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明珠丨洱海治理纪略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属于淡水湖。地理区域特殊,历史地位重要,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昆明大观楼长联上的“汉习楼船”所指的昆明湖就是洱海。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诏大理国的中心就在洱海四周,近代大理是第一批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苍山洱海又是第一批国家名胜区。

近年来,洱海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经的污、臭、脏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被认为是湖泊治理的典范。

(苍山洱海)

洱海人文

1938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吴金鼎、曾昭燏和王介忱3位考古学家在大理苍洱区域进行了8个月的田野考古工作,先后在苍山缓坡洱海西岸发现了马龙、白云等16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大量文物遗物,完成了《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开创了云南近代考古学的先河。他们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第一次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洱海边人类的文明遗存。

(银梭岛遗址)

1986年3月—2006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分4期发掘了洱海银梭岛遗址。通过细致筛选,考古工作者获取了大量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7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作精美。另外,还清理出石墙、柱洞、灰坑、火堆、水沟、墓葬等遗迹。海门口遗址的第三次发掘和银梭岛贝丘遗址的首次发现,说明5000年前洱海周围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从事谷物栽种,并且在滨湖以捕捞水生动物为生。考古证明洱海文明至少距今5000年。

古往今来,苍山洱海使很多外来者流连忘返。20世纪50年代,从北京来大理的作家毛星写道:“到了大理白族地区,所有的人首先被美丽的自然景色吸引住了。著名的点苍山,永远成为到过这里的古今诗人感兴的源泉。这座像锦屏一样的高山,从北头的云弄峰到南头的斜阳峰,一共有十九个山峰。十九个山峰间有十八道溪流,每座山峰和每条溪流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忘返的景物……洱海也同样引人瞩目。云南地方的人,习惯把大的湖泊称为海子,洱海不是海,但湖水的碧蓝,却确实和大海很是相像。洱海东边傍着奇峭的东山,山影倒在湖里,西边沿岸则散布了许多村落,有的地方村落和着绿树带着稻田入湖中,每当晨曦升起或夕阳降落的时间,湖面出现了变幻莫测的奇异的光彩……”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随着岁月沧桑,到了近代不堪忍受岁月蹂躏的苍洱美景逐渐面临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如银似玉的洱海际遇变成了人们的心痛。随着废水的增多,洱海出现了过去一般人闻所未闻的富营养化趋向,进而再出现蓝藻暴发,臭气熏天。2012年,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主任委员汪光焘撰专文写道:“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周围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蓝藻,特别是2003年7、8、9三个月洱海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降至历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了地表水Ⅳ类。

(蓝藻爆发)

洱海治理六大工程

洱海水质导致的水安全危机,引起了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果断采取了各项重大举措。

2003年9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下关召开大理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正式确定了洱海保护治理的六大工程项目。此项工程总投资达到上亿元。10月8日,大理州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作出具体实施意见和建议。同时,大理州还据此编制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洱海保护治理规划(2003—2007年)》,将六大工程项目列入规划全面实施。

(洱海上,治理人员正在工作)

1. 环海生态工程

实施洱海“双取消”,实施环洱海“三退三还”工程,共退出耕地12247.72亩,其中退塘还湖4324.84亩,退耕还林7274.52亩,退房还湿地648.36亩;完成环洱海生态湖滨带58公里,恢复湿地面积15601.5亩,种植植物170多万株;实施洱海全湖半年休渔和渔船入港集中管理制度,入港率达99.1%以上;实施洱海鱼种投放,改善洱海鱼类区系结构;实施洱海南部湖心平台1平方公里的沉水植物恢复实验工程;在洱海北部建立2.7万亩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全面实施洱海生态湿地和沉水植物恢复建设工程;东区70公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洱海畔的村落)

2. 污水处理和截污工程

完成49.74公里的大理至下关截污干管工程、凤仪片区综合管网(一期)工程、环洱海截污干渠(一期)工程、洱河南路排污干管工程、银桥至大理截污干管工程,完成153.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东城区综合管网、大理旅游度假区排污管网建设;日处理5万吨的大渔田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5千吨的庆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日处理5吨、占地面积为7.31亩的大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场;目前正抓紧建设北五里桥至上关综合管网、环洱海截污干渠和喜洲、上关、双廊、海东、周城五个污水处理系统。

