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以内循环为主”的背后,是深刻的战略考量和前所未有的底气

一、从“外循环”为主切换到“内循环”为主,需要高屋建瓴的眼光与相当的魄力

2012年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国人可谓有目共睹。

谈起“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强”,我们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国防力量的空前发展。

2021年这一年,人民海军下水的舰艇总吨位高达17万吨,接近世界排名第10位的意大利海军(19万吨)的总吨位。

10年间,中国海军代表世界作战舰艇巅峰咖位的航母数量从0到3,高大上的“盾舰”从8艘到39艘,仅仅北海舰队装备的盾舰数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装备盾舰数量的总和。

而20年前,还有外国媒体嘲笑中国海军只是一支“绿水海军”。

中国海军“山东”舰

我们可能会津津乐道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增长。

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为53.86万亿元,在这10年中,我们的经济总量曲线仍然以一种接近40度的斜率向上猛涨。

2021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14.37万亿元,10年来净增长规模相当于2021年GDP世界排名第3位的日本和第4位的德国之和,仅2020-2021年净增长的金额几乎等于2021年GDP世界排名第5位的英国GDP总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靠剥削,不靠掠夺,也不靠阴谋诡计,是14亿中国人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来的,这一成就确实值得骄傲。

但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个更加厉害的细节:就在中国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前一年,我们就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布局。

当然,“内循环”决不代表闭关锁国,开放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消息传出,在国际上和国内上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从长远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盘棋,在2020年新冠横扫全球,“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环境中,决定转向“双循环”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需要有相当大的决心和魄力。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国外的市场需求、资金、技术曾经一度成为了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1970年代末期的中国既没钱又没技术,当年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决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通过合资企业的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工生产的产品再卖到国外。

欧美、日本的资本家们突然发现中国这么巨大的产能欣喜若狂,竞相来到中国合资开厂,1998年时,加工出口贸易的金额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一度达到了53.4%。

当年外商投资也是各地政府的“宠儿”,1993年外商投资占我国GDP的比重一度超过了6%,如果放到今天,6%就是1.1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靠着发达国家的助力赶上了世界工业现代化的最后一节车厢,成了唯一一个实现了全工业部门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您还别说,当年和中国差不多从一个起跑线上出发,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有好多个,现在的处境却是判若云泥。

就像南亚某国,天天嚷着造飞机,造坦克,可连一枚子弹都造不出来的国防工业算哪门子的国防工业?

现在,尽管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已经从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逐渐成为普通角色,但中国与全世界的生意却越做越大。

截止202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到39万亿人民币,即6.0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人民币,进口17.37万亿元人民币。

但就进出口贸易额而论,几乎等于GDP的35%,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收入增长、投资金额确实非同小可。

要从以“外循环”为主转向“双循环”为主,甚至在必要时刻转向“内循环”为主,就意味着可能会牺牲相当一部分的贸易额和一部分经济增长。

青岛港的早晨

中国这艘大船只要稍微转一转舵,都会激起巨大的波浪。

但这又是中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捍卫人民福祉、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走“内循环”的两大理由:人口问题与发展问题

学过基本经济学,以及关心经济的人们可能都知道一个概念,也就是“微笑曲线”。

在这条形似“微笑”的曲线两端,也即是利润最高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销售,而利润最低的中间环节就是生产。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国际分工中利润最薄,工作最苦的生产端,那时中国虽然没有技术和资金,但有5亿多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1985年),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和土地,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5亿劳动力是什么概念?比欧盟总人口还要多,是美国人口的近2倍!正是我们父辈的流血流汗和辛苦努力,为中国攒下了用于经济腾飞的资本积累。

当年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工厂”

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平心而论当年做这样的生意不亏,因为我们生产不出那种大飞机,但从资源投入上看我们真是亏到了姥姥家。

为了生产一亿条裤子,要开多少工厂,消耗多少人力物力,产出多少污染,制造多少碳排放?

那么占了微笑曲线两头的是谁?美国企业一头搞研发,一头搞销售,赚得盆满钵满,吃得脑满肠肥,自己搞着污染输出,却天天喊着要别人注意环保。

而且,生产端的国家必须从美国拿生产订单,所以他是大爷。消费端的国家又得从美国拿货,他还是大爷。

写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了:美国才是“双循环”的鼻祖,它把利润供给国内搞内循环,把订单交给外国搞外循环,从而实现了国内物价持续走低,研发人员和普通民众收入稳定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就这样,美国人拿赚来的钱养活研发,越研发产品越吃香,产品越吃香卖得越多赚得越多,真正实现了良性循环,收割的韭菜遍布全世界。

在微笑曲线上,美国人占了两头

写到这里小编我不禁想起了最近一条新闻:最近由于中国客户秒下200多万台的订单,苹果的新产品iphone14供不应求,以至于苹果官网都崩溃了。

这就是双循环的力量!我贵,但你还是得追着我买,不买不行。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和低人口出生率的双重问题,过去的靠劳动力来换收入的模式无法再持续。

