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华,感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巨大差距

前两天刚看完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本书是一篇精选文集,前半部分收录了余华的旅行笔记,因为他除了写作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旅行与阅读,书的后半部分夹杂了一些读后感,但整本书的出版编辑并不走心,内容没有另一本《文学或者音乐》来得清晰,部分章节重复出版在几本精选集里。

一、写作风格的转型

说起来惭愧,余华的小说我未读过,但照他本人的说法,早期的小说充斥着血腥、暴力,我更不愿去读了。我还是更喜爱他的随笔和书评,今年我的阅读书单都是从他文章里看来的,他喜爱的作品的确给了我新的启发,比如哈金、福克纳的小说。

余华的文字清澈明亮,犹如林间漫步,拨开竹帘见到的一池清泉,虽非稀有,但却珍贵,虽不足以饱腹,但却能够解渴。

余华童年的大多时间都是在父母工作的医院里度过的,手术室外的走廊和病房是他玩耍的地方,所以时常能听到病人的嚎叫与呻吟声,闻到浓烈的消毒水味,见到血淋淋的人体术后废弃物,这些习以为常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时常因为梦中被人追杀而惊醒。有段写作期间,白天他在写作的世界里杀人,夜晚在梦境中被人追杀,周而复始,是一种生命被透支的亢奋作祟。

直到有一天他在梦中被人拉到海滩边枪决,可能是梦境太过真实的缘故,醒来后他决定不能再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人生和写作其实很简单,一个梦可能让一种记忆回归,一个梦让人有另一番领悟,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二、生活差距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天灾、人祸布满人间,但同时这世界上存在另一头的和平、安逸。回顾历史,仰望全世界人民的苦难,为自己生于如此和平盛世而心安。或许所谓的和平盛世未必是人们所想,战争、瘟疫一触即发,从未平息,但当我们翻阅历史的卷宗,除了悲痛惋惜之余,更应警醒,安逸生活来之不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最想得到什么礼物。一个北京的小男孩说想要一架真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愧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这样的差距在当今依旧存在,只是波音飞机可能换做宇宙飞船,白球鞋换做一个结实的书包。这或许不是地域的差距,而是来自生活水平的差距,同一座城市,有人奢华度日,纸醉金迷,而有人饥肠辘辘,舍不得买一顿饱餐,贫富之差,永远存在。

但无论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是个人生活的不平衡,梦想却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财富。一个人如果连梦想都没有,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反之,只要一个人心怀梦想,一切就能够卷土重来。

三、文学家的畅想

余华爱读西方文学,我渐渐也受其影响,可能比起中国古典和现代小说来,西方小说数量以及叙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喜爱卡夫卡的缘故,每次他写到卡夫卡,我就看得特别认真。在他看来,卡夫卡的荒诞文学是穷人的荒诞,卡夫卡时代的布拉格充满了社会的荒诞性,甚至今天的布拉格依然如此。

曾有位朋友去参加布拉格的文学节,文学节主席的手提包被偷了,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那个小偷是大模大样走进办公室,逐个检查抽屉,然后拿着包走了。

主席傍晚回来时发现手提包不见了,工作人员说以为小偷是来取包的,现在才知道是被偷走的。过了一会儿小偷回来了,指责文学节主席为什么包里只有资料,没有钱,并说一气之下已经把包扔了。

后来大家把小偷送进警察局,警察们正在打牌,说是等打完再来处理。等了很久之后,警察给小偷做完笔录就放了人,接着给文学节主席和几位外国作家做笔录。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外国作家都不会说捷克语,主席说可以帮忙翻译,但警察说不行,他们相互认识,有串供的嫌疑,必须找一位不认识的翻译来现场。等翻译赶到,做完笔录已经天亮,大家都苦笑说,那个小偷正在做美梦呢。最后余华的朋友对他说:“所以那个地方会出卡夫卡。”

本书后部分的章节我想在《文学或者音乐》中详细阐述,如从川端康成对比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比茨威格,鲁迅对比博尔赫斯等更有趣的角度去阅读。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赫斯   川端康成   波音   布拉格   差距   笔录   荒诞   种族   小偷   感慨   主席   文化   文学   余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