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和楼市中,一些微妙而又关键的变化,正在发生?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294篇原创文章


金九银十,新学年开学季,十月重要的全国会议在即,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和楼市,怎么样了?

客观来说,不怎么样,别说什么化学反应了,就连往水潭里面扔石头荡起涟漪的小波动,都没有出现:

2022年以来面对低迷的楼市,各地也是频发松绑政策,房贷利率不断走低,首付比例也是在不断下调,各种购房补贴也比比皆是,在这些利好条件之下,今年买房相对于此前的高点来说,一套房本金加上利息节省个大几十万成为了常态,在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部分城市楼市逐渐回稳,可到了七八月份市场又出现了回落的情况,这让今年楼市回暖的希望感觉是越来越渺茫了,不少投资者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金九银十”期间,并认为这两个月作为传统的销售旺季,应该是能够给楼市提升一定的销量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刚刚9月份过去的中秋假期,楼市的销量依然不够理想。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秋假期期间(9月10日-9月12日),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中秋假期(9月19日-9月21日)下降31.6%。多城市新房成交规模较去年中秋假期降幅仍较大,西宁、南京等地降幅均在七成以上,中秋假期市场情绪仍较低,购房者置业信心不足。

2022年的金九银十恐怕没有什么想象力了,虽然银十有小长假的存在,但是2022年的十月份,疫情管控和国家重要会议的举办,毫无疑问是更具有影响力,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虽然各路自媒体不遗余力,还在鼓吹什么“真正会赚钱的投资客,已经开始买房了”这样的论调,但是实际上,中国楼市的现实情况,从市场的层面,已经不是想炒作,就能炒作起来的低迷现实情况了。

当然,房子是中国人的价值信仰,期待国家在金融和政策上转向的群体绝对存在,而且,这种心态也非常好理解,但是,一些关于中国房地产经济,楼市,还有房产价值的,关键而又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这篇文章,聊聊关于楼市以外,但是又密切关联楼市和房产价值走向的几个微妙变化。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新学年多地推动教师轮岗,学区房,还能引领房价高地多久?


长期以来,学区房几乎是中国楼市中“不跌的神话”,北京、深圳、上海等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出现过单价超过20万元的高龄“老破小”学区房。

2021年,中央首次明确提出“防止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在这之后,炒作学区房的风气及时被刹住,随着一系列均衡教育资源的政策出台,部分一二线城市的热门学区房价格回归理性。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其中,“防止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的提法备受关注。

在此之前,学区房炒作问题在多地频现,而当“防止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被明确提出后,各地都在积极出台政策进行回应。

来到2022年的新学年和开学季,全国范围内教师轮岗已经被大面积推开,包括江苏、江西、上海、深圳等多地。

北京更是率先宣布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全市16个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北京教师交流轮岗实行的是“双向流动”,教师既可以从优质校流向一般校,也可以从一般校流向优质校。教育部门希望通过教师的定期交流学习,实现教育均衡的基本目标。

以公立小学为价值基石的学区房,迎来前所未有的价值颠覆冲击。

教育资源均衡大趋势之下,学区房会不会彻底“凉凉”?这是一个好问题。

事实上,国家向学区房动手这个动作,动作本身释放的信号比实际的效果,要重要得多。

政策调整到市场,有一个消化过程,实际上关于学区房这个话题我已经写过很多文章了,其中一个核心,就是态度比结果重要。

什么意思?

这本质上是国家对地方房价管控的一个明确态度表达,过程可以长,但是主线的思路不能体会错:

依赖配套资源强行拉高房价的玩法,以后不会存在了。

学区房和学校是不会移动的,学区房的价值就成了地方管理者的管理课题,教育公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障房产价值的健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城投公司也拿不动地了:不赚钱的生意,连地方国资都玩不下去了?


受经济下行影响,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2%。

收入减少,但支出压力却越发增大。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其中,全国卫生健康支出112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

一增一减之下,地方更加依赖土地收入了。然而,上半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6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

简单来说,三分之一的地没人要了。

2022年二季度,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流拍率分别为4.71%、14.44%、22.86%。

你可能觉得,这个数据已经非常难看了。

但即使是这个数据,还是在地方城投大量托底拿地后,“美化”过的结果。

集中供地以来,22个热点城市加起来,地方城投贡献了土地出让金9000亿元,拿地超1000幅,占全部出让土地的38%。

最为夸张的,还数去年的第三轮集中供地。

彼时,城投类公司和平台掏出了超3000亿元给地方财政。去年我们抽取了12个重点城市,发现城投拿地比例已经到了极为畸形的51%。

其中,深圳、无锡、苏州、南京、广州的比例都超过一半。

图片来源:网络

为国接盘,居功至伟!

这还是大城市的城投平台,小至区县一级的城投平台,开发商看不上,更得仰仗城投。

到今年上半年,情况更加严峻了。

不少小城市的土地,几乎全都由地方城投兜底。

例如,甘肃嘉峪关,城投拿地比占了88.79%;湖北的黄石,城投贡献了53亿给当地财政,占总金额的70%......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说城投进场是兜底,而不是抄底呢?

