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缺什么?

如果要让我向卑鄙无耻或流氓委曲求全,那么还不如让我即刻死掉。

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有一位愁眉苦脸的年轻人,正在向朋友抱怨着自己的不幸: “唉,我为什么那么倒霉呢?做生意,别人都赚钱,就我赔了个血本无归;出苦力吧,费劲不少,可是到手的工钱,真的是非常的可怜,塞牙缝都不够。眼看那些有钱的人,他们也不比我多点什么,可我为什么就这么倒霉呢?”

从这个年轻人的言语中能听得出来,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他很长时间了。

就在这时候,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从老人家的穿着可以看出,他绝对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老者。

老人走到年轻人身边,问:“小伙子,干嘛老抱怨让自己不高兴呢?”

年轻人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总是这么穷。”年轻人挺直接干脆地说。

“穷?你这不是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对年轻人说。

“这从何说起?”小伙子十分惊讶地问道。的确,老先生的惊人之语有点吓着年轻人了。

老人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假如今天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小伙子回答得很利索。

“那么,我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还是不干?“老人又问。“不干。”小伙子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绝了老者的“要求”。“让你失去双眼,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老人继续追问着。

“当然不干。”从小伙子的表情来看,他已经被老先生一连串的提问给镇住了。

“让你立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

“肯定不干了。”小伙子明显地有些稳不住阵脚了,从他额角沁出的汗,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心里的慌乱。

“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个亿,你干不干?”老人似乎并没有在意小伙子的窘态,继续穷追不舍。

“坚决不干!”小伙子现在有些害怕眼前这位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老先生了。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了超过一亿元的财富了,为什么还总是哀叹自己贫穷呢?不理解,不理解啊?”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人愕然无言,但从他的神情来看,他在和老人的问答当中,心里肯定是悟到了一些东西。

是啊!人这一生中还有比身体健康有力量、外貌气质有精神、道德品质又高尚、智力聪明有活力更重要的东西吗?其它的一切身外之物又如何能与自己身上的这些高贵品质相比较呢?

后来,这个小伙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久便成了方圆百里知名的大富豪,但是,他依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同时他自己经历的这个故事,也被他一次又一次地讲给他的孩子和下属们听。他说:“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找到如何才能生活更幸福的秘密”。

上面这个故事现在虽然读起来,是一种很老套的鸡汤故事,但它里面蕴藏的真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追求某一样东西时,思量它到底对我“是否有用”的时候,总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被我们给忽视了,那就是: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在谈到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它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那些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激励人们去追求,鼓励人们去创造。他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求如果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定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出五级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然前两个需求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无法逃避,都需要吃喝住行和安全的保障,心里才不会滋生恐惧感。但后三个需求那就复杂了,因为每个人诉求的东西不一样。在现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意识下,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为了权名利这些东西在奋斗,包括现在媒体传播的各种层面的内容里,都在强调权名利的重要性,当然追求权名利不是错,但如果我们为了得到权名利,而失去自身那些高贵的品质。你真正能从权名利上得到幸福的生活吗?看看我们现在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就能明白无知地追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因此,我们想要确定一样东西对自己是否有用,就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东西是不是自己真正需求的东西。正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只依据一个人能得到多少东西,而不根据这些东西能否给自身带来幸福,来衡量自身的真正需求”。那就相当于没有味觉的人吃东西,吃饭对于他来讲就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正因为如此,叔本华讽刺地说到:“我们如果考虑到人们无知的需求之物是如此之多,就不难理解,人类为什么会把幸福寄托在获取物质需求之上了,我们更不会惊讶到在大多数人心中,金钱为何会比世上其它的东西会更为尊贵,为何金钱会占有极为荣耀的位置,我们也不会对有些人把追求金钱当成生命中惟一的目标、并且把其他不属财富的高贵品质——如善心、爱心、同情之心等,推至到一边或抛弃到生活之外而感到惊奇了。”

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是啊!善心和爱心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也不能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起到遮风挡雨的功效,也不能解决我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更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更不能治疗我们的疾病。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仅仅是要达到物质上的满求,就能让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那么善心和爱心到如今,存在似乎真的就没有必要了。

但是,我们真正审视过我们自己的生活吗?我们拥有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或者说,我们“当下”除了物质还需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前面故事里的小伙子一样,在没有对自己进行认真地审视之前,就会轻率地决定我们需要什么或者我们要舍弃什么,或者因为物质上的得与失而高兴或悲伤。

现如今在大多数人心中的痛苦,都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意识下,无法得到意欲上的满足而滋生出来的痛苦,物欲使我们的人生迷失了方向,在物欲的驱使下,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安定,失去更多的是能给彼此之间带来无限幸福的善之心、爱之心、良知和同情之心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先人们用了几十万年的时间,才给人身上附加上了一些可怜的道德品质,才把我们和动物在本质上区别分解出来。但现如今我们反观社会的种种现象,却因一些可怜的物质需求,就要把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道德行为、践踏到金钱的脚下。这是何种的愚蠢行为,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这种社会意识价值吗?我们过份地去追求物质上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吗?

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体意识都失去了善心、爱心、良知和同情之心的精神力量,那我们拥有再多的财富、高科技产品、科学家、工程师、高级律师等,他们对我们追求幸福生活又有何用?也许这些所谓的高精尖的产品和高级人才所剩下的功能,就只能是给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矛盾、冲突和混乱或战争了,然后不幸的事情常常在我身边发生,从而让我们生活在恐惧和悲痛之中。

难道说还有比为了解除、普通大众在生活上的痛苦、更有价值的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社会意识   善心   现如今   名利   小伙子   物质   老人   需求   东西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