋的景象,似一幅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篁岭人好吃,不仅吃的讲究,更吃的精细。即便只是早餐,也充满仪式感。早点的种类实在太多,皇菊茶、蒸汽糕、菜包、油灯果、翡翠烧麦、鸡子糕、清明果、芝麻烧饼、蒸饺等,中晚餐更有清蒸荷包红鲤鱼、粉蒸菜、酒糟鱼、糊菜、炒山蕨……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为游客奉献了一场丰盛的饕餮盛宴。各种美食的香味扑面而来,数百种美食令人眼花缭乱,品尝篁岭最地道的特色小吃,朵颐解馋,感受独具风味的美食文化。

游人尽情的徜徉于村头巷尾,移步换景:流水云桥,小屋窄院,篁竹垂露,老松含烟,天街九巷,三桥六井;石级旁的一丛翠竹,墙角处的一簇鲜花,古屋后的一口老井,泉眼边的一群金鱼,都给人惊喜连连,惬意绵绵。尤其是摄影爱好者、采风的记者,他们手拿着相机,摆弄着各种姿势,捕捉那灵动精彩的瞬间,把一幕幕醉人浓郁的晒秋图贪婪的摄入镜头。深沉的蓝天、轻柔的白云、狭窄幽长的小巷、爬满藤蔓植物的阳台、长满奇花异草的前庭、雕刻精美的红色窗棂、一层层似天梯的石阶、五颜六色的晒匾,穿行于这些古朴典雅的小巷中,总觉得好像走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

而在历史上,篁岭村有诸多的景仰者、画家、自然学家、作家、摄影家,如2018年4月,国画院创研部主任、中国美协理事何加林在此写生并举办画展;同年6月,当代文坛常青树梁晓声莅临篁岭,称赞篁岭给他第一印象是“一个可以让游客忘记家乡的地方”;2020年8月12日,英囯作家、记者安迪·恺勒第二次到达篁岭古村调研,不禁感叹篁岭模式的独一无二。他们都纷纷追慕到此,可见篁岭古村有多美!

篁岭最红火的人,便是那些年龄约在五六十岁、长年戴着头巾的大妈们。她们每天清晨,就是把一只只晒匾从室内搬运到晾架上,傍晚,再把它们收拾回来,日复一日。遇到雨天,大妈们又会转向室内工作,清洗、切配、挑选物料、分类整理等。好奇心强的游客,如果走近观看,热心的大妈就会和你亲切的攀谈,侃着晒秋之道,甚至手把手教你如何切菜、摆晒、造型。她们大胆想象,富有艺术创造力,不拘一格,尽情装饰着各种晒秋图案,把平淡朴素的日子,过成了诗一般的滋润。游客常常会看到晒秋大妈奔走于石阶上,忙碌于巷道中,形成了“老太拾阶比兔快”的独特景象。

其实晾晒农产品,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过秋天丰收季节,农作物种类繁多,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罢了。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已慢慢淡化了,然而婺源篁岭晒秋,却祖祖辈辈延续,世世代代传承,晒了500多年,而且愈演愈烈,那种盛大壮观的晒秋场景,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他们竟然“晒出一片天”,轰动了中国,也惊艳了世界。有诗赞道:“篁岭万户千家匾,晒出江南好个秋。”

篁岭,从一个“半空心化”濒临消亡的古村,到中国最美晒秋之地,主要是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开创了古村旅游的“篁岭”模式,旅游收入呈“井喷式”增长,从而快速走上了“蝶变之路”,村民们过上了火红的日子。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他们高歌猛进,凝心聚力奔向小康。“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民们的笑容里,透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篁岭晒秋,晒出了山里人的丰收景象,晒出了山里人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晒出了山里人的悠悠记忆,晒出了山里人的浓浓乡愁 。

2022年8月7日,以“崖山古村,天地晒场”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篁岭晒秋文化季”在篁岭隆重开幕,涵盖了晒秋、农耕体验、民俗食品、文艺表演、果蔬时装秀、晒秋队伍巡游、文创产品等特色文化。篁岭晒秋文化季从8月7日立秋开始,中秋、国庆进入高潮,最后在冬至日落幕。在此次晒秋文化季期间,围绕晒秋人家赏红枫、乡间踏秋趣农事、丰收盛宴贴秋膘、晒秋美宿枕乡愁、农夫集市享丰收、秋收行摄创艺术六大特色主题体验活动,助推秋季旅游热潮,让前来游览的旅客不禁发出“篁岭且留下”的感慨。

如今,婺源篁岭古村,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篁岭晒秋”是一朵绚丽动人的奇葩。这里没有璀璨的历史,却时刻流露着岁月的光辉,蓬勃出盎然的生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作者简介

王宗锋,现在江西省重点中学浮梁一中工作。喜欢阅读,热爱文字,在《当代作家》、《文学百花苑》、《景德镇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徽州   婺源   石阶   民居   大妈   中国   村庄   景象   游客   文化   王宗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