因为,这些“土地清道夫·财政奶牛·兜底王者们”,拿的大多数都是比较差的地块。这些资产难以开发,在市场上变现的难度很大。

他们拿的地中,郊区占比达61%。

比如,福州、天津、上海、深圳、厦门城市郊区的地块,甚至几乎全部被城投包圆。

图片来源:网络

正因如此,城投公司在兜底拿地后,没有办法及时“回血”。

不少城投公司拿了地后,并不开工,而是把地囤着,挂在账上作为好看的“资产”,或者通过融资来减轻压力。

数据显示,平台类公司拿地开工率只有16%,低于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网络

例如,广州去年第二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中,由地方国资城投摘得的地块,没有一块开盘入市,甚至完全没有项目进入规划方案设计阶段!

按照正常流程,6-8个月,就能完成从拿地到开盘的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会出现城投拿地不开发的表现?

开工就亏损,去化不确定,虽然城投是地方财政支撑,也不可能在不赚钱,缺乏预期和信心支撑的生意上死扛啊。

在中国,城投作为地方融资的一个平台,是具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换句话来说,是不能破产和债务暴雷的。

地主家也没了余粮,城投的兜底能力大幅下降。

2022年前两轮集中供地,地方城投平台公司拿地金额分别下降至1488亿元和980亿元。

图片来源:网络

具体的金额占比,是从51%降到30%,再降到25%。

图片来源:网络

毕竟,城投的兜底游戏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

今年以来,出于对债务风险的考虑,国家对城投拿地的限制也有所收紧。
不止是商票逾期,2021年,城投非标违约也发生了54起,是五年来最高。

客观来看,有一说一,房地产这生意,就算亲儿子来了,行业不好,市场不灵,一样也玩不转。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房贷是普通人一生成本最低的一笔贷款杠杆”观念,在2022年,行不通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吹不黑,2022年,提前还房贷,已经是没有悬念的一种趋势。

不用听各路所谓砖家叫兽振振有词的各种理由分析,事实上当下背负房贷的业主们,自己都会算账。

房贷是普通人一生成本最低的一笔贷款杠杆,这个观念,放到过去几十年可能都是对的,但是不好意思,放到2022年的当下来看,任你口灿莲花,说到天上去,也不成立了。

叠加国家金融连续降低LPR,这给在过去几年利率高位上车买房的业主,又带来了沉重的一击。

提前还房贷成为趋势,是对经济和货币环境再正常不过,再直白简单的一道数学题。

如果老百姓手上的钱无法在经济环境中获得能够覆盖,甚至超越房贷利率收益的回报,那么,还房贷就是资金效率最好的去处。

事实上,这种趋势的出现,更深层次地折射了两个共识:

第一个,未来房价的涨幅很难出现覆盖月供利息成本的情况了;

第二个,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资金投资没有比银行利率更高,具有确定性,并且安全地去处了。

国有大行,大额存单4%的收益率都保不住,动辄5+的商业房贷利率,孰轻孰重,这个账,不用多说。

一个经济环境中,只有金融部门这样不事生产,不产出增量的经济角色能赚钱,那么居民部门,和实体企业部门,自然会主动降杠杆。

金融赚钱,是典型的经济存量环境特征,存量环境,杠杆就是具有巨大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绝大多数人,会在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尽量主动去解决杠杆风险。

而且,存量环境,房价也难涨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房产价值逻辑剧变之下,给楼市参与群体几个观点分享


具体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实际上进入9月以来,没有多少动静,但是往往巨大的变化,都是发生在不经意间。

楼市还是楼市,但是楼市以外,一些微妙和关键的变化,正在陆续出现。

说话听音,看事要抓关键,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对于后续楼市和房产价值的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参考:

1、教师轮岗,是对学区房的价值稀释,地铁审批收紧,是对抹平物理距离的房地产开发摊大饼模式的叫停,不确定的时代,紧抓确定性。

自用可以考虑,投机炒作,做好粉身碎骨的心理准备。

2、中国房地产经济和行业的风险出清,并没有完成,只是阶段性风险转移了,所以,珍爱生命,远离期房。

3、房价在未来短期不存在暴涨暴跌的可能和风险,而分化行情,是未来的必然。

这就意味着,很多房价承压,有下行风险的城市和地区,房价可能不会最大的风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都值得重视。

遇到人口流出,房价承压,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的城市,特别是铁饭碗很多,地位很高的城市,买不如租。

4、十月份重要会议对房地产领域的走向可能有所影响,但是不能报以太大的期待。

更多的,是方向上的明确,其实现在全国除了一线城市全面放开已经是明显趋势,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未来想要继续玩下去,就需要有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把关注放到如何增加居民部门收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上面,才是关键。


以上,就是对近期中国房地产和楼市领域,几个微妙而又关键的动向,进行的专题解读和分析,和各位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方城   楼市   经济   学区   中国   微妙   房价   风险   来源   关键   发生   价值   城市   房地产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