3. 洱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通过对洱海流域污染物入湖综合分析,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是洱海COD入湖负荷的主要贡献源,这三部分占COD入湖总量的90%,其中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两项占入湖总量的65.1%。

4. 主要入湖河道和村镇垃圾、污水治理工程

该工程已实施完成白塔河、弥苴河、永安江拦污闸工程建设和白鹤溪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灵泉溪、阳南河、莫残溪、黑龙溪、中和溪和菠罗江综合治理;为沿湖各镇和开发区配备垃圾车39辆;建成垃圾收集池1450口、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农村公厕115座、尿粪分集式生态卫生旱厕1600个;在环湖各村聘请966名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对洱海滩地、入湖河道和村庄进行常年管护和保洁;建成上关镇大营中温沼气站,对禽畜粪便进行再利用处理;建成39个村落污水处理系统。

(洱海边的苍山)

5. 洱海流域面山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该工程已实施完成15.2平方公里的向阳箐和9.5平方公里的天镜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公益林建设3.5万亩;配备管护人员609名,对97.1万亩森林进行管护;在洱海东面山播种云南松籽种11吨,完成造林面积11000多亩;完成退耕还林建设5.2万亩;在2700亩的洱海滩地上种植和补植补造柳树70万株;开展流域禁羊工作,共取缔养殖户525户,处置山羊17.6万只,有效地改善了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

6. 洱海环境管理工程

该工程包括建立洱海地理信息系统,实行高水位运行,科学调度洱海水资源;严格执行《洱海管理条例》;制定《大理州洱海滩地管理实施办法》等6个规范性文件,依法治海、管海;积极探索洱海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建立环保、渔政、水政、林政、公安联合巡逻综合执法机制,加大洱海监管力度;全面取缔洱海湖内挖沙船9艘、机动运输船127艘和渡口船17艘;全面取缔洱海面山采砂、取石640户;实施流域“禁磷”;启动实施了由179家州、市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洱海保护月”活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坚持不懈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制作专题片、幻灯片、展板、宣传单以及聘请白族艺人以唱大本曲的方式,宣传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提高环湖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

治理感悟

回顾从1996年发生危机以来洱海治理的举措,可以说是痛定思痛的反思。如前所述,这之前洱海的命运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但还没有成为全民的共识,治理自然显得混乱。但有人已经警觉,并且开始行动。

事实上,自1996年起(洱海开始爆发大规模蓝藻,引发社会关注),大理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对洱海进行保护。严重的污染给大理人民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正如当时中共大理州州委书记顾伯平所说:“决心、毅力和科学的态度,决定一个湖泊的命运。”为了让“母亲湖”变清,大理州跳出了“为治理而保护”的狭窄思路,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实施了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城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环境教育管理的洱海保护治理“六大工程”。湖泊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消除面源污染是关键。为了避免大量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咬紧牙关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人们看到,这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截污工程,尽管掩盖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下,但地下宽敞的排污管道却足可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

(洱海美景)

经过1996年的危机,大理州历届党委和人民政府不断总结洱海保护治理的经验。通过“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综合治理,实施了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2333”行动计划。2004年开始,洱海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连续5年持续得到改善并总体保持Ⅲ类,2009年3、4月还达到了Ⅱ类,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2008年12月初,国家环保部在大理召开了洱海保护经验交流会,洱海被誉为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洱海保护治理的成功,为中国湖泊保护治理提供了经验。

相关图书

点击封面 直接购买

《洱海治理纪略》

段诚忠 施立卓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介绍高原湖泊洱海的治理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科普读物。洱海作为云南省内九大淡水湖泊之中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在中国湖泊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目前国内湖泊治理中颇受瞩目。除绪论篇外,全书分为资源篇、治理篇、感悟篇三大部分。资源篇详细论述了洱海的人文资源、气候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和资源的开发;治理篇从历史经验、治理研究、管理与决策、立法与措施几方面论述了科学治湖;感悟篇对洱海的保护与治理进行了探索与反思。本书可供湖泊治理相关管理者及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对洱海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洱海   苍山   滩地   大理   云南   流域   污水处理   湖泊   明珠   农村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