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理学之乡江西婺源古村落五岳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

美丽的理学之乡

江西婺源古村落

沿着徽州的足迹行走,从皖南到赣东北,这里就是江西婺源古村落。它有与皖南一脉相承的人文风景,并被各大媒体赞叹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朱熹祖籍婺源,这位理学大师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传经授道,他的理学之光赋予了这“最美的乡村”以最美的理韵

最美的理韵

朱熹曾咏叹江西婺源的山水为“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题鸠两山相对鸣。

婺源确实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它北靠安徽,东倚浙江,西接瓷都景德镇,南连风景名胜三清山,处在赣皖浙交界地带。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百余个山头的大鄣山连绵于北部分,1630米的擂鼓尖是它的最高点。东北是石耳山,中部屹立着福山,西南为大游山。

山峰之间穿插着婺江水系,自东北向西南汇入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丘陵低洼处种植着水稻,山地遍植茶叶、竹林山明水秀,松竹连绵。四周都是如此令人痴迷的风景,夹于其间的婺源必然是不会逊色。

吴中楚尾”的婺源有着悠远的历史。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立县制开始,婺源便属于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到了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南迁,强烈的人文之风影响了古徽州,其中也不乏婺源之地。明末清初的百年间,徽商崛起,各地形成了“无徽不成市”的繁华局面。山水秀丽的婺源却因地处偏远山区,险阻天成,少有兵革之乱,而未被人发掘。

那些风格鲜明的徽州古建筑在乡村间星罗棋布,古村茶亭、廊桥驿道,成为中国徽派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县城。那一座座风韵犹存的古村落,是生态文明之中的绿宝石。许多名士游览之后都不禁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

这里非桃源,却似韵味无穷的山水画,身处其中有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沉静之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运转。

山涧、道旁一棵棵名木古树,牵缠着遒劲的枯藤,依倚于一段段残垣断壁之间。每一棵古树,每一绕苍藤都讲述着一个典故与传说。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源头活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在如此清爽的境界中,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新安理学,并从他的故土带到中国各个地域。这里还是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乡。

铁轨从这蔓延出去,将这里灵秀山川、丰绕物产、广众贤俊展现于世人面前。除了朱熹、詹天佑之外,各领域的名家层出不穷,有明代爱国将士汪铉、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先贤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历于此。

自宋至清,钟灵毓秀的婺源孕育了进士550人,出仕文武官员2665人,明代龙山乡潘氏更是“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历代文人学者著作3000多部,其中更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

独树一帜的摊舞鬼戏是婺源最具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这种汉族最古老的娱神舞蹈最早在《论语·乡党》《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都有记载。

古时每逢新春、打醺(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村里人就会跳起舞,祭神跳鬼,驱瘟避疫。在婺源的李坑、长径、庆源村雄舞曾盛极一时,这些地方被誉为婺源雄舞之乡。如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成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尤其是健舞中的“尼行步”更是不可多见的最为精彩的舞蹈。

除了舞,还有旧时乡间举行娱神活动的台阁地戏、反映农家婚寿吉庆热闹场面的唱堂班会、清乾隆年间进京献艺后遂成国粹京剧的徽剧、以及体现婺源人“敬、和、俭、静”道德追求的茶道茶礼。到了婺源便不得不提到茶“茶乡”之称的婺源“千崖献奇,万谷汇碧”蕴孕出“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婺源绿茶。

婺绿”在唐朝便载入《茶经》,宋时更是称为绝品。驰名中外的“婺绿”与中华荷包红鱼、果白如雪的江湾雪梨、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砚国明珠”龙尾砚,并称为婺源“四色”。如此璀璨的色泽为这座古色古香的聚落增添了无尽的古文明神韵。

另外,古溶洞群也是婺源令人称颂的一处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奇绝的灵岩石窟群共有溶洞36个。洞口石笋石柱石幔姿态万千,有的雄浑奇伟,有的玲珑秀美,泉潭错落参差,有蓬莱仙阁、金阙瑶池、仙猿揽月等景观,恍若仙境。此外洞壁上2000多处自唐朝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名诗句,如“岳飞游此”“吴徽朱熹”还保留至今。无论是古溶洞群,还是古建筑、古文化和古树,都渗透于徽派遗风犹存的密集的古村落之中。

