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最大的盐池湖泊 因盐得名的运城

山西省运城市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为黄河所环、中条山所抱,风光独秀,人杰地灵,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开基之地。运城以「盐」得名,自春秋以来,历有「盐氏、盐邑、司盐城」等称谓。宋元时期置盐运使,「因 (盐)运司驻扎,故名「运城 」。其间,在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有一晋地最大的湖泊——盐池。

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

运城盐池,古称解盐,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它的形成及演变与其所在的运城盆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运城盆地的形成,要追溯到距今1.4 亿年前的白垩纪。白垩纪末期,运城境内开始有大规模的块状断裂发生。新生代初期,大约在七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继承了前期运动的特征,使中条山北面发生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这次地壳变化,向北波 及峨嵋岭,向西延伸到今陕西朝邑、富平一带,造成了今盐湖原始湖泊的雏形,并沉积了巨厚的淤积层(最厚达4500米)。到新生代第四纪初(距今约200万年),大地构造运动是在以上的基础上继承改造进行的,其特点是以垂直运动为主。由于受到这方面地壳变化影响,今中条山一带又发生了垂直升降运动,有的地方突起,有的地方沉下,使山的北麓造成断裂,自然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运城盆地两侧尤其是南侧为古老的基岩山区,大面积巨厚的变质杂岩和各个时期的中酸性火成岩体以及岩脉,在长期风化、剥蚀、侵蚀等外力地质作用下,为盆地松散岩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第三纪末期,运城境内盆地不断下降,古汾河自东北方向流入,并携带大量含有成盐物质和有机物的泥沙,在水的化学溶解作用下,松散岩类中易溶解的钾、钠盐类,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盆地运移,并沿途蒸发、浓缩,为以后盐类矿床的形成打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运城 盐湖一隅


进入中更新世初期(距今60万年),地壳发生大面积不均匀下沉,今运城盆地的中南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闭流盆地。到中更新世中期(距今约40万年),区内山区、峨嵋岭又转为上升突起,湖水范围缩小,逐渐浓缩,普遍含有结晶石膏,以后又有钙芒硝析出,随着湖水进一步碱化而沉积了芒硝、白钠镁矾等工业矿层。之后,湖水逐渐淡化,到中更新世后期,湖水进一步淡化,沉积物为灰、灰绿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粉细砂。进入上更新世(距今 20万年)以后,运城盆地发生了隆起,与此同时,盐湖及今四十里岗一带也发生隆起。之后,区内又出现了局部下降,形成了与现在的运城盐湖分布基本一致的闭流区。这一闭流区,位于运城盆地的最低处,一遇洪水暴发,大水直泻而下,成为水湖。池水与早期形成的淤积层盐类矿床融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蒸发作用,便产生盐类。盐类沉淀,结成很厚的盐层,遂形成盐池。在盐池周围,还有一些面积不等的池滩。这些池滩,与盐池本为一个连接的整体,以后不断分离。东北面有鸭子池和汤里滩,面积分别为六平方公里、九平方公里;西北面有北门滩,面积二平方公里,西面为硝池滩,面积二十平方公里;最西端是六小池:苏老、贾瓦、金井、熨斗、永小,夹凹。

盐池资源

清雍正八年(1730) 《山西通志》载,盐池物产有四种,即潞盐、朴硝(芒硝)、太阴铉精石(俗称龟背石)和野生蒲黄。1958 年,中央轻工部勘探,盐湖地表、地下都储藏着大量的盐类矿体,盐储量为4413万吨,芒硝2000万吨,硫酸镁550~600万吨,并含有溴、钙、碘、钾、硼、锂、铯、锶、镓、钵、铷等十多种稀有元素。

盐池景区

此外,盐池还有一种和盐共生的硝板(也称白钠镁矾),潞盐就是在硝板溶于水晒制而成的。这种产盐的方法,在国内其它地区没有,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钠、硫酸镁的复盐。由于盐池卤水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和硫酸镁,冬季气温降低时发生化学变化,硫酸钠分离出来,成为芒硝。到了春天,气温上升后,又起返逆作用,芒硝又溶解于硫酸钠、氯化钠和硫酸镁的卤水中,氯化钠经过日光蒸晒结晶,成为食盐,硫酸钠和硫酸镁则留在池中,逐渐结成硝板。如此循环往复,硝板就越积越厚,最厚处1丈多,薄处1~2尺,矿体多露在地表,储量在1500~ 2000万吨之间,居全国第二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运城   盐池   盐湖   芒硝   硫酸镁   盐类   硫酸钠   氯化钠   盆地   湖泊   湖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