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会重温这部经典

《西游记》,一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修炼记,但其实孙悟空在这当中一路的锤炼式经历和成长,藏着“熊孩子”如何修成正果的秘密。

希望每一个看完《西游记》的家长,都能读懂孙悟空,读懂这部育儿经。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在中国,提起《西游记》,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皆耳熟能详。


比起少年时代看个热闹,如今人到中年,再陪孩子重温《西游记》,百感交集。尤其是看着“熊孩子”孙悟空在取经一路上的层层蜕变,对育儿的真谛又有了新的领悟。



一场“顽石点金”的历程


众人以为,《西游记》是以唐僧为代表的取经“四人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成功抵达西天取得真经,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


但从父母的视角,我看到的却是孙悟空在这一路斩妖除魔中,不断洗礼、抗争、屈服、接纳、修炼的历程。


他曾是盘古时期留下来的一颗顽石,只因吸收了天地之真秀、日月之精华,最终孕育而生,化生为花果山的一只野猴子。


最初在花果山当美猴王的那些年,他“享乐天真,三五百载”,每天流连山水间,嬉笑猴群中,全是玩乐,何其快哉。就像个不谙世事的小顽童,身虽野,心却善,对天地的要求不外乎吃得满足,玩得开心。



但当他心生欲望,想要寻得“长生不老”之术时,外面的花花世界就开始向他伸出了召唤之手。


泛舟天涯,拜师学艺。离开花果山,一路漂洋过海,野猴子也开始学起人的模样,穿人衣,学人语,甚至模仿起人的礼仪。只是,此刻,虽具备人形,却缺乏人心,依旧是一只天真爱捣乱的顽猴。


在他拜“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门下,学艺又或者说学做人,才开启了正式的第一步。“斜月”意指“心”字的那个卧沟,“三星”则为“心”的三点。菩提祖师不仅教他安生立命之本直奔的技艺,更是帮他拨去混沌,开启“心智”。


有了心,他就不再仅是一只顽劣的畜生,而是有了灵性,开始了修道的征程。


正如玉帝在天庭听闻顽石化猴的消息后,内心响起盘古真魂的叮嘱——“这顽石并非凡物,可正可邪。正可庇护三界,邪亦可毁天灭地,但终究不可放弃,加以渡化,邪亦可改邪归正。”


每个熊孩子,都有过这样“点石成金”,开蒙启心智,明礼学做人的过程。每个父母都如唐僧般被委以重任,但他们需要做的并不是驯化一只猴子,而是感化一块顽石。


顽石亦正亦邪,皆看修行的引路人。


家家有个孙悟空,

唐僧念咒也无用


孙悟空,大闹天空,世人皆知;熊孩子,作天作地,父母皆苦。


本领更上一层楼的孙悟空,正如自主意识萌发后的孩子,也迎来了无法无天的逆反期。


打家劫舍,抢走龙王的定海神针;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挑战上古定下的规矩;肆意妄为,我行我素地称霸于天地之间。


天庭实在看不下去,就使用糖衣炮弹,编了个理由请他上天当弼马温;但奈何这种雕虫小技的哄“猴”伎俩很快就不受用了,即便是再次受封为“齐天大圣”,也未能安抚顽猴狂妄、不安、急躁的本性。最终,爆发了惊天动地的天庭大战,十万天兵天将,天上地下,齐天大圣“人挡杀神,佛挡杀佛”,斗得死去活来。



乍一看去,青春期的孩子战斗力不也是如此惊人吗?


顶嘴、不服管、不可一世的态度,故意和父母、师长对着干,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毫不顾忌地挑战大人的权威,总能把家里家外搅得鸡飞狗跳。严重的甚至走极端,做出自残、轻生等不可挽回的行为。


父母使尽毕生绝学,却都无法收复这只“顽猴”,当哄骗利诱、强势镇压,统统不管用后,要么爆发世界大战,要么忍让妥协。


最终,被压倒在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下,孙悟空屈服了吗?并没有。


当唐僧从山下将他拯救出来,他的劣性依旧不改,所以才会需要紧箍咒。



但紧箍咒让孙悟空内心诚服了吗?也没有。


外力的阻拦只能让人一时忍让,却无法心服口服,放下屠刀。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糖衣炮弹只能顶一时,威逼利诱只能压一阵。要想驯服“顽猴”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真正有效的是九九八十一难中,孙悟空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亲身经历和修行。



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熊熊真火,烧不死孙悟空,却能灼亮心眼,让他炼成火眼金睛。