彩虹官情话

古村清华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但让它闻名的却是它的桥。清华素有“桥乡”之称,得此称号并不是因为桥多,而是标志了清华800年历史的彩虹桥。一条长达1.5千米、寄予了古聚落800余年沧桑年轮的老街,连接着140米长“”字形的彩虹木桥。这座木桥六亭五廊,呈半月形弦线,背靠青山,横卧绿水,一段动人的传说,给了这座“中国最美的廊桥”以安静淳朴的诗一般的意象。

南宋时清华村有一位出家和尚胡济祥与一位桥梁专家胡永班。他们为了让清华人有一座永久性的桥供子孙行走,胡姓和尚化缘三年筹措资金、胡永班历时四年设计修建了这座廊桥。广阔的河面上廊桥飞跃如一道彩虹,六个半船形桥墩上立着六个亭子,墩与墩之间有桥廊连接着,六个亭顶梢梢高出廊檐,错差有致,因此又有“廊亭桥”之称。

桥墩之间距离不等,最大跨度为12.8米,最小也有9.8米。这种差异主要是根据汛期洪流方向来确定的。主流量的地方墩距较大,减小了桥墩的冲击力。同时半月形、流线形的桥墩有分解洪水的作用。木质的桥面榫头之间全部用木钉固定,却能保存上百年,历经数十代,可谓奇迹。

据说桥墩是用条形岩石砌成的,长短大小各不统一的条石按一定方法镶嵌在一起,中间填充着砂石。当年的工匠将砂石从河水里清理出来,在底层的岩石上堆砌起上百斤乃至成吨的条石,才有了如今这座贯若长虹的廊桥,其设计之巧妙不得不让人惊叹村民工匠手艺的伟大。

傍晚时分,日落西山,一道亮丽的彩霞透过云层,正好映在山之东的廊桥上,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这让人想到唐代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正因如此,这座清华廊桥才有了“彩虹桥”这个如桥同样美丽的名字。后来村民为了纪念两位建桥先人,在中间的亭子里设立了神龛,一为募化僧人的神位,一为建桥胡氏之位,两者中间还立有镇水之神胡氏始祖禹王之神位。

水口小气

晓起,听上去是个极富诗意的名字。一座座古朴的石拱桥,伫立于田边的一片片高墙,一弯弯清浅的溪水,高高隆起的丘陵上面是茂密的风水林,好一幅“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山光水色图。这里便是晓起。

晓起最初创建于787年,后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符年间(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始居,因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称晓起。”后来又有洪姓迁入清溪上游1千米处定居,于是就有了上、下晓起村。无论是上晓起,还是下晓起,亭阁老屋、古树苍樟都沿着溪边水口而建。从那粉墙黑瓦、弯道青石中还能感受到水口徽州的气息。

墙还是徽派的墙,檐也是高翘的角,但它仍然有着区别于皖南的景致。粉色的墙上开满了丁点大的窗户,远处看来仿佛是留给燕子的小巢。据说这“秀气”的小窗在微商眼里有聚财的作用,同时徽商长年外出生意,小窗对留守的妇孺是安全的。

水口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水坝。在徽商眼中,水就是财。晓起人在村口与村尾依水建起了水口,来截住财源。晓起人依水而居,靠水生活,用水灌溉,水成了晓起的命脉。甚至建筑中的天井,也被村中人称为聚宝盆。雨水顺瓦流入天井四方水视里,再沿水视流入地下的水沼。在晓起这有“四水归堂”的聚财之意。

养生河边清末两大盐商汪允建兄弟所建的“礼耕堂”与“继序堂”里,“忠孝节义”的砖雕“文王访贤”的故事“连中三元”的喜庆,都在晓起最具特色的艺术工艺中尽显无疑。还有美其名曰“舒园”的茅厕,仿佛也充满了诗礼传家的灵气。徜徉于飘荡的炊烟之中,让人不入宅堂便有饱尝一顿那婺源特色风味“天然饭”的淳朴和原汁原味。