首先是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未来十年,还会有1962-1971年出生的2.67亿人步入60岁,考虑千分之7的死亡率,2031年老龄人口将会达到约4.3亿人。

出生率低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从1987年全国出生人口达到峰值2529万人之后,新生儿的数量就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到去年只有1062万人,较最高峰减少了将近60%。

老龄化和出生率滑坡导致全国劳动力数量从2016年达到峰值8.07亿之后就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5年中已减少了2300万人。

出生人口下降是长期趋势

按照2001到2010年的出生人口数,未来10年能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只有1.6亿人,那时而几十年后我们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60%甚至更多,这样的形势已然十分严峻。

同时,新的生态发展观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自己要发展,但子孙后代也要发展。

这几年,国家整治生态环境是下了大力气,苦功夫,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也是肉眼可见地变好。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有218个,占64.3%。

而大家可知道,就在5年前的2016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还只有84个,不到城市总数的三成。

要让我们的环境持续变好,一方面是治理现有污染,另一方面是控制新增污染,让污染行业的智力、资金、土地、厂房转向低污染或者无污染行业。

现在城市里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常见

今天人民群众要过更好的生活,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能走产业升级的道路。

说实在话,像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大国,缺的不是创新的大脑,而是产业升级的刺激和动力。

所以,中国必须走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并举的道路,通过增加本土消费来支持本土企业创新,从而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减少劳动力消耗,控制新增污染。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环节有些可以自己做,有些也可以外包给海外企业。

这让美国企业十分焦虑:如果中国学习自己开始走内循环,世界市场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自己在研发和销售端同时竞争的强大对手。

这个对手不仅会抢走美国货的订单,还会吸引许多原来和美国企业合作的国家与企业,因为中国不坑不骗,不偷不抢。

“一带一路”发展共赢

中国带给世界的理念,不是我赚钱你亏钱的“零和博弈”,而是有钱一起赚,有福一起享的发展共赢。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相当于釜底抽薪的一招,然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美国这样搞“双循环”的。

美国人也觉得很突然:似乎只是一夜之间,这个原来只能靠给自己打工的发展中国家就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双循环”了。

世界强国的竞争,不可能只是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方面竞争。

对于我们来说,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双循环”之路不可能风平浪静,或许会经历令人惊心动魄的斗争。

三、为什么我们今天能有“内循环”的底气?

双循环的底气是“内循环”,就是有能够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自己生存和维持下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比核弹威力更大的战略武器。

15年来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

因为20多万亿的出口一旦削减甚至停止,惊慌的必定是那些依赖中国产品的国家,没错,就是那些习惯了剥削他国劳动力,坐享其成,并且想要一直剥削他人的国家。

而中国那17万亿的进口一旦削减甚至停止,将会对我们自己的生产研发能力提出重大的考验。

想要真正地做到“内循环”,甚至连美国都不行,因为他的主要经济单元只剩下了两头的研发和销售,还有专门搞投机的金融业,靠本国剩下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根本满足不了3亿人的需要,以至于美国连背心、裤衩、袜子都要从国外进口。

其实美国也意识到了产业空心化带来的问题,于是从2009年起时任总统奥巴马就开始策划“制造业回流”的长期战略,颁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并出台《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

可惜天不遂人愿,从2010年到2021年,美国三任总统折腾了11年,总共就增加了160万个工作岗位,平均每年15万个,对于1.6亿多劳动力的美国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底特律街头犹如墓地

特别讽刺的是,奥巴马为“重振美国制造业”努力3年之后的2013年,曾经是美国汽车业之都的底特律宣布破产;

2020年美国新冠疫情大爆发,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些家底又受到沉重打击,虽然死于疫情的老人占大多数,但在工厂里上班的恰恰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而且还是那种熟练工人。

专门给美国海军制造和修理航母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巴斯造船厂就因为快一半的工人得了新冠被隔离,剩下来的工人不得不一人干两个人的活而工厂又不给涨工资,结果我们看到一大帮老年人罢工举着各色各样的牌子冲到街上抗议。

再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富余日子的美国人,不到山穷水尽是绝不可能轻易回到制造部门吃苦的。

连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美国都办不到,更别说其他国家了,所以“内循环”真的很难。

参加罢工的美国工人,许多人已白发苍苍

说到谁给了中国内循环的底气和实力,我们第一个必须感谢的人就是毛主席。

第一,上世纪50年代,是毛主席下定决心带领全国人民排除万难、节衣缩食,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的重工业体系。

集全国之力发展工业,毛主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人民群众要改善生活,要吃饭穿衣,要教育医疗,这些都要投钱。

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要搞工业设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工业研究,每一样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在西方的封锁和包围中,就靠着苏联的“156工程”这点家底,全国人民当真是咬紧牙关,勒紧了裤腰带,整整20多年都没怎么涨工资。

