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得不如意,只是因为没有心流,与逆境无关

环境不好,身边抱怨的声音自然多了起来:干原来的事情没有收获,转行干其他又老不断踩坑,一而再,再而三,反倒是啥也不做的躺平最好——这样空虚、丧的状态,可能是目今比较普遍的气氛。

前些日子,一个老友给我发来一句话“你活得丧,只是因为没有心流”。恰巧我这段时间正在看《毛泽东传》,这句话顿时让心头一颤:“自己的心智才是造成当前一切境遇的主要原因,外界环境与你的成就感其实无关”。撇开伟人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不谈,就个人成长、修为上看,教员传奇的一生也能给到我们无穷的养分。

你想要什么,你真的清楚了吗?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想过:要豪车、要豪宅、要财富自由……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激情洋溢地表达。但几乎很少人去深入问自己两个问题:

问题1:这些实现以后,你要怎样?

问题2:你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你愿意付出什么?

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人生终极意义的考量。

通过这个问题你才能了解到自己内心最认同的人生意义,其答案在于“感觉”层面,即,你做到这些后你的人生即便是马上挂掉也觉得是值得的,但是这样去深度思考的人却不多,如此常常会带来两个困境:一种是根本没有力量去实现这些的目标;一种是实现这些目标后又发现自己很空虚。所以,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使命的,也就导致大部分是难以让自己获得一个完满幸福的一生。

第二个问题,考察了你实现这个目标的决心。

有人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但加班加点怕苦;要跟陌生客户拓展、喝酒又说自己不好意思,迈不出这个砍,等等,其实我们在说目标这事儿时,是没有成本的,这种情况下的表述只能理解为“我的希望”,而不是我的目标。

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把生命的所有能量集中在一处。没有“既要这个,又要那个”的纠结,也不会再有没有动力去完成的半途而废了。毛主席的一生就是使命感特别清晰且单纯的一生,从他走出韶山冲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厄中站立起来,无论是学习各种理论、还是去当兵、还是去田间地头考察,你会感觉到他一切的行为、一切的日思夜想就这一件事,什么财富、安全、个人名声等等这些,都不在其考虑范围,所以,他的这种忘我的目标感,就已经决定了他会比其他人更加近距离地接近其梦想。


你相信你能得到要的东西了吗?

大革命失败后,很多人都在怀疑“红色政权到底能坚持多久”,毛主席坚定地说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时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主席清晰地告诉人们“日本帝国主义迟早会灭亡,且指出我们的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当面对多于我军力量三四倍且由美式装备装配起的国民党反动军事力量时,毛主席又清晰地指出“他们都是纸老虎”,如果没有这些坚定的信念,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又怎么可以凝聚在一起去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所以这样很明显的看得出,没有“相信能成”的这种信念,是不会有这种如预期的结果的。但是,这种信念状态却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比如,你现在就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相信:“我一定可以在四十岁之前成为千万富翁”?你内心真的相信与自己目前现状相去十万八千里的目标吗?应该很难吧!

如何能相信?绝对不是脑子热,热情上涌的情感迷信,而是深入调查、仔细思考的“正信”。在你想要的结果和你目前能抓住实现的事情之间,你已经充分了解到了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而才能实现真正理性上的“坚信”,就像相信,在高空扔下一个苹果,这苹果必然会落地并被砸碎一样的确认。

只是可惜的是,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是想想罢了,没有深入客观的调查,也没有仔细严谨的反复思考,所以这世上最流行的话就成了“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看了主席的传奇一生,你只会发现,不如意的人生只是自己没有特别留意而已,真的与外界无关。


绝不怀疑,结果于是就来了

这句话看着很简单,可能大家会说,那执行的困难呢!那变动的局势呢!难道只要相信就行了吗?此话确实不假,但面对能力不济、局势不如意、执行困难等等问题,其本质还是自己的决心和信念问题,这是我在《毛泽东传》中最大的体会和收获。

从“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开始,教员的很多思想都不同于当时的主流意见,尤其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可以说,不仅他的想法是党内最高层的非主流,即便他的工作成就斐然,他个人也常常被排挤在决策之外。

你想想,要是我们自己碰见这种情况会采取怎样的心态?

至少我就会觉得“你不要我管我还自得清闲呢”,但教员不是,他还在积极利用自己能用的资源,尽最大可能去发挥作用,从来没有抱怨,即便是当时的中央安排他去做些当时并非核心的苏区经济工作,他也一样从他的职责出发将做出了影响全局的成就。不仅如此,当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决策层让他在危难之际复出工作时,他也没有任何怨言,面对一个又一个越来越不利的工作挑战,他仍然专心处理,不断扭转危局。

可以说,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到会宁会师前,教员所面临的局面那真是没有更好,只有更差,全部都是命悬一线的惊险。换一般人不可能不去抱怨“此前按我说的来怎么会有如此窘境”,但这些负能量在教员一生之中都没有看到过,所有的言行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痴迷自己梦想的寻梦者,时刻地以享受的状态擘画出的现实。

所以说,“单纯的目标 + 坚决的信念”,这样的组合力量是无穷的。

除了在上述内外局势困局中所表现出的惊人伟力之外,我们也能看到教员穷其一生无时不刻都沉浸在工作中的人生状态。抗日战争时期在窑洞里,基本是整宿整宿的不睡觉;解放战争时期,基本也是夜以继日地阅读资料、批改文件、制定政策。

想象一下这种忘我的心流状态:没有焦虑、没有内耗、没有困顿……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如此沉浸在自己的目标中,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幸福感吗?而这种幸福感所带来的就是外界的成就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不如意   抗日战争   教员   忘我   逆境   局势   信念   状态   力量   目标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