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学”,谁才是真正的实力担当?

从“神舟”飞天到“北斗”组网,从“羲和号”逐日到C919大飞机蓝天翱翔……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的背后,打上了“高校智造”的烙印。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


高校,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进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在我国庞大的高校队伍中,有这样一批大学,它们以“科技”命名,具有极强的标识性,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




兵家必争,新“科技”浪潮来了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多点发力,推动高校科研发展,为高校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沃土”。在这一股强有力的“科技”浪潮之下,各地网友们为“科技大学”的建设操碎了心,纷纷喊话自己的省份


其中,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表示,参考上海重建“上海科技大学”,深圳建立“南方科技大学”,在高水平科技大学的建设上,不只是成都想到了重建“成都科技大学”,其他省市也在行动当中,并且走在了成都的前面。同时,也为本地“科技大学”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纵观我国高校发展历程,对于“科技大学”的建设,急切的不止是网友,各地各级政府更是动作频频,争取“科技大学”在本地的“落户”,或助力原有“科技大学”建设一流



2021年5月,年逾古稀的曹德旺决定在家乡福州办一所高水平大学,之后,这一设想迅速“升级”并引发关注。2022年5月,以打造“高精尖”新型研究型高校为目标的福耀科技大学项目动工。2022年8月,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访问福耀高等研究院,校长朱崇实表示学校筹建工作已进入第三阶段,做足准备迎接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工作。这一加速筹建中的“科技大学”,将以高定位、高配置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为解决我国当前应用型、研究型人才断档问题提供助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我国核心高技术型产业,其人才培养无疑是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高教多而不强的河南省,为填补省内本科高校的类型空白,将依托中原工学院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这也成为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早在今年4月15日,河南日报刊发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贾少鑫和校长刘国际的文章,其中强调中原工学院将制定实施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方案作为“一号工程”。立目标、绘路线、定方案......彰显了建设“双一流”、重塑高等教育格局背景下的河南省,再添一所“科技大学”的决心。


在这一轮“科技”浪潮之下,除了河南省和福建省,浙江、贵州、山东、湖南、广东等地也纷纷发力创建“科技大学”。未来,这些作为新生力量的“科技大学”能否顽强生长、持续壮大,值得我们期待!




以“科技”为名,谁才是实力担当


新的“科技大学”在积极酝酿之中,定会给原有的“科技大学”格局带来一定冲击。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撼动发展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牌“科技”强校的地位实非易事。


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我国共有180多所高校冠以“科技”之名,其中有31所以“科技大学”为名的公办性质的本科高校。无论是在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过去,还是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它们都正以不凡的实力展示着耀眼的成绩,并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朝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行。



“科技”老将,创造奇迹


当我们提到“科技大学”,一定少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身影。这所创建于1958年的顶尖高校,是中国科学院建设的第一所高校。近十年来,我国量子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而这背后深深烙印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这里,现了三位量子江湖泰斗——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他们三人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也略有交叉,他们陆续带出一批名扬国际的量子科研顶尖团队,撑起了中国量子半壁江山。据新华社2022年10月7日报道,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研究成果于10月5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该研究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而在量子领域的成就只是中科大作为老牌“科技大学”卓越贡献的缩影,这所创办时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的高校,正将“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确立为两大核心任务,不断攀登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七十载厚积薄发的华中科技大学,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衔使命而生,答时代之问。科研成果呈井喷之势的华科大,坐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四颗明珠”,产出众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研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601大型程控交换机”,被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领域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国际制造业界“大学领先奖”......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期内(2016-2020年),学校在高校获国家“三大奖”数量排行中位列全国第五,稳居华中地区高校第一宝座;拥有两院院士20人,并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加大力度精准引进世界顶级科学家和国内顶级人才及团队......在新中国的朝阳中诞生,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学校70年发展史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如今,华中科技大学带着创新的精神气质,在新时代迈向世界一流,用行动开拓新时代“科技大学”的奋进之路。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此外,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被称为“最低调的科技大学”。70多年峥嵘岁月,北科大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自1978年至2021年,学校共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大科学贡献;“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负“钢铁摇篮”之盛名。


“科技”新兵,突飞猛进


2010年,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3年,上海科技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建立。2所大学成立时间接近,冠以“科技”二字,堪称新型“科技大学”中的双子星。


短短10多年间便走出了一条超常发展之路的南方科技大学,自筹建以来,便创建了无数个“第一”。2016年刘俊国教授成为学校首位“自产”“杰青”;2017年汤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由深圳高校推荐并当选的院士;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就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创造了国内最快获得博士授权单位的高校记录;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了深圳本土第一所,且建校时间最短的“双一流”高校。除此之外,瞄准国家所需,学校建立了创新材料研究院、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与协同攻关;2019年、2020年南科大科研成果两次入选科技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对于一个刚满10年的大学来讲,这些成绩十分不易。在创新的路上,南科大一直在进行自我革命,并正以“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精气神,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率先探索。


南科大杨学明院士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与中科院“联姻”成立的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在科研实力上力压一众老牌高校。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建立了378个研究组,在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800篇。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承担了“未来医学中心”、“未来科学中心”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近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专题节目《解码十年—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聚焦我国十年来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其中上海科技大学作为共建单位参与的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装置获得关注,《科学》杂志将该成果列举为国际上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发明以来,在激光脉冲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第五大里程碑。携带着中科院的基因,上海科技大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腾飞。


“双非”强校,蓬勃发展


在“科技大学”的队伍中,有这样的一批“双非”高校。作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后备军”,它们以比肩“双一流”的科研实力,持续在实现科教强国的征程中创造着惊喜。


2021年4月,我国首台“海牛Ⅱ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深纪录;2021年8月,执行科考任务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为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脚步助力.....战风斗浪、征服深渊的背后,烙印这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而这些,只是学校“科技感”的表达之一。秉承“唯实惟新,至诚致志”,湖南科技大学自“十二五”以来,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800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517项,推广新技术136项......多项数字,直观彰显了学校的科技之风、奋进之姿、创新之态。


“海牛Ⅱ号”搭载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行驶在大海上。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作为久负盛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不负“科技大学”之名,在科研领域的成果为人称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李安桂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攻关,针对长期困扰地铁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环控系统能耗高、占地多、形式复杂等历史性难题,创新发明了地铁环控系列新技术、设计方法及技术设备,完成的“地铁环境保障与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项目创新性技术发明成果和系列产品已在北上广地铁、南京地铁、青岛地铁等几十条线路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高校作为国家战略重器的使命和重任。


除此之外,还有由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六十余年来,已成为浙江省乃至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平台培养的重要基地,一大批校友成为我国著名IT企业的领军人物,被誉为“IT企业家的摇篮”、“卓越会计师的沃土”。




高校创新能力强,科技才能自立自强。


近十年来,高校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在基础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国家战略、国家需求更加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在这之中,“科技大学”正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奋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第一线,阐释着真正的“实至名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教育部   量子   上海   科研   实力   高校   我国   科学   学校   国家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