这20多年里,中国人几乎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每一粒米都投到了工业建设里,让中国用不到25年时间就搞出了门类健全的重工业。

毛主席与工人交谈

第二,除了健全的工业体系,中国还有14亿人的庞大国内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超出了整个欧洲和北美市场之和。

从1850年到1949年,差不多一百年里中国的人口才增长了8000万,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残酷剥削、天灾瘟疫为祸之烈可见一斑。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在他看来,人口就是中国最大的资源。

1950年代毛主席提出:现在还是人多点好,中国人口增加到“八亿人口,十亿人口也不怕”,等到一百年后“那时文化高,都是大学生,很自然就会节育”。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国人口突破6亿,1964年突破7亿,1969年突破8亿,1974年突破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

这才是人民翻身得解放之后中国真的人口潜力,这个潜力实在是太惊人了,所以1975年毛主席又做出决定:人口非控制不行。

中国人口在1949-1976年突飞猛进

但前30年的发展已经为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基础,14亿人口加上人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又养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再小的产业,放在这么巨大的市场里都能成就十亿乃至百亿级的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国家都知道高铁是好东西,但高铁的建造成本实在是太贵了。

一辆“和谐号”的建造成本是1.7亿,维护成本约等于建造成本,但这不是最贵的,真正烧钱的是铁路,每公里的造价是1亿元,部分地形复杂地区的造价甚至达到了1.5亿元。

中国有4万多公里的高铁,这就意味着光是修建铁路的成本就已经超过了4万亿元,加上4000组高铁/动车组,毛估估的成本就超过了世界排名第21位的波兰2021年GDP总量。

然而,2021年全国高铁客流量达26亿人,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想象的,即使是4.7万亿的高铁成本,平摊到每个旅客头上一年也才1800多元。

如果高铁使用10年,平均到每个乘客头上每年的成本才几百块钱。正因为有这么庞大的需求,中国才能集中力量研发和建设造价和维护成本都高出天际的高铁。

人流汹涌的火车站

所以别看再大的事,除以14亿都是小事,再小的事,乘以14亿都是大事。

第三,从毛主席时代开始,中国就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建设自己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世界和平的武装力量。

你富裕了,但是你不强大,那始终就是豺狼嘴里的一块肉,豺狼什么时候想吃取决于它的胃口。

从鸦片战争开始被外国人欺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两节课:第一节,落后就要挨打;第二节,靠外国人永远不可能赢得国家的独立与自由。

坚持国产,坚持自主,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外国人的要挟。

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航母,而且比西方人搞得更快,因为我们有志气,有智慧,有决心。

横空出世

当年中国的三代机歼-10研发到中途需要设计专用的起落架,外国公司开价1400万美元,而且下了结论:你们的技术和方案都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自己是搞不出来的。

你们爱赚谁的钱就去赚吧!外国人的狂妄态度让歼-10总师宋文骢和他的同事们热血沸腾,为了攻克起落架难关,他们整整做了200多次试验,最终成功地造出了能够承载歼-10的起落架,而全部花费还不到30万美元。

就是像宋文骢、黄旭华、祝榆生这样一代代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国防科研人员,为中国铸造了最锋利的倚天长剑和最坚固的干城之盾。

我们变得强大,只是想要保卫我们的发展成果,一些天天到处搞阴谋诡计,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国家总是在提醒我们:世界并不太平。

很多时候,国家的布局可能只有走出很远的时候你才看得懂。

就比如大力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理想、比亚迪、小鹏、蔚来……这些新能源汽车遍地开花,满大街跑的有相当多都是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越来越流行

为什么国家这样认真地推进电力汽车的使用?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要兑现自己“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安全。

中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我们每年要消耗7亿吨石油,而其中的77%需要依赖进口,虽然我们进口石油的国家有不少,但石油运输的通道却只有那么几个。

从海上运输来说,无论是从中东、非洲还是东南亚进口石油,最终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所以一旦马六甲海峡有事,则我国的能源安全可能出现被人“卡脖子”的不利局面。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能源供应满足“双循环”的需要,一方面大力开辟中俄、中哈、中缅三条路上运油通道,一方面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现在全国有3.1亿辆汽车,其中电动汽车1100万辆,只占到汽车总量的3.7%,只要电动汽车的比重增加1%,就可以每年节省56万吨的汽油。

而根据我国的具体规划,到2030年,每卖出10辆汽车其中就有7辆是电动车,到那时,外部势力连唯一能卡中国的环节也没有了。

任他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双循环”的中国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舰,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惊涛骇浪,“双循环”可能转为半封闭的“内循环”,届时这艘巨舰将潜入水中,把风浪带给中国人民的影响减到最低。

拭目以待吧,我们的祖国必将从伟大走向更加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双循环   起落架   美国   底气   劳动力   中国   前所未有   深刻   人口   成本   战略   国家   汽车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