凝固于延川的乐章

婺源中部的延村原名“延川”是明初金姓人家从沱川迁入这里而建立起来的村落。村子不大,却有着呈“”字形的布局,五条街道在村中汇聚,先民便在村子核心处挖出一口井。这样不但为聚族而居的村民提供了生活的源泉,同时也起到了防火的作用,调节了阴阳二气。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氤氲的雾气覆盖着一顶顶飞翘的屋檐,或高或低,如同跳跃的音符。层层绿浪在稻田中翻涌,是徐风抚起的阵阵乐音。延村的建筑是徽之歌延续的断章。小巧的院落,院门偏隅一边。屋角和睦的砌成无棱无角的弧形,偏门、圆角是一支舒缓的小夜曲,伸展着夜盼人归的情思。天井下铜锁形的青石板连接着下水道,叮咚的雨水顺檐而下,从铜锁的缝隙潺潺流入,这是一曲多么动人的天籁之音。住宅中木砖、石雕,或浮雕、或透雕,或阴刻、或阳刻,有龙凤吉祥喜鹊叫枝的喜庆,有莲花鲤鱼吉利的谐音,也有蝙蝠寿桃“福寿双全”的喻言。整个住宅由上而下、从外到内,四处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技艺和醉人的民俗之歌。无论是“崇本堂”、“福绥堂”,还是“十家老屋”,在任何一处留连,都能感受到婺源古建筑优美的韵律。

“百寿”思溪

思溪,或许你还不是很熟悉,但电视剧《聊斋》中鬼怪蛇神的传说所弥漫的村落,充满着神奇的吸引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延村沿一条青石铺就的田间小路步行15分钟便到了思溪古村。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俞氏祖先为躲避战乱在泗溪边建起了庄园式的建筑群,并取鱼(俞)思恋溪水之意将村名命为“思溪”明清时思溪族人纷纷从商,经营茶庄、木行,加入到徽商的行列。归乡回家的商人们驳重金建起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牌坊,繁华程度不亚于婺源其他古村落。然而如今所能见到的村落景象已经过几次劫难,留下斑斑残痕,但往日的辉煌我们还能感受到。在通往各家门口的青石板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太平天国时期左宗棠与石达开两军鏖战之际,太平军烤火煮饭时在青石板上留下的龟裂痕迹。偶尔可见的碉堡也见证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官唐式尊设立总部盘踞于此的情形。

如今思溪仍保留着30余幢明清建筑,其中最有名的大屋当数“敬序堂”它建于清雍正年间,虽年代并不久远,占地面积也仅一亩余大,却有着精致的庭院、庄重的正厅、门侧简朴的书斋、溢芳的大花园。花园墙上一葫芦状的小龛,上面写着饱含对文化尊崇之情的“敬情字纸”四个大字。长方形藻顶的正厅还洋溢着当年《聊斋》拍摄时,剧情中所透出的那份神秘古雅。而在这里更令人称奇的,便是镌刻于12扇木格门中间的、由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近百个“寿”字竟无相同的,这不由让人为这罕见的“古建精品”感到万分的震惊。

“理源”古宅

北宋末年,婺源北部沱川乡建起了一座小村落。这里的村人好读成风,知书达理,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是个以“”为本的村庄。村民取“理学渊源”之义,村子便叫“理源”如今这座嵌于松山翠柏之间与古道湍流相映成趣的村落已改名为“理坑村”“”在婺源便是小溪的意思。

理坑因深厚悠久的人文渊源和明清古官宅群而成为婺源古村落中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礼部给事中余懋药的“都谏第”还是副都御史余自怡的“驾睦堂”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都林立在清溪旁,徵显着理坑辈出的人才。几百年来这偏僻的山村科第蝉联出36位七品以上官宦,16名进士,近百名文人名士,“山中邹鲁”的赞许可见理坑当日的辉煌。

天官上卿府第”是村中最有名的明代建筑,是明末吏部尚书余懋衡接待客人的地方。建筑坐南朝北,分前中后三堂,大门门坊上浅刻着楷书的“天宫上卿”建筑鲜明的风火山墙,高耸的垂脊起翘,点缀其间的精美雕刻,透着微派风格的隽秀与神秘。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云溪别墅,装载着才子佳人满满的蕴藉与风韵,那“小姐楼”上的靠栏,依偎了多少满怀才思的情愫。每一处老宅都渗透着理坑村对岁月的追溯与对“文理”的宣发。