如来佛的五行山压不住孙悟空上天入地的那颗心,但却让他学会忍耐寂寞,忍得住对世间的“贪、嗔、痴、慢、疑”。


取经路上一路的妖魔鬼怪,让孙悟空在战斗中,熊孩子属性不断被打磨、收敛,从开始的随意打杀,到开始学会用脑子思考问题,接受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有节制的自由。


这一路上,家长的角色也历经百变。


一会儿是传授技艺的菩提师祖,开智启蒙;一会儿是用封官加爵,重重利诱收买的玉皇大帝;一会是高高在上,自信“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如来佛祖;一会儿是循循善诱+紧箍咒,双管齐下的唐僧。


但细细回味,孙悟空最听也最依赖的,却是对他百般包容,总是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观世音菩萨。



严父慈母,张弛有度。


面对众人皆嫌弃的泼猴,她虽表面训斥,却始终温和以待,只因看到了他虽有武力一身,心智却与婴儿无异。每每孙悟空求助莲花台下,她嘴上骂着“这猴熟嘴”,彼此却有着“心下顿悟”这样的默契。


她深知孙悟空反抗权威,对抗控制,管得越严,就反抗得越猛。


所以,她虽传授给唐僧“定心真言”和紧箍咒,却也许诺给孙悟空——“假若到了那伤身苦难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并赠与三根救命毫毛,让悟空随机应变,免急苦之灾。


正是这份坚实后盾带来的安全感,让孙悟空信她,听她,服她。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是观音菩萨在收复红孩儿时说的话。净瓶玉露降服了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却保住了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而面对孙悟空,她亦是深信每一个熊孩子纵使再野蛮顽横,但只要保持爱和坚定,定能感化那颗七十二变的玲珑心。


她对孙悟空的管教并非宠溺,而是在给出规矩和底线的情况下,让他顺着天性成长,给予他不断试错的机会,但也给予他进可攻、退可守的底气。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正好是抵达灵山的距离。

灵山乃真经所在,再远,其实也就是心里一个念头的距离。预示着“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育儿之路,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父母对孩子的养育,需要抓住的是那颗“心”。


取经:寻找自我的修行之路


每位父母养育孩子,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了追寻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方圣土,可谓是使尽了十八般武艺。所谓的学位、成绩、文凭、铁饭碗,已然成为父母们倾尽所有所追求的真经。


但其实,在《西游记》中,当唐僧刚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唐僧最初并不懂个中深意,直到抵达灵山,孙悟空的一句话才点醒了他——“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这西天取经的一路,历经磨难,斩妖除魔,除的是心魔。灵山在心头,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育儿这一路,除的是孩子身上种种不良习气,修的是一份人间沉浮,归来仍是少年的赤子之心。


制片人毛思翩曾在纪录片《生命·成长》的开头发出提问——




当我们竭尽全力养育孩子成材时,是否先要考虑——这个“材”是被切割掉棱角,变成将来格子间中,整齐划一的木材;还是能够肆意生长,将来在花花世界中活出自我,有着独特色彩的“人”才。


深受孩子喜欢的男配音家凯叔,讲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凯叔西游记》更是深受众多孩子的追捧。可是,有一天,凯叔给女儿讲“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时,女儿突然喊了一句——“我明白了!为什么孙悟空取经之前特厉害,取经之后就不厉害了!”


凯叔满脸疑惑,问道——“啊?为什么呢?”


女儿的回答,让凯叔浑身一震,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久久难忘。“因为——闹了半天,他把自己给弄丢了!”


图片来源:《生命·成长》


稚子真言,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被大家忽略的人生内核——寻找自我。


孙悟空看似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消除了自己身上妖魔的劣根性,却也抹去棱角,失了个性。结局虽修成正果,但这个过程中,曾经那个桀骜不驯、嚣张狂傲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却也被弄丢了,最后剩下的只是随大流,净六根的斗战胜佛孙悟空。


即便摘了紧箍咒,他,已不再是“他”。


为人父母,是否也该反思:我们陪着孩子历经成长九九八十一难去取的真经,到底是一张名校文凭,还是一份励志经历?我们希望养育的,到底是一个听话、顺从、没想法的乖孩子,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适应“万变”的,又到底是哪种“材”。


孙悟空最终修成“斗战胜佛”,并非因他一路打赢多少妖怪,而是因为这十万八千里的坚守,还有始终如一的信念。


为什么历经磨难,最后佛祖传授给师徒却是无字经?正是因为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就是最具意义的真经。


养育孩子,最珍贵的也是陪孩子成长和磨砺的过程。为人父母,莫要自戴紧箍咒,困住了自己,困住了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三星   灵山   西游记   唐僧   紧箍咒   顽石   真经   悟空   教育孩子   父母   孩子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