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区潘家峪村:一“红”一“绿”总关情

国海涛 摄影

9月8日,晴空万里,记者一行走进丰润区潘家峪村。

浸润了历史风雨的潘家峪村生机盎然:村街道上葡萄藤藤相连、架架相接,如玛瑙、似翡翠的葡萄给整个山村洒下清凉和清香;村民们茶余饭后,在新建的广场上跳舞健身……

位于群山深处的火石营镇潘家峪村,是华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因抗战期间的“潘家峪惨案”而闻名。如今战争烟火早已散尽,但那段峥嵘岁月永远牢记在国人心中。

近年来,丰润区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中,利用潘家峪特有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了通村旅游路,打造了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红色综合景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潘家峪村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点”。

“用朴实的语言讲解动人的故事,让潘家峪纪念馆变得更有深度和内涵,每年都有20多万人到这里参观。”潘家峪纪念馆馆长周学军说。

凭借着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村民潘丽华饽饽作坊里,潘丽华正在和几个村民用栗子面、紫薯面和南瓜做皮,用栗子和蜂蜜做馅儿,一起为北京的客户赶做饽饽。新蒸出来的饽饽散发着浓香,弥漫了整个小院。

“潘家峪村东山坳里的梨花沟,曾经是冀东革命根据地兵工厂、服装厂。抗战时期,我奶奶把攒下的栗子做成饽饽,犒劳抗日英雄。我们村的饽饽特别有名气,一个月就可以卖出三四万个饽饽,最多的时候,一年仅卖饽饽就可以挣七八万元。”潘丽华说。

潘丽华和丈夫潘立朋除了蒸饽饽,还经营了3亩葡萄,种了龙眼、玫瑰香、白马奶等十多个品种,供游客采摘,每年盈利两万多元。他们还在梨花沟外开办了名为华丽庄园的农家乐,每年也盈利三四万元。

对于村民潘亚生来说,这几天特别忙碌。他家葡萄园里的10多亩葡萄相继成熟,采摘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今年我这个葡萄园一亩地产1.5万公斤,现在园里的玫瑰香品种大都被游客采摘完了,一年收入20多万元。”潘亚生一脸的幸福。

因气候、土壤适宜葡萄生长,潘家峪家家户户栽植葡萄,被誉为“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还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葡萄华夏第一村”。目前,潘家峪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年产龙眼、红星等葡萄二三百万公斤,远销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年收入700余万元。

昔日焦土废墟,今朝花果满园。潘家峪人凭借红色旅游、绿色旅游走上了致富路。现在全村有农家乐16家,年收入120万元;经营饽饽等特色产品40户,年收入80万元;经营特色旅游产品40多家,年收入80多万元。

“下一步,潘家峪将本着‘一红一绿促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北部传统文化区、南部红色发展区以及东部生态养老区,因地制宜将红色文化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支撑’的发展之路。” 潘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潘春喜说。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记者 回佳佳 赵雅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丰润   抗战时期   饽饽   惨案   年收入   纪念馆   村民   葡萄   红色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