书乡绕五凤

婺源江湾镇有一个宋代古村名汪口,当年的创建者宋朝议大夫俞呆在北宋大观年间因为此地碧水汪汪,故称为“汪口”。丘陵之上的古村落至今已有1100年历史了。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依,正好印证了“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的诗句。如此美景文风鼎盛,抚育了汪口辈出的人才。自宋以来数百年间,汪口便出了7名进士,七品以上官员43人,文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之多,使汪口赢得了“书乡”之称。

汪口古时便是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千载的沧桑为汪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设计的“平渡堰”曲尺碍水利工程遗址,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民居,可谓是汪口的经典与辉煌。但在汪口有一处建筑却被村民们视为全村的根脉,它就是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三进院落,由山门、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坐北朝南,占地665平方米,是中轴歇山式建筑。俞氏宗祠的山门是罕见的“五凤门楼”飞檐上雕刻着五只展翅的凤凰。在宫廷的殿堂建筑之中凤凰是比较常见的,而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绝对是少见的。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村中文人俞应纶任太子老师,为了表彰其功绩,乾隆九年皇帝下诏建起了俞氏宗祠中充满皇室气息的“五风门楼”门楼内部雕刻着“万象更新”“双凤朝阳”“福如东海”等文字。北面飞檐上雕刻着鳌鱼、天狗等图案。内部翘角上卷云草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雕刻,犹若一幅幅美丽的园林画卷。

享堂是宗族商议大事,制定乡规民约和进行祭祖仪式的重要场所。顶上两根主梁上各有一个“福”“寿”字,被称为“福寿双全”宗祠的最后部分是寝堂,两层结构,高高在上的便是宗族中辈份声望最高者。宗祠梁枋、斗拱等处随意可见巧琢雕饰,浅雕、深雕、透雕,刀法细腻精湛,难怪俞氏宗祠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千年古村庆源

庆源耸立于婺源东北的段莘乡,这是个峡谷幽深,四周万山盘踞,绿树葱茸的优美之地,因此庆源又有小桃源、小源之称。庆源有着极其奇特的地貌,狭长的山谷两侧两条海拔千米以上山脉相对峙着。明镜山上一主峰貌似“合掌观音”注视着对面“天外来龙”主脉的玉屏岭,大有“神龙西至挂屏岭,合掌观音坐镜台”之势。

唐代开元年间庆源村建立起来。整个村落似一艘巨船,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成为进出村庄的咽喉。两边的“”“”与船身并列着,将整个村落遮掩得严严实实。

相传太平军进入庆源村头隘口时,看到山涧闭断,疑是山谷尽头,便掉头离开,使庆源免遭了一场动荡。后来此处立起了一座路亭,亭壁上题写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太贴切了。

一条清澈的水溪串村而下,沿着这条小溪便可进入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庆源古村。溪中7处石碍,27座石桥木桥将两岸连成一体,10余处凉亭点缀于条石叠建的街面上。沿溪两岸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在溪水的漪涟中时隐时现。

村中心有一株与村落同样年龄的古银杏。30余米高的繁茂树冠,如船形村落的桅杆,鸟瞰着全村,荫泽方圆乡里。每年秋实季节,它总以累累硕果供奉全村,成为当地乔木中的神树。庆源村除了千年白果神树外,还有两株古罗汉松。其中一株在“大史第”围墙中,几经雪压,百孔千疮,主干盘根错节,却依然枝繁叶茂,充满灵性神韵。

庆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源远流长的催舞戏。村民戴着面具,尽情舞蹈,加上神奇传说的点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风情。千百年来,庆源的狮班、鬼班两大戏班统称为木莲班。面具多为木雕,也有铜铸。民间流传“石佛人家挖木勺,庆源人家戴面壳”,可见庆源滩舞戏在婺源的知名度之高。每年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村中都会在祠堂演出摊舞戏,消灾避邪。1958年人们在庆源庙坛地下挖出的一个康熙年间的铜面具,再现了当年历史文化的沉淀。

欢迎关注更多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婺源   理学   水口   徽州   桥墩   宗祠   朱熹   江西   村落   年间   美丽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