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颁发给前美联储主席:谈谈经济学家对美国大萧条的不同解释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Douglas W.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Philip H. Dybvig三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这一奖项,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伯南克2006年至2014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恰逢全球金融危机,他是当时美国应对危机的直接决策者。很明显,伯南克如何理解上世纪的美国大萧条,对他如何应对本世纪的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这次获得诺奖,以及获奖理由,无疑成为了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

伯南克对大萧条的解释

对美国大萧条的解释,被称为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占主流地位的解释是,大萧条之前的美国实行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很少干预经济。而繁荣衰退的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大萧条则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主流观点还认为,大萧条后期的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从而挽救了美国经济。

伯南克在《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一书中,也详细论述了他对大萧条的理解。他首先认为,大萧条的特点是产出迅猛下滑,价格急剧下降。因此,总需求减少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他整本书的研究前提,需求不足、刺激需求,不得不说这个起点就很“凯恩斯”。

更进一步,伯南克认为全球性货币供给的减少和收缩,是抑制总需求的主要原因。而货币机制之所以崩溃,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金本位制度在管理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技术上也存在缺陷。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影响途径:其一,是通货紧缩引发的金融危机;其二,是名义工资不能及时根据价格变化进行彻底调整,从而导致实际工资增长超过市场均衡水平。

此外,伯南克是一个坚定的金本位制度反对者。他认为金本位制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在当时,有的国家迅速放弃了金本位来应对最初的经济危机,而有的国家则坚持金本位。伯南克指出,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增加了货币供给并逐步恢复了价格水平,而维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则被迫陷入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所以他认为事实证明,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比固守金本位制的国家更快地摆脱了大萧条,更迅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和理念,伯南克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者,采取了非常积极主动的措施。比如:利用美联储凌驾于整个银行系统之上的“最后贷款人”权力,为投行和融资市场提供支持;大量运用担保以防止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种金融机构出现挤兑;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扩展担保支持下,对金融系统进行积极的资本重组;综合运用强力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抑制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并促使经济恢复增长;将美元流动性扩展到全球金融体系,辅以国际间合作以及凯恩斯式的刺激计划。

原本有些干预措施美联储并不具备相应权限,但美国国会为了应对危机,提供了新的紧急授权,应对措施也因此变得更加有力和全面。不仅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也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给人看上去十分负责、尽心尽力的即视感。总而言之,这些措施既是伯南克思想的产物,也是美联邦和美联储权力扩张的产物。

罗斯巴德对大萧条的解释

不过,对这种干预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奥地利学派有不同看法。简单来说,奥地利学派认为,大萧条是由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此前持续的货币扩张政策的结果,不是经济自由放任的产物,而恰恰是美国政府手伸得太长所导致的。罗斯福新政和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复苏,仅仅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并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可以说,罗斯福新政阻碍了经济复苏。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分析方法、推理过程和结论。他认为,1920年代,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繁荣,采取了一系列降低利率、扩张信贷的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投资扩张,而原来的居民消费倾向没有改变,所以会扭曲生产结构。所以,大萧条并非美国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的结果,而恰恰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人为压低利率、鼓励信贷扩张导致的结果。

罗斯巴德的观点,继承自米塞斯和哈耶克。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是一个货币创造的过程,会使利率降低到均衡利率以下,刺激企业家增加投资,造成虚假繁荣。而这种虚假繁荣所造成的过度投资和错误投资,会使处于产业上游的生产资料供给过度,导致资本品与消费品生产比例的失衡和错配,直至生产过剩带来经济危机,纠正原来的错误投资,经济才能恢复均衡。

因此,经济周期实际上是信贷扩张的结果。一定范围内萧条的出现,正是在纠正原来的错误。而美联储扩大货币供应或压低利率等救市的做法,反而会进一步推动信贷扩张。短期内好像是在解救危机,而长期则必然是饮鸩止渴,变成下一次更大范围、更猛烈的危机。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也明确指出,“货币政策与其说是萧条的救星,不如说是萧条的根源”。

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存在吗

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造成了世界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局面。另外他还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应该存在。因为这个奖的设立,会让一般人认为“经济学已经赢得了类似于物理学的威望”。

然而实际上,经济学还远未获得物理学那样的广泛共识。而诺贝尔奖的影响力给了经济学家不应有的权威,让人们误以为获奖者的理论就一定是对的。诺贝尔奖的荣誉、知名度和官方头衔等等,成为了其理论背书的工具,而让人们忽视了理论背后的逻辑分析。而今天,学术界竟然把这样一个奖项颁发给美联储的前官员,我们有必要再次重温哈耶克的告诫,保持对这种趋势的警醒。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是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凯恩斯   萧条   罗斯福   罗斯   金本位制   美国政府   金本位   经济学家   信贷   货币   主席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