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轴线 - 钟鼓楼:发出穿越历史的声音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规划格局最完善、景观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这条全长7.8公里的古都之脊,串联起钟鼓楼、景山、故宫、天坛、永定门等历史文化遗存,为世人铺展开一幅千年古都的壮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今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其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10月1日起,北京交通广播推出“行走中轴线”系列报道,探寻这条空间与文化之轴700多年的历史时光。

第1期

钟鼓楼:发出穿越历史的声音

一北一南,相望数百年;一钟一鼓,发出最强声。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钟鼓楼用“暮鼓晨钟”的报时方式,刻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也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内涵。

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楼/记者拍摄

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鼓声又响起来了。93岁的崔宝贤坐在胡同口,仰头听着。在钟鼓楼边上的钟楼湾胡同里住了七八十年,十几岁就在钟鼓楼广场上“撩地”卖艺,崔宝贤说,这两座高大的建筑,早已成了她心中无法抹去的印记。

崔宝贤:旧社会时候钟鼓楼中间那是杂八地,说书的、唱戏的......侯宝林跟那说儿相声,关学曾唱琴书都在这儿。后来我们生活困难上东北了,我就坐在那大院里看月亮,我就觉得这月亮是不是在钟楼那兽头那儿了,我就想着钟鼓楼。后来回来了,一看见钟鼓楼,我就到了故土了,我踏实了。

站在钟楼望鼓楼/记者拍摄

崔奶奶眼中的钟鼓楼从未变过,始终一前一后,巍峨矗立。但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钟鼓楼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侯兆年说,从元代起,人们对时间有了要求,钟鼓楼的报时功能也从此而来。

侯兆年:现状的北京钟鼓楼都是在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建造的。鼓楼一直是维持明朝的建筑格局到现在,只不过清朝做了加固重修。但是钟楼在明朝的时候着了一场大火,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把钟楼建起来了,为了防止它着大火,就把钟楼建成无梁殿了,通过砖砌拱券把屋顶封住。

钟楼后头有一块碑叫乾隆碑,就讲到为什么要复建这个钟楼,提到了“政声相通”,就是政治管理和声音是相通的,通过钟鼓声的报时来管理社会秩序,所以钟鼓楼在中国古代既有报时功能,也是皇家权力的象征。

1898年拍摄的鼓楼/来自“北京钟鼓楼”公众号

钟楼为砖石结构/记者拍摄

鼓楼二层有25面更鼓,报时时会一起敲响,声音雄浑。钟楼二层有一座高5.55米、重63吨的大钟,被誉为“古钟之王”,钟声响起时声震十里。

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刘彬说,钟鼓楼在“暮鼓晨钟”里报送了652年标准的北京时间,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都以此为准。

刘彬: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每一个更次都会先击鼓后撞钟,击鼓撞钟都是108声。它是有一定的频率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相加是54声,然后重复一遍这个节奏一共是108声。那为什么要是108呢?因为我们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候,相加正好是108,代表一年的意思。因为钟鼓楼是夜间报时的工具,一更开始报时,就是先击鼓后撞钟,报时始于暮鼓,那五更也是先击鼓后撞钟,报时止于晨钟,也就是常说的“暮鼓晨钟”。

鼓楼里仅剩的一面古时主鼓/记者拍摄

鼓楼里仿制的更鼓/记者拍摄

钟楼中的“古钟之王”/记者拍摄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侯兆年说,相比全国其他地方,北京的钟鼓楼最为高大,也是唯一在中轴线上南北纵置的。从建筑形式上看,钟鼓楼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

侯兆年:鼓楼高46.7米,钟楼高47.9米,都非常高大。鼓楼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优秀的建筑形式。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有现成的建筑材料,有天然火山灰,就是水泥,材料运输也特别方便,从塞尔维亚那边切割很轻的石头运到古罗马进行建设,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古罗马可以盖非常高大的建筑。

咱们中国没有这种现成的建筑材料,都要通过中国人的智慧去做二次加工才能获得,比如说我们把土做成砖,把白的石灰经过烧制做成石灰石,是一种很好的粘接材料,把木头做成高大的抬梁架,用柱子承托着屋顶,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有一个优点,就是因为它的优秀的榫卯结构是柔性连接,可以有轻度的变形,可以防止地震,所以几百年了,地震没有震塌过中国古代建筑,这也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

钟楼楼上有四个券洞,不像鼓楼四面通透,这样就影响发声。但是我们古人非常有智慧,就在钟的下头做了一个直径6米的天井,通到下头一个十字甬道,又通向了四周,这样钟就有多处发声,一敲钟整个北京城全都能听见。

钟楼立体剖视图/来自“北京钟鼓楼”公众号

清朝末年,钟表开始流行,1924年起,钟鼓楼不再报时。1925年,“京兆通俗教育馆”在鼓楼成立,开创了民众教育的先河,钟楼则变成了电影院。20世纪80年代,钟鼓楼进行大规模修缮,相继对外开放。

1984年鼓楼修缮/来自“北京钟鼓楼”公众号

1986年钟楼修缮/来自“北京钟鼓楼”公众号

如今,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登楼感受历史、远眺中轴,钟鼓楼之间的小广场上,市民在踢毽子、抽陀螺、舞彩绸......北京鼓楼彩绸队队长王亚丽说,他们的舞步也踏在了历史的脚步上。

王亚丽:站到我们这个历史的中轴线上,我们心里特别自豪。现在中轴申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钟鼓楼、中轴线的历史给传承下去。

市民在钟鼓楼之间的广场舞彩绸/记者拍摄

夕阳西下,鼓楼当天最后一场击鼓表演开始了,声音传出楼外,余韵悠长。

站在鼓楼向南眺望中轴线/记者拍摄

记 者 赵明聪 编 辑 朱艳婷 主 编 程 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钟鼓楼   古罗马   钟楼   彩绸   鼓楼   明朝   历史   北京   声音   记者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