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在仙桃的历史变迁

甘露寺是沔阳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佛教建筑,历来有老甘露寺和新甘露寺之说。对于老甘露寺,史料记载十分有限。《仙桃镇志》上的《仙桃地区寺庙宫观一览表》上注明该寺原建于杨家码头,毁于雍正十年。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甘露寺都是指地址在原河堤街、建于乾隆年间的新甘露寺。


  佛教约在公元四世纪传入沔阳,明清两代寺庙最为鼎盛。但新甘露寺建成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察。光绪志记载:“甘露寺在仙桃镇襄河南岸,滨河耸立,屡经兴修,为十方丛林。”这里也只交待了建筑地点。相传,甘露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此时的甘露寺名声在外。仙桃到外地经商的人,常以仙桃的甘露寺谐音“干螺丝“编造一个离奇的故事,在外乡人面前夸道:“仙桃镇有古庙,名甘露寺,庙宇很大。庭院中曾喂着一个干螺丝。百年来,这个大螺丝老化了,僧侣们把它的壳存放在庙中,装上十八担水。”外乡人听了,都感到很奇特。这些不过是用虚构的故事扩大其在外影响。其实,真正的甘露寺也是颇负盛名。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仙桃才子李皋,曾作《仙桃镇图十二咏》,其中唱道:“ 四月佛生景倍清,甘露寺中多少人,四大金刚威风凛,十八罗汉两边分。”当时,该甘露寺占地约4000平方米,前至解放街(原十全街),后至汉江河堤。寺山门向南,绕寺前集诚书院两侧出解放正街。进山门为弥勒殿,韦驮殿,次为大雄宝殿。大殿前,有藏经阁、钟鼓楼,两侧设立观音殿,再后为念佛堂,最后为戒堂、方丈堂,两侧围屋为僧房客舍。甘露寺西南有个荷花池,面积有50余亩,花种是印度僧侣赠送,无藕耐霜,立夏开花,红白色彩鲜艳。属于甘露寺的还有近百亩庙产,常住僧侣达数十人。其名声名在江、浙、冀、豫、湘等省都非常大。可见,满清时期的甘露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织。

  民国建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甘露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屋内依然是香烟缭绕,僧侣满堂。直到1938年,国民党第128师师长王劲哉把抗日指挥部设在仙桃,在甘露寺开办了一个军事训练大队。于是,佛教净土的安宁环境被破坏,甘露寺成了部队驻扎和训练的营地。

  1939年,日寇攻占沔阳,仙桃沦陷后,甘露寺划入“日化区”。于是,寺庙遭到日期军严重破坏,寺内金佛被抛入河中,众僧也四处逃散,甘露寺顿失往日风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寇无条件投降。当时,国民党75军第6师副师长李帮华受命任仙桃受降指挥所长,全面接受日寇投降。指挥所的受降仪式就在原“日化区”内的小洋楼上举行。全县日俘7400多人,徒手进入仙桃镇。由日军原第五步兵旅团司令古贺带领,在仪式上签字,向中国人民投降。所有武器弹药及全部军用物资,一律清点后送入甘露寺封存。

  抗日时期的甘露寺已经有名无实,僧侣逃散,门庭冷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甘露寺的方丈常西、同僧一悟、昌明等8人四处化缘募捐,庙宇得以重建。可是,到1947年又遭到国民党保安队破坏,只剩下两殿。至此,甘露寺原有建筑已所剩无几。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原甘露寺的废墟上,投资兴办了轧花厂,后扩建为电厂,将两殿拆除。后又兴办成供销社日杂经理部。1998年,又建成仙桃市精英学校。原甘露寺了无痕迹,只是学校在开工奠基之时,于当年12月挖出刻有“甘露寺”的石碑一个,后运抵流潭公园新建的甘露寺内。


流潭公园内的甘露寺是在1995年兴建的。太平盛世,香火鼎盛。这座寺庙的兴建由龙华山办事处的干部傅新章等人提议,后经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湖北省佛教协会同意,由本地寺庙居士组织募捐。募捐活动得到了当地村居、流潭公园管理处人员的支持。得到消息的市内和周边县市的群众纷纷上门捐款。这个由僧侣组织的募捐共收到高达60多万元的捐款。当年,寺庙兴建工作基本完成。另外,原建在新生村的马王庙同时也改成甘露寺,作为新甘露寺的分部并存。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寺内僧侣之间矛盾重重,寺庙再度陷入冷落。所建寺庙从规格、人气等方面都无从与原甘露寺相比。

  甘露寺,这个在仙桃大地上十分耀眼、久负盛名的佛教建筑再也难以重现往日的风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仙桃   佛教   日寇   河堤   僧侣   鼎盛   寺庙   国民党   螺丝   建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