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课程努力呵护儿童好奇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产生,根源在于创造这些成就的科技人才拥有超乎常人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非凡毅力。

对诺贝尔奖得主的个性特征做研究发现,他们的智商和聪明程度与常人相比,并不是显著特征,而他们在下列6个方面超出了常人: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发起,共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主要是针对15岁在校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进行测试,每三年进行一次。上海从2009年开始参加,随后扩展到我国四省市,至今一共参加四次,其中,有三次我国学生名列第一。然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OECD国家平均为24.5%,中国学生的比例仅为16.8%。这个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说明,中国学生科学测评分数第一,但并不喜欢科学,或者说没有把从事与科学有关工作作为自己的志向和追求。简言之,高分低兴趣,出现了反常。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的好奇心最为强烈。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将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激发儿童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重要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系统设计。

回到知识为人服务的初衷

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不同,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重在精心呵护、谨慎保护,并不需要刻意的外铄。在课程建设层面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注重从儿童学习的视角设计,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让课程适应儿童,而不是反过来让儿童适应课程。人类长期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艺、学问,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课程组织的重要维度之一。古代孔子用他自己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施教的课程;近代夸美纽斯注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传授,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现代学校教育要求课程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这反映出课程建设中由来已久的“知识中心倾向”。

义务教育新课程努力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回到知识为人服务的初衷,回到儿童发展本位上,在学科逻辑和儿童生活经验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注重按照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逻辑重新架构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是手段,儿童学习和发展是目的;学科知识必须根据儿童学习规律和发展需求进行遴选和重组,建设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比如,初中地理课程从认识全球、认知中国到认识区域,强调从整体中认识部分,也就是建立关于地球整体的初步感知,要求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地球仪、地图等,让儿童先了解大概,并不细究其中复杂的地理生态系统,这与认知心理学揭示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先感知整体,再细究局部。再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把握学生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方式,注重体验教育,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另外,基于儿童学习规律设计的法治课程不同于法学,语文课程不同于语言学,地理课程不同于地球科学,历史课程也不同于史学,它们能够更多地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不再是枯燥乏味、僵化死板的东西。好的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从学科本位转向儿童立场,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儿童装上成长的发动机,使他们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地讲,按照儿童学习逻辑和发展需求设计课程,顺应儿童天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不同学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一体化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儿童从最初的童稚到青春期的浪漫,经历着身心发展的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义务教育不同领域的课程一般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贯通九年始终;同时,不同学段素养发展要求有明确的梯度进阶,注重基于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兴趣走向乐趣、志趣,进而形成远大志向。如科学课程在好奇心的培养方面,要求1—2年级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3—4年级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5—6年级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的过程等方面的因果兴趣”;7—9年级“乐于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初步的理论兴趣”等,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明显的梯度进阶。二是关注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发展性设计。儿童的潜能、个性、兴趣各不相同,义务教育要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特别是让学生置身于他们想要的学习环境中,有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为此,义务教育课程在打牢共同基础的同时,强调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并拥抱自己的天赋,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分成三个阶段:1—2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有机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传媒艺术)相关内容;8—9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由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体育与健康课标也做了有关体育项目的选择性学习安排。这样设计的考虑是让学生首先接触多种艺术、体育活动,使其逐步发现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项目,最后集中精力学习一两项专项技能,从而改变了过去安排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学习同样内容的情况,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的尊重。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不限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安排,更要落实到教学和考试评价之中。新的义务教育课程加强了对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具体指导,引导教师不仅关注教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教、为谁教;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学。倡导大单元教学,强调设计真实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情境或任务,让学生像学科从业者那样思考和行动,从事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不断激发儿童对特定学科、特定领域重要话题的兴趣。同时,倡导全面评价理念,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动机、学习努力程度,进行全面诊断、考察与分析;倡导理解性评价理念,注重从儿童视角出发去理解儿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相信他们的可塑性,相信他们通过努力、投入和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是可以获得进步的,营造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倡导自我评价理念,强调提高儿童自我总结反思、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相对于成人主导的活动来说,儿童自主导向、自我评价的活动,其内在动机更为强烈,也更为持久。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绘就了未来育人蓝图,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好奇心   儿童   求知欲   新课程   义务教育   学科   兴趣   努力   年级   课程   科学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