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房车露营成为了假期顶流,那你知道古代的房车是什么样子吗

一片绿地、一顶帐篷、一桌美食,再比一个剪刀手,用美颜相机拍几张很文艺的笑脸……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打开手机,仿佛整个朋友圈都在露营。

今天的露营,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挑战自我的野外生存游戏,而是一种以奢华和舒适为目的的休闲娱乐。身处远离城市的沙滩、湖岸、草地、山坡、森林中,却又拥有城市的生活方式:自己做香喷喷的饭菜、洗个热腾腾的澡、睡柔软舒服的床,看电视、听音乐,再把珍藏多年的贵州习酒拿出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精致露营

这种精致露营,有人称之为“搬家式”露营。人们将“城市搬进自然”,把“家”安放在车轮上,睡垫、睡袋、行军床,帐篷、桌椅、置物架,还有锅碗瓢盆、炉具灶具、盥洗设施,城市家庭生活中各种设施,在野外露营地也应有尽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个性化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和各地汽车露营活动丰富开展,房车露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精致露营

有人说,现代房车的雏形是吉普塞人的大篷车,此言谬矣!

据相关资料,吉普赛人起源于印度,大约公元十世纪以后,因战乱和饥荒开始向外迁徙和流浪。而早在公元一世纪的汉朝文献上,就有关于古代房车的明确记载,这就是“穹庐”。

什么是穹庐

一般认为,古代的穹庐就是蒙古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清代学者西清,他在《黑龙江外记》中这样写道:“‘穹庐’国语 (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对此说,鲜有人提出异议,后来的研究者们大都沿用了这个说法。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屋。“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博”的谐音。满语“博”,即“家”“屋”的意思。由于蒙古包形似圆包,所以汉语将“博”谐化为“包”,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淡忘了它的原始意思,“包”由名词变成了象形词,“蒙古包”一词就成了蒙古族居住的、一眼望过去像个土包的游动式房屋的名称。

穹庐,也叫毡帐,其历史非常悠久。考之典籍,最早记载穹庐的文献是《史记·天官书》:“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天官书》是司马迁写的一篇天文学专著,这里的“穹闾”,就是“穹庐”的异写。这句话是说北方游牧民族所成的云气,如同畜群和居住的毡帐群。

北方游牧民族,又被称为“毡帐之民”。正如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的那样:“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伴随着原上青草的枯枯荣荣、四季流转,从古到今,几千年来,草原民族迁徙脚步一直不曾停歇。

牧民放牧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今天的蒙古包是穹庐,但并不是所有的穹庐都是蒙古包。换言之,古代穹庐有多种样式,有些穹庐像蒙古包,是固定在草地上的,迁徙时拆卸,到宿营地再搭建;而有些穹庐,则是车帐一体的,是一个可以整体移动的住车,牧民在迁移转场中不必拆卸,老弱妇幼可以乘坐其中,犹如固定在车上的穹庐一样。

西汉时期《淮南子·齐俗篇》将穹庐和舟、车、楯、肆等交通运输工具相提并论:“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穷庐,即穹庐的异写。东汉高诱作注时,解释了为什么相提并论的原因:“水宜舟,陆地宜车,沙地宜肆,泥地宜楯,草野宜穷庐。”由该记载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穹庐是移动的房屋。

草原上的蒙古包

在古代,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想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过一首乐府诗《敕勒歌》,就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牧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这个民族,因其使用的牛车的“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又被称为“高车族”。

据《魏书·高车传》载:“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

牛车

由于高车人的住所“穹庐”是房车,其内必狭窄且不稳固,不宜于饮宴歌舞,所以迎妇之日,大家便在穹庐前丛坐,即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宴。

由此可大致推断,自汉代到南北朝时期,这种把“穹庐”和车组合在一起,既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同时也具有交通运输功能的“穹庐车帐”,即房车,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非常普遍的。

