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作用丨改革纵横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说法,投资、出口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依靠扩大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出口外需拉动的模式,取得了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并且不断缩小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面临逆全球化的冲击,尤其是受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产业链调整、供应链重构、价值链重塑。为此,我国也需要因势利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更多地依靠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的确,消费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和良性循环的压舱石。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一半,达到54.3%。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大幅提升,高达65.4%,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3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消费总量是比较小的。195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500亿元。到了199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上每年上一个万亿台阶,2003年突破5万亿元,而后只用了5年时间,到了2008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上20万亿元新台阶。2014年,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2018年再创新高,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万亿元。从1952年到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6%。2019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达到41.2万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缩小到39.2万亿元,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突破40万亿元,高达44.0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的消费零售额高达7.41万亿美元,而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折合下来只有6.83万亿美元,与美国相比差5800亿美元。通过近年我国与美国的消费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的消费差距在2018年最小,最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202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5.4%,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加大综合施策力度,挖掘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

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研判,做好中长期的准备工作。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产业运行、日常工作乃至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必须高度认识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诸多地方封城之后对消费的持续影响。比如,2022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上海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直接导致全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10以上降到80的水平。核心产业受到影响,上海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5.7%。上海的疫情防控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要防止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造成的二次伤害,切实从民生角度做好应对,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维护产业的平稳运行。

提振消费,通过向居民发放消费券来促进消费。国际经验表明,提振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发钱,提高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比如,美国政府先后多次实施经济补贴计划,2020年3月,先推出1.2万亿美元的经济补贴计划,一家四口六周后可以拿到6000美元。此外,美国国会通过了22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案,美国的失业者每周可从联邦政府获得600美元。2020年12月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法案,将个人直接刺激款项从60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2021年1月14日,美国继续推行一项总额达1.9万亿美元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向符合条件的每名美国人提供1400美元的补助金。这些经济刺激计划,无疑帮助美国保住了全球第一消费市场的位置。在我国,根据北京大学课题组的相关研究,1元的有效补贴最少带动了3.4元的新增消费,消费券促进消费的作用则在欠发达地区更大。我们建议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加大发放消费券的力度,为了精准施策,可以考虑数字化发放。2020年全国整体发放消费券总额超过300亿元,如果2022年全国发放能够超过500亿元,选取5倍的杠杆作用,那么,至少可以带动2500亿元的消费,这一举措必将对提振我国消费起到积极的作用。

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特别是关注1076万的高校毕业生,2022年加大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对灵活就业大力支持。2020年和2021年两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预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会突破20%。2022年7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国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9%、4.3%。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接近20%,显示毕业季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疫情之下岗位供给有所下降。为此,我们建议大力推行失业保险返还政策,保障特定人群的基本生活。比如,四川鼓励脱贫人口、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按每户每年14400元的限额标准扣减有关税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然,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扩大投资、创新创业来带动就业。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重点建设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同时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部分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特别是加大新基建的投入。根据有关测算,我国“十四五”期间新基建的整体投资规模在27万亿元左右,这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社会领域、生态环保、城镇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建设。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有关研究,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

稳消费必须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8.9,略好于4月份和5月份,但仍然是历史第三低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对促消费提出5方面20条政策举措,其核心是要提振消费信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超过一半,占到58.3%,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不足1/4。这充分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消费者的行为变化。2022年上半年来自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8.7%,仅6月份一个月人民币存款就增加4.83万亿元,创造了单月新高纪录。连过去的“月光族”也开始存款,2018年以来,18岁到34岁年轻人的月储蓄金额的平均值已经上升到目前的1624元。稳定消费者的预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综合协调,核心问题是要稳定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1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为3.8万美元,也就是25.82万人民币,而我国同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5万人民币。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美国的差距仍然较大,所以,我们要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此外,我国政府加大转移支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市场主体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这是稳定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不能过多依赖“报复性消费”,而要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的消费。

承接奢侈品消费的回流,激活汽车消费,挖潜家电消费。承接奢侈品消费的回流。根据瑞恩咨询对全球的调查统计,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贡献近万亿元人民币。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消费者无法出国“买买买”,而我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购买将占全球奢侈品购买量的近50%。如何把这部分奢侈品消费激活?一方面,认真总结海南省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免税综合体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发挥高端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作用,做好中高端客户的服务。

激活汽车消费。进一步放宽限购指标,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实施购置税减免、微型电动车下乡补贴和购车抵个税等系列政策,有针对性拉动首购群体消费。积极引导汽车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动二手车流通消费。借鉴与推广广州的做法,广州市一方面增加3万个购车指标,更好满足群众购车需求;另一方面,对个人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在广东省内购买以旧换新推广车型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新车,财政将给予8000元/辆的补贴。

挖潜家电消费。一方面,更多地关注下沉市场,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与县镇的农村市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达8811亿元,其中,下沉市场家电市场规模达到2775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远高于整体市场。另一方面,更多地提供绿色智慧家电产品。根据《2021智慧家居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约5800亿元,并且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天猫发布的《2022年家电消费新趋势报告》显示,防疫期间,家电消费线上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1年已经增长到52.9%。在天猫平台上,智能家居品牌数量近两年增幅超100%。2022年7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地方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适度补贴或贷款贴息;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绿色、智能、健康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进行部署。这些政策的实施落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家电消费的升级换代。

挖掘“Z世代”的消费潜力。“Z世代”指在1995至2010年间出生的人。这一人群的特点是正好生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整体而言,这代人敢于挑战,愿意尝试新生事物,有独立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这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基本上处于生活无忧的状态。目前,我国的“Z世代”人群规模有2.6亿人左右,为我国消费作出的贡献大约占40%。其中,“悦己消费”占比已经超过60%,健康服务、旅游出行、宠物生活等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近年来,以泡泡玛特为代表,以咖啡消费为标志,从追求国际品牌到追求国潮。据第三方机构估算,2021年“Z世代”群体撬动消费支出高达5万亿元。据预测,中国“Z世代”整体消费规模到2035年将增长至16万亿元。

加大对老龄消费的扶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即称老龄社会或者叫深度老龄化;达到20%则称超级老龄社会。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17.3%;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2010年—2020年,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1000万人。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5%左右,我国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

因此,促进消费需要关注城乡老人的需求变化,加大适老化产品开发力度,增加设计投入,不断满足老龄人的各种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生活起居的电子产品,包括生活用品、运动产品、老人玩具、康复设备等。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改进现有的统计方法。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无法全面反映我国消费状况。建议把消费性服务纳入统计服务范围,健全我国现代消费统计体系,破解当下无法真实掌握消费变化的难题;构建社会消费总额的指标体系,代替传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形成涵盖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的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市场监管、税务、商务等部门的协同工作,多方位地分享数据;加快对样本企业的更新替代,真实掌握第一手数据;加大消费统计培训,强化多渠道监测协同,积极和平台企业、研究机构等第三方监测机构的业务进行衔接,做好数据衔接匹配。

(作者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秀荣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家电   美国   肺炎   疫情   社会消费品   人口   消费者   作用   稳定   美元   动力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