什么是勒勒车

要说穹庐就是古代的“房车”,可能大家有些不知其所然。但是要说起“勒勒车”,相信很多人的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蒙古包和勒勒车

没错!在描写蒙古大草原的影视剧中,蓝天白云,茫茫草原,一位蒙古妇女赶着牛车,嘴里高喊着“勒勒勒”,这种车子就是勒勒车。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 “辘辘车” “罗罗车” “牛牛车”等,是草原游牧人就地取材自制使用的木质车辆。游牧民族随牲畜、逐水草、游徙不定的生活特点,决定了装载货物、运输毡帐的勒勒车,成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

勒勒车的起源,今已无法确考。宁夏青铜峡四眼井岩壁上的车形岩画,双辕、高轮、牛驾,一人躬腰手扶车辕站于车前,侧身仰首后望,应是汉末魏晋时期敕勒人的作品,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高车”图案。

左下图是宁夏青铜峡四眼井岩壁上的车形岩画中的“高车”

从文献记载来看,《汉书·扬雄传》在《长杨赋》里提及匈奴车种之一的“轒辒车”,形制与“高车”,即勒勒车颇为相似:高轮长毂,上面有篷,以马、牛为牵引,人既可以坐其上,也可睡卧其中,是车帐一体的交通工具。

从古至今,勒勒车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使用极其广泛,一家一户拥有数辆、数十辆车为平常之事。

法国人鲁布鲁克在其《蒙古行记》中说:“一个富裕的蒙古人有一二百辆带用细枝编织成厢的车。一个妇女要管二三十辆车,因为土地平坦,他们把牛车或驼车一辆辆连接起来,妇女坐在头一辆车上赶着牛,其它的用同样的步调跟在后面。倘若他们碰上坏的道路,那么就把车辆解开,一辆辆通过。”

古代的露营

鲁布鲁克曾见到“大的房车,轮距为二十英尺。每辆车用廿二头牛拉一所屋,十一头和车并行,另十一头走在前头。车轴粗若船桅,并且有个人站在车上房门口,驱赶着牛群。”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迁徙流动性大。每次迁徙都要带上炊具、衣物、食粮、生活用品和穹庐式的毡帐,数量众多、制作简单的勒勒车首当其冲,成为最佳的运载工具。

勒勒车除了用来载物,同时还是牧民流动的家。上至皇帝可汗,下至牧民百姓,均以毡车为憩所。它与“穹庐”一样,在车上支起毡帐,车厢便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

蒙古包和勒勒车

《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塞种”,或“萨迦人”的斯基泰人,以漂泊草原的“车居民”闻名,他们多住房车,即在载有毡制穹庐的车上起居,其车形与蒙古人的勒勒车当不会有大的差异。

《新唐书·奚传》称奚族“逐水草畜牧,居毡庐,环车为营。”

北宋刘敞在《铁浆馆·稍出卢龙塞》一诗中自注曰:“奚人以车帐为生,昼夜移徙。”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龙德二年》载:“契丹主车帐在定州城下。”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契丹主乘奚车,卓毡帐覆之,寝处其中,谓之车帐。”这里的“奚车”,就是长辕、高轮的驼车,因产于奚地,故名。

古代房车长什么样子

关于“穹庐”的构造形状,考之典籍,主要有三处记载。

一是唐代学者颜师古为《汉书》“穹庐”条所做的注释:“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是说穹庐的居室部分似天之穹隆,呈半圆形,与今天的蒙古包的外形大略无异。

建造中的蒙古包

二是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二《论功篇》对穹庐的描述。他说,匈奴人“织柳为室,旃席为盖”,据此可知,穹庐的制作方法为用柳条编织成框架,上面覆盖毛毡。

三是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明确了穹庐是移动的建筑。

把三处资料串联起来,穹庐形象便是:用柳条编织成框架、外覆盖毡席、顶部为穹窿形的、能够移动的帐篷,即住车。

古代露营

这种住车,上面的居室与下面的车辆,常常是固定在一起的。在征途漫漫的迁徙中,即使在停车时,居室部分始终附于车上,不必拆卸,牧民们一般在车上寝息。

先秦时代,游牧民的住车,即“穹庐”就已传入我国内地。这种住车,由于流传时代,或流传地域有所不同,从而在译音、书写上也出现了一些差异,有“广柳车”“辒辌车”“胡奴车”等名称。

“广柳车”这一名称,出自《史记·季布传》:“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古代的车子

季布原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为了救他,周家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广柳车”里,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这里的“广柳车”,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用来拉棺材的,有人说是用来拉货物的,当然也可以用来拉人。这种车子,上面有柳枝编织成的车厢,与“织柳为室”的穹庐比较相近。

比如,南朝裴骃《史记集解》:“服虔曰:‘东郡谓广辙车为柳。’邓展曰:‘皆棺饰也。载以丧车,欲人不知也。’李奇曰:‘大牛车也。车上覆为柳。’瓒曰:‘茂陵书中有广柳车,每县数百乘,是今运转大车是也。’”

草原上的勒勒车

辒辌车,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多有提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坐的就是辒辌车:“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棺载辒辌车中。”《史记·李斯列传》也有类似记载“置始皇居輼輬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

秦始皇在巡幸途中病逝,为了防止京城发生变乱,赵高、李斯等人严密封锁始皇驾崩消息,将始皇尸体放在其原来乘坐的辒辌车中,每天照常接受百官的朝拜,直到返回首都咸阳,才矫诏立胡亥为太子。

东汉许慎把“辒辌车”释为卧车,相当于移动的卧室。唐朝颜师古亦说:“辒辌本安车,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辒者密闭,辌者旁开䆫牖。”

秦始皇铜马车

“辒辌车”本来是一种类似于“穹庐”、可以起卧的住车,大概是由于其形制屋围顶盖,可以用以覆隐其人,后来亦用作葬车。

胡奴车,听这名字就知道,这种车子是从胡人,即北方游牧民族那里传过来的。《周礼·地官·乡师》郑氏注曰:“《司马法》曰:‘夏后氏谓辇曰余车,殷曰胡奴车,周曰辎辇。’”

胡奴车,也叫“辇”。《说文》:“辇,挽车也。”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这种人拉的车都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所以外形比较华丽。

《周礼·春官·巾车》记载说:“辇车,组挽,有翣,羽盖。”辇车系有丝织的组带,供人挽引;有羽制的大扇,即翣(音shà),附在车旁以障风尘;用以羽毛做车盖,以蔽日。

勒勒车

汉代以后,人力牵引的车辆成为特权的象征。辇是帝王的专乘,用作宫苑代步工具,或驾出时作为仪仗。《晋书·舆服志》:“辇,案自汉以来为人君之乘,魏晋御小出即乘之。”

到了后来,辇车下面的那两个轮子不见了,用人抬着走。《隋书·礼仪志五》:“初,齐武帝造大小辇,并如轺车,但无轮毂,下横辕轭。梁初,漆画代之。后帝令上可加笨辇,形如犊车,自兹始也。”是说这种“辇”没有轮子,所谓的轮子都是用漆画在车厢上,不能牵挽行驶,只能由人力用肩膀抬着走,这就是后来的轿子的雏形。

现代露营

经过漫长的转变,人们从最初的逐水草而居的被迫露营生活,到现代意义上的精致“娱乐露营”,无论是客观环境的改善,还是人类心灵的成长,都给露营这种生活方式带来了生存的滋养。

今天,全民精致露营时代已经到来了,让我们收拾心情,整理行装,去到野外,支起帐篷,停泊房车,和朋友随意晃荡几日,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吧。(张文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房车   史记   穹庐   古代   蒙古   蒙古包   牛车   游牧民族   牧民   西汉   假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